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实用文档工作报告内容页

《三大改造》观课报告

2024-01-14 10:32:53工作报告打开翻译

《三大改造》观课报告 (一)

《三大改造》这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重难点之一,本节课理论性较高,对学生的理解性有较高的要求,今天观看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李__老师讲的《三大改造》之后,我获益匪浅。李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很好的运用了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达到对本节课重难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观看李老师课堂教学,主要有一下收获:

一、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在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李老师通过设计土改前,土改后存在怎样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来结合实际情况响应国家政策,来分析当时人们是如何配合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重视课文整体结构把握

李老师把课文分为三个篇章“千里麦浪新丰收”“和平过渡新创举”和“社会主义新华章”,将课堂教学重难点牢牢把握,知识点讲解思路清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这种教学方式和技巧值得新教师学习。

三、问题引领课堂,思考促进理解

李老师不仅仅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值得学习,教姿教态,教学语言的组织,提问时间的把握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都值得去细心的揣摩,这节课是很有价值,值得学习的一堂课。

《三大改造》观课报告 (二)

今天在八七班上了一节新授课,内容是三大改造。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部分采取的是出示外国媒体评述中国防疫政策成功的原因,大多提出中国防疫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制度优势,顺势提问学生这个制度优势是什么制度,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回答出是社会主义制度。紧接着提问学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引出本课主题‘三大改造’。

在介绍农业和手工业改造时,首先进行了名词解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其他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公有制’。再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性质和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在新课讲授部分主要以建国初期某地农民创设情景,以该农民的喜和忧为主要线索,先介绍1950年分到土地欢喜的情景,提问学生为何喜?得出“土地改革”,再出示该农民忧愁分到土地后的问题,分析原因“个体农户分散经营”,设问如何解决?引出合作化道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农业合作化基本情况。并简单介绍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基本情况。

介绍手工业合作化时也是以该农民创设情境,该农民女儿为手工作坊主,遇到发展问题。设问如何解决?引导学生借鉴农业改造方式,手工业合作化道路也开展起来。

第三部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首先出示若干材料展示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帮助和指导。再出示部分资本家对中共的看法和电视剧《破晓东方》上海资本家扰乱市场秩序片段,引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在介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公私合营”“赎买”政策时,再以电视剧《芝麻胡同》六必居改造过程为例。

最后讲述“三大改造”意义时主要是回归一开始讲的‘公有制’层面,理解改造的实质是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起来。顺便补充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会性质的三次转变: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

二、本课出现的问题

1、本课导入部分关于制度优势没有更好利用起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如果换成直接与三大改造相关的史实可能会更好。

2、本课是以建国初期某农民经历创设情境,但情境并未真实(未考证),也违背了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态度。

3、讲授社会主义改造时对基本概念的解释缺乏专业性,尤其是四马分肥和‘赎买’政策,给学生解释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带偏学生。

《三大改造》观课报告 (三)

《三大改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赵梅芳老师在我们团队北川送课活动中所上的一节运用审辩式教学的公开展示课。观赵老师的课,有很多感悟,也颇受启发。

一、一节有设计的课

赵老师整节课的设计从审辩式教学的理论到实践,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知识层面上,从三大改造是什么?改造什么?为什么改造?怎么改造?结果如何?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学生活动设计上让学生从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出发,再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然后带领学生结合图片、材料、文本研读去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标理念及要求。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本节课使用了审辩式教学的追问,从直观的图片、文字,不断追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在刚接触审辩式教学的班级来说,尤为可贵,体现了一位审辩式教学者的功底。

二、一节重学生的课

审辩式教学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也可以是双主体的课堂。这节课,让我们看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半节课,和师生双主体的后半节课。

前半节课,导入之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之中。作为公开课,纪律和秩序井然属于正常。赵老师的“存在感”在于,她制作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这份导学案表格看似简单,却需要学生完成整课阅读为基础。巧妙之处在于,用一个表格统领整节课知识点,也完成了审辩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的知识铺路。

后半节课,师生合作探究三大改造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审辩式学习。比如,探究一:在合作中,不同的人都是怎样的态度和抉择?不同选择的结果如何?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是否愿意加入合作社?为什么?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作为“当事人”的身份结合当时的现状,做出抉择;然后让学生作为今天的“旁观者”带入“当事人”的身份来体验这份选择的所要投入的智力因素、体力因素等,从而承担选择的后果,于无声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后果的能力。探究二:学生的“身份”转化为“资本家”,学生因为有了第一个探究的经验,在探究中就更有深度和学习的经验。

三、一节会育人的课

审辩式教学的课堂是育人的课堂,它不会在某一个点“有意”设计育人,也不是在课堂小结的时候“画龙点睛”地育人,它是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发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落实育人。赵老师这节课的育人无处不在。

举几个这节课的例子:一是开始的导入,“社会主义好”“好”在哪里?让学生在对于事情的简单判断中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二是在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课堂的节奏,就在这里的“静”下来了,在如此人多应该呈现“热闹”的公开课上,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跟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学习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三是在探究问题的时候,赵老师问了学生: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如何选择?历史从来都是“人”的历史,作为学生,能够体会历史中人的抉择,能够站在今天的自己的认知上去体会历史中人的抉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为之承担后果,我们今天的历史课堂,不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吗?试想,当学生通过今天一节节这样的课堂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当未来面对未知的无数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还会不知所措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这也是我们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

下课铃声响了,赵老师想要表达的这节课渐入佳境,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默契和融合度越来越高,观摩学习的我和各位老师应该是意犹未尽。让我想到了清人林嗣环《口技》结尾处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一个教学范式、一节课、一位老师,达到的效果如何,学生有收获、听课的老师很震撼、教育的方向很正确,足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