作文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国学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

2025-07-22 19:54:01心得体会打开翻译

国学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 篇1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其中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计划,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如果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面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所用的笔、砚、台要摆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这个人读书的目的心术不正,乱写字的'学生,就表示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环境维护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们的学习。懂得从人的微小动作去观察每个人是否有用,有才,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存放经典著作,要有固定的书架或书柜,每一次读书之后,要将书放回原处存放。书本有残缺或损坏时,应补好,你爱书,书就爱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这一句是告诉我们爱惜经典著作是一件头顶大事,没有一件事情能够比爱惜经典著作更重要。我们要像敬爱尊长一样敬爱经典著作,要养成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敬爱和尊重,“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为一个学子,从小就要立志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教、行圣贤之道,不是圣贤之书,则千万不能看,若在学习圣贤之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时,绝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以圣贤为老师,为楷模,长期熏习圣贤之崇高品德,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榜样。这一句教导我们一定要接受圣贤之教,学以致用,做人决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力量。

国学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 篇2

看了紧张刺激的中国学者大赛,很多话从心里涌入笔端。

通过比赛,我听了很多以前没听过也没看过的诗、词、甚至元曲。脸又红又热,忍不住叹气。我对巍峨的群山和浩瀚的文字了解太少。大中华,礼仪之邦,国学之宝,光芒万丈。我们必须成为传承文化和关爱这一灿烂文明的使者。

为什么现代人很少学国学?为什么留着宝宝不知道珍惜?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让人们逐渐远离书本。淡淡墨香的感觉已经渐渐淡去。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低着头、弯着脖子、眼睛盯着屏幕的人,但很少有人拿着一本书沉浸其中。

快节奏的生活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喜欢快,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中国传统的“慢中求道”的研究。“上班族”忙着赚钱,“学校人”忙着考分数。他们都很累。一旦他们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他们都想放松一下或睡个好觉。把精力放在国学研究上真的很难。这样真正了解国学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国学的精髓和精神就很难传承下去。

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让我们从小学开始学国学,让大家读国学,用自己的行动继承国学。

国学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 篇3

今年全市组织了教师网上在线培训《国学经典与教育》,我认真听取了教授的视屏讲解,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个性是曹教授谈到了国学教育与师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将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即可能是用心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由于一句刺激的话,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心灵上终身的创伤,甚至断送了学生的前途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这就是教师职业独特的伦理职责。

同时,教师的工作还有其自主选取性。在执行自己各项具体任务时,在不同状况下与学生交往中,有自由选取自己的态度、方式、方法的自主权。例如,在考场里,当发现学生作弊时,教师采取什么态度和对策,完全由教师本人自由选取,作出决定,他能够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放任不管;也能够用暗示的方法,促使其停止作弊;也能够公然揭露学生的作弊行为,当众训斥;还能够杀一儆百,把该生逐出考场等等。教师选取任何一种态度、方式或方法,完全是自主的,自由的。固然校园能够提出各种要求,制订有关规定、守则,但所有这些,都无法限制或代替教师自由选取具体度和方法的权力。

当然,通常所说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包含着这一层意思。即教师除了运用教材和物质教具进行教育之外,主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尤其是教师的道德面目,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并且教师所用的教材和物质教具,也要转化为教师的精神财富,才能发挥教育作用。这种转化的过程和程度,又取决于教师的伦理职责感,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因此,教育与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假如教师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求上进,那么,将是一个不称职的、误人子弟的教师,所以,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方面更要不断完善。知识技能的完善,往往有赖于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人格完善的标志,也能帮忙教师从工作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在师生互助中产生情感交流。教师经常能够从学生那里获得关于感激、依恋一类的反馈信息。这是任何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精神报偿”、“教育乐趣”。很多教师所以能对待学生胜过对待自己的子女,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不断进取,往往是这种“精神报偿”、“教育乐趣”所致。这种“精神报偿”、“教育乐趣”,给教师以有力的鼓励和鞭策,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越是不断自我完善,越能获得用心强化,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就越强烈。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结果。

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奉献是师德的根本,学习是奉献的源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借着学习国学经典的机会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博采众家之长,用来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国学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 篇4

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一个这样的国家自然有其生存之道,这个“道”便是国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才开始懂得这种“道”。

之前特别推崇阳明先生,大家都说他是圣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道,但我却一直都不理解是这种“道”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找寻他。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逐渐的体会到了一种“道”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沉淀下来的一种底蕴,用现代的话说出来,可以说“它”是哲学,可能说这是一种智慧更恰当一些,像“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智慧一样。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智慧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像上课时候说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智慧去面对我们人生中遭遇的事情,去提升我们的存在形式,让自己的层次可以升高一些,去享受我们的人生。

在未学习本门课前,也接触过好多有关国学的东西,但都是朦朦胧胧。更难以分辨道家、佛家、儒家的智慧,像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也”一直都是不明所以,现在想想当年的自己真的就像呢些在私塾里摇着头在跟着老先生读书的懵懂儿童一样,但自从学了这门课,开始尝试着学习中国的智慧,道家、佛家、儒家的智慧,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

先从造字角度来说一下“道”,因为一个字形状的产生是由它将要有的功能来决定的,所以说字的形状还是值得研究一番的。首先两点一横代表的阴阳,在中国国学中,阴阳由一而生,继而产生万物,即所谓“道一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继续往下走,是一个自我的“自”字,强调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而衬托这一切的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

继而从意思去说,道的原始道理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在金文中,也就是古“道”字出处中说,道指的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是万物,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

实际一点,从用处上去说,道是我们生存、发展、超越、以至超脱的根本。国学的根本,便是道,而国学更像是一种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决定人生的高度,所以说我们需要认真的去学习本门课程,尽可能做到五气加身,成就七彩人生。

可能由于现代过于快的社会发展,从而造就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而这,便是造成我们当代人心浮气躁的原因,可能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像我会选择通过骑行的方式去修炼自己,避免浮躁。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看到了像“心静致远、心实则灵、心和则尚、心慧若愚”这种东西。之前的我,总是感觉拉萨对我来说是一个圣地,不断的吸引着自己,自己也在用“我一定要去那里”这种心声去回应这种召唤,通过学习,我逐渐的了解了佛教,综合之前对拉萨做的功课,逐渐有了更深的体会。希望自己真的.可以达到“人躁我不躁,将胜人一筹”的境界。

国学中的智慧就是道,而道是无处不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们都知道,“上士“的境界是值得我们追寻的境界。我们可以诵读圣贤经典,来使我们耳濡目染,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或许我们并不能真正的踏上圣贤之道,但我们至少可以去追寻更高的生命层次。国学传承久远,源远流长,而我们也只是处于刚刚开始接触国学的阶段,仅仅在课堂上了解到了国学智慧的很小一部分。几节课的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国学智慧需要我们很努力的去学习,这样也仅仅是可能参透,所以说我们更要用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实践。希望我可以在我爱的国学上走的更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