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简报 篇1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生活小事中能学到许多深刻的做人的道理。
《钓鱼的启示》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和他的父亲一起钓鱼时经历的事。作者那次钓鱼过程中得到了启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啊,我们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面对利益和道德的.抉择时,我们要经受得住道德的考验,不要因为小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经得起诱惑,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是: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那是父亲在教堂高高的塔顶上对作者的谆谆教导。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做?是放弃还是另辟蹊径?只要开动脑筋,努力朝目标前进,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强者和爱动脑筋的人。
生活是个大舞台,我们在这个舞台上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简报 篇2
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20计算机应用专业教研组根据学校方案进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研活动。进而提升课堂效率,更好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20计算机应用专业教研组采取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相结合,各位教师依据学科特色与自身技能,依托学校资源优势与教学模式,借助《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工程,尽展风采。本次研修,我部选择了“A3微课程设计与制作,A13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G1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三个能力点进行研修提升。全教研组38人,严要求、高标准按时完成了线上、线下的研修活动。
本次的线上研修,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没有了时间与场地的限制,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本次的研修作业与学科特色相结合,给各位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为将学习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信息资源为课堂服务,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本教研组积极组织各学科的公开课听课、评课,共同研讨,剖析课例。并多次组织组员进行典型课例的打磨,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信息化应用于新的教学模式中。
20计算机应用专业教研组经过一学期的听课、评课、磨课、研讨等教研活动,相互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本教研组全体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收获颇丰,网络络研修(25学时)和校本研修(25学时)完成率均为100%。今后,教师们将会把学到的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技术真正辅助教学,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简报 篇3
文明这个词,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有不少人做不到。
在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可文明之事也时常看见,这不,今天我就看到了一件文明之事。
今天我出去玩耍,看见了一位老盲人,他拿着一根木棍当拐杖用,因为刚刚下过小雨,路还有点滑,老人好几次都差点滑倒。这时跑来了一个小姑娘尊敬的对盲人爷爷说:“老爷爷,路滑,我来扶您走吧。”说着,小姑娘扶着了老爷爷,还时常提醒道:“小心,前面有个小水坑。”
望着两人渐渐远去的身影,我感动得眼睛湿润了。
我们要学习小女孩的文明行为,因为文明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我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多做些好事,多做些文明道德的事,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简报 篇4
人们对于道德,总是希望能给出一个标准的定义,把道德框死,可殊不知道德是无边无际的,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描述,说的只是冰山一角,汪洋中的.一滴水。从古至今,所有圣人都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毕生目标,也留下了许多名句。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儒家另一代表人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历代圣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很盛行。
当然,我们不应空谈道德,也应付诸行动。就拿前一段时间QQ与360软件的决战,绝对的剑拔弩张,还绝不兼容,而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可怜的用户。他们让用户2选1,还称自己最有道德。他们双方互相举报对方在扫描用户硬盘。两大企业争锋相对,损害了网民的利益,还吃力不讨好。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的绝不是有道德的人做的,这个道德的名分争到了也是白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道德之心已然违反过一次了,谁又能保证没有第二次呢?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曾子的道德准则,你呢?
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简报 篇5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
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