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作文体裁节日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春节作文1200字

2024-02-08 23:24:01节日作文打开翻译

家乡的春节作文 (一)

在中国人的眼中,最大的节日当然是春节——过中国年。

谈起她,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夜空中一束束炫彩的烟花;谈起她,我的记忆中呈现出餐卓上一盘盘诱人的佳肴;谈起她,我的印象里一定有一个个祝福的红包。

除夕那天,我和妈妈踩着迎春的脚步,回到了外婆家。刚下了飞机,兴致匆匆的我们,就被二舅舅的车子直接拉进了老家亲友们的屋前。

与亲友们一见面,我的眼里、耳边都是新鲜的。似曾相识的面容,似懂非懂的语言。亲友们穿着节日的衣裳,他们个个穿着花团似锦,连七十多岁的外婆也穿着暗红的锦缎棉衣。他们向我们拥簇过来,一大家人不分大小老幼都将我们团团围住。这时,我们所在的门口,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亲友们的笑容仿佛是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他们争相携着我们的手,并与我们谈笑起来,个个脸上漾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往日中工作的繁重,生活的不易,身体的疲惫,早已一扫而光。在这时,只有收获的喜悦,只有相聚的快乐,只有来年的热望。

夜幕来临,由远及近的餐肴香味徐徐袭来,我端座在餐桌前,轻咽口水,偷视眼前的每盘美食,揣摩着它们的口味。“油淋香脆鸡来了!”随着二舅妈的一声叫唤,滋滋的作响,阵阵的香气把大家给点爆了:“开吃啦——”眼前,一盘盘的菜还在目不暇接地端上了桌,每一盘菜都是与众不同的,餐桌上可称得上五花八门:有黄似金的土豆,有红似火的辣椒,还有绿似玉的青菜,有大如盆的蒸鱼,堆如山的鲜虾,还有绝妙码成福字的烤鸭片。整个屋里的香气在不断地弥漫开来,不时传来清脆的酒杯相碰声,场面更是热闹了——大家不由分说地动起了筷子,气氛也越来越热闹起来。妈妈与亲友们欢乐成一片,用地道的家乡话与亲友们攀谈着,我一边夹着菜一边一知半解地听他们攀谈。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我来说老家的生活像天方夜谭。我偶尔答非所问地插一两句话,会成为饭桌上的笑点或新话题,更引得笑声阵阵与高谈阔论。渐渐地我也能听懂了一些了,甚至有些也谙熟于心了。我心里纳闷了:“为什么他们老爱重提旧事呢?”我细细琢磨着,终于明白了——这是年味,这是年的关怀,这是家的关怀。

按着家乡的习俗,吃完年夜饭后要放烟花。少顷,我们大家就动身到门前大空地上,我一看,地上竟然摆着一箱一箱的烟花,原来大舅与二舅已早早地准备好了,“谁放响新年第一炮?”二舅喊道。我当然好奇,便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亲戚们望着我,纷纷大笑起来:“你会放烟花吗?”我回头一想,看来我还真不敢放烟花,便“谦虚”地站在一个较安全的角落里,心里嘀咕着:“那就让你们几个高手能人大显身手吧。”

抬头望去,夜空中到处升起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烟花。你看:远处东边大红的牡丹,西边金灿灿的菊花,眼前正是咱家大表哥放的满天流星,银色的流星在不断地向四面八放散射开来,突然间,又齐刷刷地似银河瀑布飞流直下,太美了。

我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美好:永远不变的是浓浓的乡情、亲情,还有那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家乡的春节作文 (二)

说起春节,大家一定知道,过春节可以去好朋友家串门,还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红包!总之,就是快快乐乐的玩几天。

可是,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吗?不知道?不用着急,让我慢慢告诉你: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后来,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在年兽来到的那一天,便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后来就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春节!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过春节时,我们的爸爸妈妈会在门前贴上一对红色的纸,红纸上面写满了字,那叫什么呢?那叫春联!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很重视神荼、郁垒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个节目的仪式:每当除夕时,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相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在内门上画老虎,以此来镇邪,求得来年的幸福。这个习俗在汉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汉代以后,门旁的桃木神像逐渐演变、简化为桃木板,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时,叫人在两块桃木板上刻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由于桃木是红色的,以后便被用纸写的字代替,一般对联都用红色的纸写成。由此以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形式。

过春节时,大人们会买来很多花生瓜子这类零食招待前来拜访的好友,并买来火红的灯笼挂在阳台上。而我们小孩子就伸手要压岁钱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牵手去看花灯。在家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正在飞腾的龙,有在拜年的小孩!人们也高兴极了,喜气洋洋地观赏美丽的花灯。大街上,所有的店铺都挂上了大红灯笼,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说着吉利的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广场上,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在放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映红了半边天,有“萤火虫”,“小星星”……小孩子们可高兴了,穿着父母为他的买的新衣服,绕着广场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自己的小脸儿都红了!

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包饺子了。先拿出一片饺子皮,往里面放一点已拌好的饺子陷,再蘸一点水,往旁边涂一圈,一捏,一个精美的饺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饺子后,就把这些饺子倒进煮沸腾的水里。随着一声:“开饭啦!开饭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着美味的饺子。

说起饺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过去,春节只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跟外国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可如今,外国人也过上了中国节,可见,这几十年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是节节高!哈哈,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怎么样,挺好吧?最后在这里祝贺大家春节愉快!

家乡的春节作文 (三)

我的家乡蓬莱位于胶东半岛,黄海和渤海交界处。这里濒临大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自古就被成为人间仙境。这里不但有着八仙过海的传说,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神。这天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后就开始除尘,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团圆饼”和“圣虫”等面食。据说小年这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饽饽味道很特别,最香最好吃。

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面鱼、寿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年前要蒸许多特大号的“大饽饽”,大的有两三斤重,用红色的颜料来装饰,正月里作为主食招待客人。蒸馒头时,开口的馒头,要说馒头笑了。还有就是用剪子把揉好的面团剪成小刺猬、小燕子、小猪等各种形状,蒸出来之后,用颜料画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面塑。通常除了大馒头之外,面鱼和“圣虫”做的最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装饰呢。“圣虫”谐音“剩虫”,又被叫做“神虫”。 “圣虫”的前身被认为是龙,用面团来做“圣虫”祈求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希望家中能够粮食满仓。先将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头朝上作头,细的一端绕着头盘成两圈,然后用剪刀剪出“圣虫”的嘴,把一枚硬币放进“圣虫”嘴里,接着剪出神虫身上的鳞片,最后便是用绿豆安“圣虫”的眼睛。做好的“小圣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面鱼通常用木头模子做出来,蒸好后用颜料画好眼睛和鳞片。放置在窗台、柜头,意味着年年有余。家有女儿的人家要做团圆饼,也叫“太阳饼”,形状像太阳花,层层叠叠做成太阳状,每一层都涂上蜂蜜、芝麻,外围折成盘叠交错的花瓣状,上面用刀刻上棱形花纹,再用红枣镶嵌。大年初三姑娘回娘家时,除了要吃初一早上的饺子之外,临走还要带走一块团圆饼,意味着幸福团圆,生活甜蜜。

腊月三十这天,除了贴春联挂灯笼,主要就是包水饺了。这天要准备两顿饭的水饺。晚上一般是白菜水饺,寓意发财。初一早上的饺子里更热闹了,有些水饺里包有钱(硬币)、红枣、鱼、豆腐、花生仁、糖块等,有各种含义呢:吃到硬币意味着来年会发财,有钱花;糖意味着甜甜蜜蜜;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豆腐寓意有福气。吃到者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吉利、如意。为了吃到更多的好东西,这天早上,大家吃的比往常都要多。正月初一凌晨三四点钟要起来拜年,拜年是按照辈分拜,到辈分比自家大的人家里,男的还要对着家谱磕头,然后到桌子上喝几杯。晚辈拜年,收红包,放鞭炮,各家各户灯火通明,路上只听见相互问候的拜年声,这时年味是最浓的了。初二开始,便是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了。正月里,有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等各种表演队走村串户进行表演,可热闹了。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过十五”。

正月十二、三,家家户户皆用萝卜、胡萝卜、大白菜根茎做成许多小油灯,中间挖空,里面倒进融化的蜡油,用棉花做灯芯。十五傍晚送到坟前、祠堂点燃,称为“送灯”。傍晚,房间、院内各角落、门两侧、马厩、猪圈、厕所、锅底洞都点上油灯。这天早饭吃糕、元宵,晚饭吃水饺,饭前开始放烟火炮竹。晚上小孩都要放“点门”、小烟花,奶奶说这天放“点门”,以后眼睛不疼,有好兆头。

正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的生辰,也是蓬莱阁庙会,好多景区免费游玩。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有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便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直至尽兴而还。这天过后,年味就渐渐褪去。

家乡的春节作文 (四)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河唇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采青

正月初一的早晨,阳光微熹,一派祥和。当人们正沉浸在“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悦之中时,远处传来了一声声极具穿透力的锣鼓声,那是村里的舞狮队来给各家各户拜年了。狮子是百兽之尊,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狮子来拜年能给这户人家驱邪镇妖,保佑一年都平安吉祥。人们把包好的红包和翠绿的蒜苗绑在一根长竹竿上,高举在家门口,满心喜悦地迎接狮子来“采青”。这时,舞狮队来到了我家门口,锣鼓声也变得震耳欲聋起来,四名青壮年分别舞着一红一黄两头狮子开始给我家拜年。每头狮子由两人操纵,一人高举狮头,一人摆狮尾,狮子在他们的动作中随着富有节奏的锣鼓声活跃起来,时而气势汹汹地把大嘴一张一合,时而把圆圆的大眼眨了又眨,时而左右翻腾跳跃,时而连连叩拜。我们都被这生动的表演吸引住了,兴奋地欢呼着。狮子采到竹竿上的红包和“青”,拜年仪式才算结束。舞狮队挨家挨户地进行拜年,狮子舞到哪里,哪里就响起迎接的鞭炮声,真是热闹极了!

游神

游神是家乡春节时的一个特别的风俗。游神,是人们在元宵这一天,把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游行沿途有花车、舞狮、舞龙、飘色、武术等表演。我们河唇这里的不同宗族、不同村庄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元宵日。到了元宵日,各村或各宗族就会组织队伍举行游神活动。其中声势较为浩大的当属正月十五的钟氏宗族和正月十八的吴氏宗族游神活动。每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八这两天,河唇街上就会人头攒动,道路两边挤满了观看游神的人群,当然里面自然少不了爱看热闹的我。游神队伍从宗祠出发,经过一条条族人的村庄,最终汇集在河唇街中心广场上。走在游神队伍前面的一般是各式各样的花车,花车上有的是真人摆着各式动作的飘色,有的是各种滑稽可爱造型的电动木偶,让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花车过后,接着出现的是几十人一起挥舞着一黄一红两条长龙进行“双龙戏珠”表演,场面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紧跟在后面的是八头狮子,它们翻腾跳跃的身姿让人拍手叫好。最后出场的是由四个年轻壮汉抬着的轿子,轿子里坐着宗族祖公的神像,我们把这种轿子叫公轿。听妈妈说,抬公轿的必须是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只要抬了公轿,祖公就会保佑他今年找到如意的伴侣,添丁发财。游神的过程里抬轿的汉子会用力地让轿子左摇右晃,俗称“摇阿公”。轿子晃动得越厉害,越疯狂,就表示着祖公们今天看得开心,吃得痛快,玩得尽兴,祖公一高兴,自然会庇护他的族人平安幸福。

以上是我家乡春节的两大习俗,它们增加了过年热闹的氛围,也为春节增添了独特的风采。如果你还想了解我家乡更多的风俗,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

家乡的春节作文 (五)

自从六岁来到深圳这座陌生的城市后,就一直都没有再回到家乡,直到有人问我:你想回你的家乡吗?我才自己问自己想不想念回家乡看看。

自从来到深圳后第一次回家乡是在九岁的那年春节,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五年了我却还能记起,仿佛这件事是刚刚发生的,记忆犹新。

回家乡的前一天晚上,我特别地兴奋,晚上根本睡不着,我也从来都没有晚上不睡觉第二天早上却还有精神的经历。

终于到了第二天了,爸爸一叫“起床啦!”虽然当时是冬天天很冷,但是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被子一掀就起来了。但是这种精神过不了多久就消耗完了,一上车就呼呼大睡。

经过了三小时半快到家了的时候,爸爸说了一句:起来咯,要到家咯! 这一听便立马睁开眼睛有力地做了起来。然后头立马转向窗外看外面的风景,回忆着小时的那些“影子”,看着外面自己就看着看着就开始发呆了,直到爸爸停了车说:到咯!我这才反应过来说了一句:这就是我有些不敢相信地说,当时在我眼里看来一切都变小了,也许是我在深圳待久了吧,眼界大了吧!待我一下车,就有小伙伴走到了车门那里看着我,由于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一时认不出来是谁,而我一下车她们就说,噫,这不是那谁?

“对呀!”然后她们全都叫着我的名字,而我却一脸疑惑地看着她们。她们也看出来了我不记得她们了,一个个都说“我是…呀!你不记得了吗?”大部分的人我都忘了,倒是有三位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忘记,就是我从小一直到我离开故乡的好盆友,目前我和她们还是好盆友,但很遗憾的是在她们中却没有她们。我有些失望,但后来一想说不定人家拜访亲戚了呢!毕竟过年嘛!但后来一想说不定人家不知道我回来了,还在家里呢!于是快到家了的时候我把我的行李丢给了我爸爸然后很急切地说:“爸爸,帮我拿回去,我要出去一下。”爸爸听了有些疑惑地说“都快要吃饭了你要去哪?”等他说完我就已经跑地老远了。

我凭着儿时的记忆,找到了我第一个最重要的人的家,她果然在家,会没进去就听见她的声音,他爸爸看见我立马就认出来了:这不是蕾蕾吗?我有些惊讶地回答:是的,您还记得我呀!叔叔笑着回答:当然啦!你是来找萍萍的吗?她在楼上,你快去找她吧!我笑着点了点头就跑上人家的楼上去了。他爸爸就冲楼上大喊了一声:啊萍,蕾蕾回来了,她来找你咯!

她应该是听到了叔叔叫了,就走下了楼。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有些不敢相信她居然比我高好多,天哪,好可怕!但是这可怕我并没有说出口,只是微笑的说了一句:还记得我吗?她很淡定地说了一句:记得呀!蕾蕾!

这时她的妈妈抱着一个小男孩走出来走出了房间,看到我特别惊讶微笑地说:蕾蕾,你回来啦!好久不见咯!这一下长高了不少。还没说完,怀里的小男孩便哭了起来,然后阿姨立马哄小男孩,便哄还边说:那你就跟啊萍要吧,阿姨要去喂他吃迷糊了!对了,快要吃饭了,要不你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吃?我微笑地拒绝了:不了。家里有煮我的饭,我回去吃!然后阿姨就走回了房间。我就转头向我的好盆友:“陪我走走吧!”

“好啊!”

就这样我和她在周围走了走,很久都没有见面了,不知要说些什么话题,于是我就问了很基础的一些问题,没聊多久,手机就响了,爸爸打电话过来叫我回家吃饭了。我们就这样暂时分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了许多的鞭炮声,这在城市里可是怎么也听不到的,因为城市里不让放鞭炮,不仅有鞭炮声路上还有鸡叫声,那些小鸡仔在自由地自己吃着自己的东西,这种生气只有在自己家乡才能看见的,城市里是没有的。还有…

由于爸爸要着急回去上班,我们在家乡只待了三天就回了深圳,只有在那几天我才发觉时间真么好快,当我离开的时候我的那些盆友都来送我。突然感到好舍不得你们…

家乡的春节作文 (六)

我的家乡是三德范,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那里的新年有着独特的习俗。

家乡过新年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都买起了年货,忙里忙外的准备了起来。而小孩子们更是热闹,男孩子向大人要钱买鞭炮,女孩子缠着父母吵着要买新年衣裳。可平时‘小气’的大人们在这时总是大方地把钱从钱袋里掏出来给小孩买衣服、买鞭炮烟花。

看吧,每天都有几个是好朋友或者是亲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听吧,每天家门外头都没完没了地响着,什么二踢脚啊、窜天猴啊……各种各样的鞭炮声,随着几个男孩的笑声响了起来。我不知道别人听到这种奇妙而又特别的“乐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当我听到这声音的时候心情都特别舒畅。

转眼间,已经是小年了,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差不多都放假了。这一天,大人开始忙活着包水饺了。晚上,一盘香喷喷的水饺摆在了餐桌最显眼的位置,看着是多么美味可口啊。这水饺的皮儿是父母的关爱,这水饺的馅儿是父母的期望啊。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赶集的日子,这一次赶集和往常的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赶集了,而且这一天大多数人都是去买烟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卖鞭炮烟花的区域里逛着,东挑挑、西挑挑,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烟花、爆竹,当然还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烟花。一家人就高兴而满意的回家了。

其实,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这天。天渐渐黑了的时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亲拿着挂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门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热闹劲儿就甭提了。当天完全黑了的时候,男人们才开始放烟花,而妇女则在家里准备除夕晚上丰盛的大餐。这时,小孩是最悠闲的了。大家都纷纷爬到了自己的房顶上,怀着那种兴奋的心情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当我像其他孩子一样,站在房顶上看到那一朵朵灿烂夺目的烟花时,就会想到,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这一晚我就又长大了一岁,长大了一岁的我会迈向人生更高的阶梯、会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迹……看完了烟花的‘表演’,大家都从房顶上下去了,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里,会看到一桌丰盛美味的大餐,还有几盘光滑晶莹的水饺。这时,小孩子的爸爸会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两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饭菜,看着引人入胜的新年联欢晚会,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这一天便是新年了。不管男女老少这一天都会穿着新衣服,迈着轻松的步伐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小孩这一天会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可以收到压岁钱了,虽然我们这里的压岁钱给的不多,但是小孩们都会非常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妈妈的娘家走亲戚,这也是一种习俗,也是过新年可少的习俗呢!

大约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动也随之来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妇女们个个容光焕发;赶毛驴儿的、扮猪八戒的老太太们个个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轻了好几十岁;踩高跷的人们个个都十分卖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们个个精神抖擞。扮玩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它是一门了不起的民间艺术。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也叫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赏灯节也是元宵节的别名,这是因为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这一天,大家会吃着香甜粘滑的汤圆;到了晚上,每一家都会出来放烟花,有的还会去街上赏灯,有耍龙灯的、玩云彩灯的……真的是应有尽有!这一天,将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也差不多就结束了,大人们去工作了,孩子们也都陆续开学了……大家都精神焕发地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

家乡的春节作文 (七)

我们中国的节日是传统的节日,是我们的长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而在这其中最热闹的节日,也就是春节了。

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看春晚,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坐在一起。春节有个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在深山后面沉睡的怪兽。他叫做“年”这只怪兽只在冬天苏醒,他每天都来到村庄里吃人。一天,一个老人说:“这只怪兽怕红色和巨大的声音。”人们等到这些夜晚。在门上贴好了红红的对联,放起了鞭炮,于是这只怪兽听得头昏眼花给吓跑了。这一天人们高兴高兴兴的。又把这一天称为过年,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开始放鞭炮,开始贴春联。

等到正月初一,人们都去各家的亲戚家拜年,而小孩儿是去收自己的压岁钱,到了这一天,人们穿新衣,穿新鞋。头发也是要剪的,因为这天是新的一年,要重新开始。等过了正月初一,小孩子们都要买新玩具。大人们要买吃的,喝的,穿的。到了这一天,郑州都是人山人海,到处是车。每个人都大提小包,很兴奋,很高兴。

这一年中最兴奋,最高兴的时候,过了这几天,小孩子们都该上学了,大人也该上班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春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春节是一个高兴的节日,春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我爱家乡的春节。

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日月如梭,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初一(春节),说明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乡只有一个,而我们一家三口却有两个家乡。我生在杭州,长在杭州,是个南方杭州人;而我的爸爸从小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他的出身地:北方天津长大的。所以,我们一家能感受到南北两种不同的过春节的气氛。

以前,人人都说春节是热闹非凡的,我也是很赞成的;可是,现在我就不那么认同了。因为,以前春节的鞭炮声哪儿都听得见,还随处可见有人在买卖鞭炮;可现在呢?不光禁放、买卖鞭炮,人还越来越少,跟个空城一样(都回自己老家过年了)。杭州原来是越热闹越像过春节,而现在却是越冷清越像。

再来看看北方过春节,北方过春节多有意思: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着对联、门神、福字;窗户上贴着鲤鱼、生肖的窗花;窗檐上挂着极具北方特色的“吊钱儿”;还有各条大街小巷上都挂有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等等各式各样中国红的吉祥物件儿。大街上行人如织;小孩儿人手一盏大红灯笼,三四个小孩儿,边吃糖葫芦,边在院儿里跑闹了起来;大人们忙着包饺子,三鲜、韭菜、大白菜……什么馅儿都有!边吃饺子,边放炮,大雪纷飞,整个儿城市,都被雪裹了起来。夜里窜天猴儿一放,夜空中就像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放完炮后,鞭炮散落成了一片片红纸片,就像雪白的地毯上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小花儿。让人们陶醉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两者一对比,你说是哪儿过春节更有意思呢?

家乡的春节作文 (八)

春节是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它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统。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

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便忙碌起来,开始准备过节的东西:什么鸡鸭鱼肉,糖瓜梨栆,烟酒鞭炮等等,有时接连赶上几个年集,还买不齐过年的东西。每到年关,集市上便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那种场面,那种气势,平常时节是没有的。

我们这里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过年了,这一天传说是灶王爷的生日,家家都要买糖祭奠灶王爷,让他上天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到了腊月二十四,家家还需把家里家外大扫除一遍,据说这样能扫除一年的晦气,求得个万象更新。小孩子们只顾玩耍、放爆竹。

到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那香味都能飘到十里开外。户户门口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天,妇女们还要蒸各式各样的花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枣花儿,它是上供用的供品,是家家必不可少的。

大年三十这天,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服,小姑娘们更是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个个像是三月里的桃花,鲜艳无比。男孩子开始放鞭炮,噼噼啪啪的,叫人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下午四点多钟,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来,接连不断,一直会持续到晚上六、七点钟。这个下午的晚餐家家户户都一样——饺子,因为它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饺子像元宝,象征着财运。当夜幕降临时,全村沸腾了??随着一声声巨响,天空中便绽开了一朵朵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的红、有的绿、有的紫、有的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看到这,我坐不住了,从家里拿了一个“百花争艳”到大街上点燃,随着引线越烧越短,咚的一声烟花筒里蹿出一人多高的火星,火星像炼钢炉里飞溅的火花,非常耀眼;又像公园里美丽的喷泉,十分迷人。到了晚上八点钟,全家人都聚在电视机前,共看春晚,小品、相声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杂技、魔术令我们惊叹不已,流行歌曲、经典戏剧令人荡气回肠??直到抵挡不住瞌睡虫的攻击,我才恋恋不舍的上床睡觉了。

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人们就开始放鞭炮了。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人感受到了年味儿的浓厚。起床吃完饺子,就开始给长辈们拜年了,我们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然后,爷爷奶奶就开始给我们发红包。接下来一整天我就和伙伴们开始疯玩??上午的餐桌上丰富极了,这是一年里最丰盛的一顿饭了,我敞开了肚子,美美的饱餐了一顿。

大年初二,我们全家人又到姥姥家给他们拜年,中午又是一桌丰盛的午餐,我们又拿了不少的红包,心里感到特别满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街上每天都要扭秧歌,秧歌队员们一身大红袍或者绿衣服,浓妆艳抹,锣鼓声一响,队员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跳起来,他们有的摆动扇子,有的舞弄腰间的红丝带,他们都踩着十字步,舞姿优美极了。围观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丰收后的农民,到了这时心里都十分畅快,他们在尽情地放松自己,唱啊、跳啊、扭啊,唱出了欢欢喜喜的心情、跳出了红红火火的日子,扭出了新生活的希望??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快乐、幸福、美好、和谐!我爱过这样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作文 (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形象地写出了古代春节家家户户忙里忙外的热闹景象。而如今各地的春节虽然大同小异,但家乡独特的民风民俗也别有一番趣味。

在小年那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张贴对联,有些人家依旧贴着用毛笔泼墨的传统宣纸对联,有些人家张贴着有立体艺术字的对联,有些人家甚至将一句祝福语拼成一个字,如“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等。不过每家门口都无一例外,贴着一个“福”到了!

到了腊八节,定要喝腊八粥。腊八粥一般是用:红豆、黑豆、芸豆、小米、莲子、蚕豆、红枣、桂圆等熬制成的。在家乡有一个关于腊八粥来历的传说:一对夫妻,男人好吃懒做,成天到处闲逛;女人挥金如土,不肯安分持家。如此这般,雄厚的家底也被他们挥霍一空。到了腊八这天,实在没有粮食可吃了,他们终于醒悟,于墙角、斗缝、甚至老鼠洞里搜出了许多杂七杂八的粮食熬成一锅粥。这便是腊八粥。

因此,我从这个传说中想明白了:节约粮食,不挥金如土,安分学习,才能不落得与他们相同的下场。所以一些传说未必无益,只是需要我们认真揣摩其中的意理罢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盼望着,盼望着,大年三十终于款款走来了,这天,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家乡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更要有好意头:招菜代表招财,杂素代表丰收圆满等等。全家人聚拢畅所欲言,一年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都一一道来。饭后,老人对儿孙们讲起了他们儿时的习俗,感叹如今虽是过年,年味却淡了……

在他们的儿时,过年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他们的记忆中,过年才有最丰盛的饭菜,最热闹的集会,最众多的灯笼,最红火的街道,最厚的压岁钱。他们的童年资源匮乏,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在他们眼中,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多么稀奇珍贵,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是呀,老一辈的感慨让我懂得要珍惜身边的幸福!

笑着、闹着、谈着,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是需要吃年糕和芝麻的。年糕意味着“年年高升”,芝麻意味着“节节高”。在这天里,有的人家会煎一条半熟的鳊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这天也需要去各个亲戚家拜年。拜年也是小孩们的专长。一进门,孩子们就拥过来,嘴里说些祝福语,嘴甜的便迎来阵阵夸奖,还可以得到糖果和一个大大的红包。

年过得好快,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热闹的巅峰。“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在中国古代,只有元宵节是不宵禁的。在这一天大家都去赶灯会,“千树万树繁花开”,元宵灯会、庙会、皮影、糖人、猜灯谜、舞狮子、看戏都令人流连忘返。回到家里,吃一口甜糯软香的黑芝麻汤圆,更是“滋滋”浑身暖。

元宵过后,生活开始步入正轨,一切都恢复正常秩序。

这便是家乡的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风民俗多样性的体现,更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春节过完,可我还在回味之中……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

家乡的过年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过年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过年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过年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过年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一)

我们开车回老家。老家是个平静的乐土。车子在月光的笼罩下悠悠地开进了村。深夜,广场上几位老人呼哧呼哧地打着乒乓球,小孩子双手撑着球桌,蹬着被几层棉裤裹着的腿,想坐上去。爸爸打起车灯。下了那个缓坡,就到外婆家了。

外公早早地就站在大门前等候。风把他的银发吹到定型。看到我们,他挥了挥大拇指没了半个指节的右手。我小时候坐在外公腿上,抓着他的手打量着这奇怪的大拇指。他从不告诉我为什么。

大门吱吱地打开。外婆从厨房里探出头来。我们下了车,她争着要帮我们放行李。妈妈笑着推开外婆的手,“别倔嘛!”过会儿我跑到厨房里,看到外婆在打肉丸。粉红色的肉丸接连地被丢进油锅里,在油里翻滚后,金黄色的它们浮上油面。妈妈帮忙把肉丸捞到大碗里。我净朝着肉丸瞪眼睛咽口水,任由香气蹿进我的身体腐蚀我的理智,我却不能吃。它好烫!

第二天,舅舅一家来了。舅舅好像胖了许多,舅妈还是很可爱,弟弟还是那么机灵。他有点“话痨”,但我一点也不烦躁,大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没他我只托着腮帮子朝着远处的山自言自语了。我们一起埋着头玩“水果忍者”,我每次碰到炸弹就会蹬腿,或许是因为紧张。对我来说,水果在空中被切开的那“水灵灵”的声音真是再美妙不过了。外公探过头来,问“这是什么呀”,我们齐答“切水果游戏”。外公咧开嘴,发出“嘿嘿”的老顽童的笑声。

到了除夕,外公在杀鸡,外婆等着给鸡放血,妈妈在旁边打下手。舅舅带我和弟弟去村里转转。村委的墙壁上写满各种标语,那时我不懂这些。过了桥,来到一个快要干涸的湖边,以前他们就在那里洗衣服。这里看不见什么人,大概都在家准备过年罢。

年夜饭这个重头戏被端上了桌。有腊肠,有肉丸,有饺子。我凝视着鱼汤冒出来的缥缈的热气。热气背后,是大家团聚在一起,快乐的笑脸。我吃得冒了汗。喝下两碗油乎乎的鸡汤,身体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踱回自己的房间,等着春晚。

我喜欢看相声和小品,这点跟我爸一样。我们在床上笑得前仰后合。妈妈摇摇头,她去跟舅舅舅妈打牌了。

为什么有人会说春晚是老年人看的节目?春晚有青春歌舞洋溢,也有年代感满满的《难忘今宵》。春晚在满足老一辈人的同时,也在加入许多流行元素。我们是不是把自己想得太“前卫”了?如果你愿意在听《难忘今宵》的同时展望新的一年,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妈妈拉着我拜访亲戚。他们见到我就惊呼“这姑娘长这么大啦”,又往我兜里塞红包。不想要红包是假的,躲在门后看见毛爷爷和蔼的笑容,我的心花随之怒放。

到了分别的日子。外婆塞了满满一后尾箱的吃的。车开得格外的慢,外公远远地喊“明年还回来”。

我蘸着外婆剁的辣椒,外婆灌的腊肠,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春节里。

谁说过年一定要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一家人团聚,很温馨,足矣。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二)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汝阳县蔡店乡,按照我们这儿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烙发面火烧,换上新的灶神像,祭灶神,放鞭炮送灶神。听奶奶说,火烧之所以有大有小,是因为大的要给灶王奶奶回娘家当包袱用,巴掌大小的就是礼物。我常常看见奶奶烙完火烧,用盘子盛上一些,燃上三根香,嘴里念念有词,然后,让爸爸放鞭炮。我很好奇,问奶奶嘟囔些什么,奶奶说,让灶神照顾好我们一家人。

腊月二十四这天,通常是要扫灶的。听奶奶说,最初的扫灶就是把厨房整理一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扩展到了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要清洁。这天,我们家常常是大人小孩齐上阵,妈妈是总司令。

腊月二十四至除夕之前的日子,大人更加忙碌。之前我们这儿五天一个集,但春节期间天天都是集,卖春联和年货的商贩比比皆是。集市大起来,更热闹了。我们家常常是爸爸忙碌在外买肉、鞭炮、春联、各类蔬菜,各种糖果妈妈、奶奶忙家里发面、蒸馍、蒸包子、榨油馍、煮肉,调饺子馅儿我们小孩就是静等享口福。

一眨眼,除夕到来了,贴对联、吃饺子,放鞭炮是我们这儿的惯例。这一天,有些人家早早就贴上了对联,有的则在傍晚吃饺子放鞭炮时方才贴好。吃完饺子收拾停当,人们就会把各个房间里的、小院里的灯统统打开,屋里、小院里霎时变得灯火通明,平时极为节约的老人,这时候也不会絮叨费电啦,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守岁,平时出去打牌消遣的人这天晚上也定会守在家里。早些年,我们一家人常常聚在一起边吃零食边看春晚。现在的娱乐活动种类更多啦,全家人聚在客厅里,要么打牌,要么打游戏比赛,要么看春晚,要么聊家常一直到零点。能继续熬夜的就继续,坚持不住的就休息。零点的时候,周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近几年,国家禁燃禁放,村子里鞭炮声变得稀落,空气里的火药味也淡了,我常常想念那“噼里啪啦”的繁响,想念空气里浓浓的火药味。

初一这天是切切实实的春节。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迎灶神回家,孩子们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给爷爷奶奶端饺子,收压岁钱。这可是我们小孩儿新年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因此有了新年第一笔丰厚的收入。在我们家,我常常老早就候在锅旁边,只待妈妈盛好第一碗饺子,端起来就飞跑,身后传来妈妈的叮咛:“慢点!”

吃完饺子,剩余的时光就优哉游哉。这一整天,是不允许做任何活计的,家人也是不允许呵斥小孩的。这两年,初一自驾出游的人很多。

初二到初六这段日子,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我们小孩子因为不停收到亲朋好友的压岁钱,有了富豪的感觉。长期以来,初二这天妈妈走娘家雷打不动,而姥姥家给的压岁钱常居众亲友之首。

初七初八,年味渐淡,家人们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而我们小学生因为没开学,自在日子到过完元宵节才结束。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三)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我最喜欢春节。春节最好玩的事儿是什么?我想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放烟花,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它很漂亮,也有许多花样。不过,你敢放烟花吗?我以前不敢,但是上一次,我超越了自己。

大年三十悄悄来临了。记得那天我特别高兴,因为可以放烟花了。晚上6点,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去放烟花?”爸爸说:“7点就去。”到了7点,我们就出发了。

到了楼下,爸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支摇花,我兴高采烈地接过一支。那火光好似闪电,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发出光亮的时间太短了,刚点着一会儿就灭了。

爸爸拿出“转碟”,点燃了导火线,导火线烧到头了,“转碟”便开始四处乱窜,而且还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来放‘转碟’呀!”爸爸大叫。“我不敢!”我回答说。爸爸“挑衅”地说:“‘大宝塔’‘小宝塔’都敢放,‘转碟’就不行了?没事儿,快来!”我半信半疑,可是还想试一下,便提心吊胆地过去了。

“先点燃导火线,然后跑到我这里来。只要它发光了,你就‘过关’了。”我听了爸爸的话,就真的以为这很简单,于是有了信心。但毕竟是新手,万事开头难,前几次都失败了,还把身上穿的羽绒服烧了个大洞。我想:我不能退缩!我一定要成功!想到这里,我鼓足勇气,又拿了一个。因为害怕,手都哆嗦了,连导火线也没碰着。我深深吸了几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点燃了导火线,然后跑去与爸爸会合。回头看了看我的“转碟”,只见它转了起来,像个快乐的圆盘,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芒。耶!我成功了!

接着我放了“魔术弹”。它的声音很响,弹子的颜色也变幻莫测。比如你说下一个是红的,蹦出去的却是黄的;你说下一个是蓝的,蹦出去的却是绿的……我点燃了导火线,觉得有串圆球在上升,然后一个个弹子就蹿出去了。有红的,有蓝的,有绿的,有黄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还没有看够,它们就爆炸了。真可惜!

我又放了“降落伞”。点燃导火线,开始跟花炮没什么两样,但是等它灭了后,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一只小小的降落伞从天上晃晃悠悠地落了下来了。奇怪,天上怎么掉下来降落伞呢?

我还放了一大捆“蹿天猴”。中间居然还掺着一些“冒牌货”!爸爸说:“如果点燃了导火线,没向上蹿,千万别靠近。如果你靠近了,那时候再爆炸就惨了。”我点燃了导火线,它一下子蹿了出去,像一只灵巧调皮的小猴子爬树一样。

烟花快没了,爸爸拿出最后一捆喷花,我拿了一支。烟花前方喷出一股火,好像在发射火箭。我发明了一种玩法:把有火的那头扎进雪堆里,等它灭了里面就有一个大洞。爸爸则把木棍插进雪里,插七八根,一点,上面就喷出火,像蜡烛似的。然后我们一起唱“新年好哇,新年好哇……”有趣极了!以后我要再发明几种玩法玩玩。

烟花放完了,但我还没玩够。正巧,邻居家在放“飞机”,也给了我几个。我把它放在地上,点燃导火线,原以为它会飞起来,没想到它在原地打转,一会儿就爆了。我正纳闷飞机为什么不飞呢,爸爸说:“放扶手上试试,说不定好使!”我拿了两个,把它们架在扶手上,点燃了导火线,它俩居然飞走了。我观看着它们两个的飞行表演,只见“飞行一号”转了个弯,差点撞到“飞行二号”上,然后“飞行二号”开始反击,最后,“飞行一号”使用了“必杀技”——同归于尽,自己爆炸了,“飞行二号”也被击毁。真好玩!接着我又把“飞行三号”“飞行四号”“飞行五号”送上了天,它们开始了在空中的激烈搏斗,最后一个飞机使用“自爆装置”,剩下的飞机全部坠毁。太精彩了!

我们的烟花放完了,这时,我抬头向天空中看,空中有很多漂亮的烟花,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群星闪耀;时而如流星雨;时而如一朵盛开的花,把家乡的夜空打扮得异彩缤纷,我真羡慕啊!

那天,我做了一件事,却有两种收获,一是玩得很痛快;二是超越了自己,克服了困难,学会了放烟花。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除夕之夜!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四)

一乡一风俗,每个地域的人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故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其中渗透了当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有着自已独特的魅力。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希冀。我的老家湖南也有对春节独有的表达方式,从祖辈开始,一直传承至今,可谓底蕴深厚。

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打糍粑是必不可少的。老家的风俗:说起得越早打糍粑代表来年丰收就越大。所以每家每户都会早早起来制作糍粑,他们用石器将糯米饭捣碎打成粘状,放在模型里压制成圆圆的饼,外表光滑、美观。吃法可以煎、烤、煮、炸、蒸都行。但平日,我们喜欢把糍粑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外皮焦糊,内里却生硬。而且还要不停的翻烤,让它两边受热均匀,糍粑在火气下渐渐鼓胀,表皮微黄并隆起,外皮喷着热气裂开笑口,糍粑就大功告成了,喜欢甜的在里面放上沙糖裹起来,那吃味真是别具一格。一到过年,当地人都要用红糖拌好煮熟的糍粑来招待客人,象征家庭甜甜蜜蜜、圆圆满满,以表吉利。还有猪血丸子、腊鱼、腊肉、腊板鸭、甜酒等等也是当地人过年必备的食物。

大年三十拜祖宗,这是本地特有的习俗。焚香送亮,家宅祭祖,大人们携着小孩,带着鞭炮、香烛、纸钱等,上祖坟祭祖。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烟雾弥漫中,大家将纸钱大把大把烧与于祖先坟前,点两根烛,燃三根香,跪下虔诚磕三个头,以示对他们的怀念。

祭拜完祖坟回来,往往是下午四五点,天近黄昏。这时,留在家里的女人杀鸡宰鱼,农村家里有条件的还会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饭菜,桌上的菜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看的孩子们那叫一个口水直流。当然在吃年夜饭之前,拜堂屋是免不了的。在农村,每家都会有一个地方留作供奉祖先,这便是堂屋了。除夕夜的鸡鸭鱼肉肘子等大碗大碗在上餐桌前,必须先放置到堂屋供奉祖先,在祖宗牌位前的桌上摆满佳肴和酒水,大人小孩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拜过了,才移到餐桌上开始吃年夜饭,这代表了湖南人尊亲敬祖的美好品德。大家许下美好的愿望,将新的希冀告与祖先,望他们在天之灵能保佑自己平安喜乐、事业顺利。

吃年夜饭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代表着阖家团圆。一大家子人围在饭桌前,敬着酒说着吉祥话。饭菜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们的脸,但亲情却点亮了他们的笑容,让他们的面容看起来是那样生动、真切。而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一定要留到初一再吃,这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之意。

吃完年夜饭后,全家老少围着电火桌打牌、一边吃着糖果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的到来。而我的奶奶总怕我们守岁饿着,喜欢在新年到来时架上水壶,烧起柴火,在柴火灰里闷上桐子叶粑粑,香气扑鼻时粑粑也烤好了,将外面的叶子撕掉,粑粑外表焦黄,里面松软,非常香脆。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长辈们相互给压岁钱,大大小小都有,给完压岁钱后燃放爆竹。顿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硝烟弥漫,震耳欲聋,到处洋溢着辞旧迎新的气氛。

一到初一,老习俗是不许扫地和倒垃圾的,如果非扫不可时,扫的垃圾不能往外扫,扫到外面说是把财往外送。湖南人特别重礼节,拜年地方也有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姨娘。”老人到了什么日期会有哪些人来,算无遗漏真正是料事如神。新年大家纷纷提着礼物走出家,串门拜年,互祝吉祥。

到了元宵灯节,还能看到舞龙舞狮。它们的外形惟妙惟肖,十分威武,狮子表演时而闪转腾挪,时而欢腾跳跃;龙舞得犹如飞龙腾空,又如深海翻浪;真是滑稽风趣,十分壮观,为春节增添了不少喜庆和热闹。有些人家为消灾降福,驱邪镇妖、保佑家人健康平安。常常会让长龙往家里的每个房间游走一遍,祈望辟邪消灾,生活能吉样如意,健康平安,当然也少不了打赏。

这就是我家乡湖南的春节,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处处洋溢着年的味道。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五)

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新年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新年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新年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新年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六)

又到了回故乡的时候,不知为何,这次却有一股莫名的情感,写此作文,献给关爱我的奶奶。——题记

伴着新年渐近的脚步声,和着内心对故乡的憧憬,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回乡的旅程。一路上我涌起许多想法:故乡还是以前的那个故乡吗?奶奶是否变了样?我们今年在故乡过的春节又会怎样呢?汽车颠簸了好几个小时,我终于唯一一次“清醒”着回到了故乡(因为晕车的原故,历年回故乡坐车我总是在昏昏欲睡中度过的)。下了车,远远地看见早已回来的堂哥堂姐及叔伯们在等待我们,简单地问候过后,我迫不及待的沿着小路跑到了奶奶家。

到了奶奶家的厨房,我一眼就看见灶台旁边坐了一位老人,她面黄憔悴,脸上不时泛起皱纹,一双饱经沧桑的手熟练的拿起木柴,填进灶膛里,上身穿着一件灰黑色的上衣,脚上穿着沾满了灰尘的布鞋。屋子里没有开灯,但却被火光照得通亮。她没有发现我,可我却百感交集,轻轻地叫了一声“奶奶”,但是奶奶却毫无反应,这时我才想起爸爸路上对我说的话,“奶奶年纪大了,身体虽然硬朗,但是耳朵却不灵便,不要惹奶奶生气……”于是我又喊了一声“奶奶——”奶奶慌忙抬头,见到两年未见的我——她的小孙子回来了,奶奶高兴极了,轻唤我的小名:“贝贝,过来!”我连忙跑过去,站在奶奶身旁,猛然间我发现我已经比奶奶高出了半个头。片刻,奶奶为我倒了一杯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顿时心里酸溜溜的,握着水杯却无法喝下,内心不住的想:奶奶,这杯水应该是我该您倒才是呀!

大年三十的夜晚,乡村比较清寒。吃罢晚饭后,大家都出去玩儿了。夜晚十二点时,只剩下我和奶奶坐在屋里,看春节晚会,奶奶不住的把火盆向我身边推,为的是让我更加的暖和,还轻声问我:“烤炭火习惯吗?要是不习惯就换用电暖器?”我无力中带着感激地摇了摇头。由于玩耍了一整天,很疲乏,便很快躺在椅子上进入了梦乡……醒来时,看看手表,发现已是深夜三点,此时我正躺在奶奶的床上,我问旁边的哥哥:“是谁把我抱到床上的。”哥哥说:“是奶奶。”我的心不由被触动了一下,我现在已经很重了,奶奶她抱得动我吗?她抱我时又是怎样的吃力呢?顿时,我的眼睛里出现了亮晶晶的液体在喧闹的黑夜里闪光,照亮了黑暗。我又问道:“我们睡了奶奶的床,那奶奶睡在哪里?”“她睡在邻居家……”

大年初一的早上,一早就不见奶奶的身影,我问爸爸:“奶奶呢?”爸爸说:“你奶奶下地浇水去了,今年干旱,庄稼只有多浇水才能成活……”继而,他又说道:“你看你奶奶这么忙碌为的可都是我们啊。要是我不认真工作,你不努力学习,对得起你奶奶吗?”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走开,内心再一次酸溜溜的……从这里,我也似乎读懂了爸爸的思念,知道了爸爸为什么即使一个人也要坚持每年回老家过年的原因,那是爸爸对奶奶的爱,一颗抛不开母亲的火热的心啊!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到了初五,我们要离开故乡了,临上车时,奶奶为我们带了许多家乡的食物:有腊肉、玉米粥、酱豆……而且奶奶还趁爸爸妈妈不注意,硬塞给了我100元钱,给我当零花钱。但是,想起奶奶平时生活上的节俭,我又悄悄的把这100元钱放进了奶奶的上衣口袋里。上车了,我深吸了一口故乡的空气,望了望故乡的山水,缓缓登上了汽车。车启程了,透过车窗,看见奶奶正在向我们挥手,看到她一点一点向我们远去,我的内心再一次变酸……

回家的旅途中,我依旧“清醒”着,我深刻铭记爸爸对我说的话,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奶奶。望着车窗外散落的风景,聆听沉寂已久的心情,许久,我对爸爸说:“爸,明年我还回来……”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七)

我的家在四川省江油市小溪坝镇的五里坝村,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那儿过春节是非常温馨和热闹的。

每逢春节快要到来的时候,不论是远在天边打工的人们,还是在近处工作的人们,都会齐整整的赶回自己的老家,为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准备着,忙碌着,操劳看,都愿意把春节过成一个温馨,惬意的节日。

到了腊月二十三,各家各户都开始彻底清扫庭院了。据说,在这一天里,灶神菩萨就要奔赴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在这一年里,这家人的所作所为,于是各家各户的人都要彻底清扫庭院,并诚心向灶神菩萨上供,好让他照顾下自家人,多向玉皇大帝美言几名句,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家庭的稳定团结。

然后的几天里,每家人都要准备年货和过年要吃的东西,就像我们家就要上街去买很多的东西,像糖果呀,白酒呀,饮料呀……好多好多的好吃的,还开始搅凉粉,做豆腐了,一般就要搅几大盆凉粉,还要做好几大板豆腐,好为过年做好食物的准备。

转眼间,大年三十了,各家各户都是要贴春联的,红红的春联往门边一贴,马上就有了新的味道,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中午的那顿团圆饭一定是丰盛无比的,三十的早饭刚吃过,一家人就马上准备这顿团圆饭,杀鸡的杀鸡,煮肉的煮肉,还一定要把腊肉煮上一大锅,不仅是为三十的团圆饭准备,还要为初一到十五的客人来临做好存留。中午到了,每一家人的八仙桌上一定会是满满当当的,这个意义可不寻常,不但体现了当年的富足,还预示了明年的辉煌。吃这顿饭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向祖宗们祭拜,并请他们先入席,等那香烛燃过了,一家人才其乐融融的坐上桌,享受那一年的收获。

除夕夜,更是重要的,老人们有句古话,那就是:讨口子也有个三十夜。8:00左右,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谈家常,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这一晚,除了小孩子几乎没有人会睡觉,都要守岁,老人守岁表示珍惜时间,孩子守岁便是为自己祈祷,祈祷自己健康成长。等到0点时,当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各家各户的鞭炮也会及时响起,那预示着今年一定会风调雨顺。鞭炮放过,各家各户的壮劳力就会挑上水桶,到水井去挑水,第一家去的挑到水的人家会非常高兴,因为他挑的可是“金水”哦,这担“金水”表示了他们家将会和和美美,并且财源广进。

大年初一到了,天刚亮,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服,整装待发,早早的吃过了早饭,走亲访友的走亲访友,招待客人的招待客人。大人们三五成群的来来往往,小孩子成群结队的嬉戏,无法掩饰的笑容早已从心底透出。这就是“小娃儿想过年”的年啊,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充满着笑声,洋溢着欢乐。

这就是我们这儿的春节的过法,你看看,是不是体现了团圆、温馨、和谐和热闹呢?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八)

我的家乡在山沟沟的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土楼的春节和土楼的名字一样,是土风土俗土传统,一切都是那么淳朴、清新,就像——那高大的土黄色背影。

家乡的春节是从农历腊月十五开始的。那天,家家户户都忙不过来。大家几乎都是在这一两天开始采购年货,挑选年糖,购买新衣,还有炮竹。

到了腊月二十六、二十七,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地开始杀鸡鸭。杀鸡鸭时,要事先准备一些黄纸,黄纸之间不留空隙的排成一排。割开鸡鸭的喉咙后,抓住鸡鸭从黄纸旁边快速的走过,使血淋在黄纸上,准备过年拜拜用的。在客家土楼这,过年还要准备一种特别的食物,就是比大脸盆还大还厚的年糕,(最少也要一斗米)。把普通的米和糯米掺和在一起,糯米占其中的三分之二,展成米粉,用温水和红糖搓,搓到感觉很有弹性了,放入用竹子编成的大箩筐,铺上竹壳,放入大锅蒸一天,拿出来后放着不能动,不能拿,更不能吃。等到年三十要拜拜的时候,用专用的切刀,开年糕,切成一块一块大概像课本那么大块的形状,开年糕的含义就是“年年步步高,步步高升”,到那时人们才可以开始吃年糕。这种特制的年糕,不夸大海口,一吃可以吃上一两个月。在我们客家土楼这,春节是不需要关店铺的,想在春节时开店,就可以在春节时开店,同样,不想开,就关了店铺回家团圆。但是,春节初一到初五,是绝对不许干农活的。

每逢除夕腊月三十在客家人忙碌而又快乐的准备中终于来了。土楼和人们一起热闹沸腾了起来。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新红联,新年画。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都摆上了丰盛的酒席,摆满一桌,这当然是孩子们快乐的回忆。在吃团圆饭时,大家就互相说好话。孩子们跟长辈说好话,祝长辈事业有成或寿比南山;老人们对晚辈说好话,祝晚辈万事顺利;在除夕,人们还必须对未成年的孩子说一句客家人特有的话,就是“快勾快呔tǎi”,意思就是希望老天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快长高快长大。吃完饭后,大家一起聊天,看春晚。等到十二点一到,一家人就到院子里,放烟花爆竹。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大组,你这家放完后就还我这家放,从第一户开始轮着放,一直放到最后一家,每年都是要放到通宵大家还不肯散。

过了一个炮响难眠、快乐幸福的一夜后,转眼,大年初一来到了。初一,客家人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去亲戚邻居家串门、拜年。这时,大家就可以把事先做好的年糕带一大块送给亲戚邻居,以表示礼貌、祝福。再有名的土楼正门前,还有表演民间舞龙舞狮;在镇上,有一大片的摊子在叫卖。不论你走到哪里,哪怕是一个小角落,都体现了大家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气息。

春节一天天过了,在土楼的春节过的较早,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有热热闹闹了一次,这一天的热闹,预示着春节将要结束。大家又将和平常一样,工作、干活。

家乡的春节作文 (十九)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爆竹的火光中隐设了去年的色彩,新红福,家家户户门庭若市,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有的孩童追逐打闹,有的大人喜谈趣事,有的老人乐说故事挂红灯,张彩带,喜上眉梢迎今宵。

在我们这儿,“春节”俗称“做年”腊月十八就开始,在这之间,有得忙活、有得热闹。

十二月廿一,还没睡醒老妈带着哥哥擦玻璃,连从来不从事家务的爸爸也操起扫把扫地。“筅堂”---我们老家都有的习俗,将房屋从上到下洗一遍,意味着除旧破新,这只是其一,在廿四夜,我们还有个活动,“祭灶”。

“祭灶祭神明,灶公灶妈上天庭,玉帝面前讲好话,带金带银下凡尘”这首童瑶儿时母亲常念给我听,源于我们廿四夜的活动---祭灶。将堆杂在一起的甜饼侍奉给灶王爷,待烛火熄灭,便上天庭为哪家说好话,来年更幸运---“呼---”灯火在灶前熄灭,桌上是琳琅满目的甜饼,芝麻糖跟前坐着老妈在那儿祭拜,充满希望和憧憬地对我说“今年,灶公会给我们带来好运的!”

过年前夕,也是有许多“忙活”在身的---比如上街买零食、买春联、爆竹烟花一上街,街上像炸了锅一样,盛况空前,前街后巷张灯结彩,人群熙熙攘攘,即便是年前,街上也染上了一层新年的色彩

天蒙上了一层黑纱,街上的小店留的留,关的关,开得也照样,还是那么热闹,灯笼光贯穿整条张灯结彩的街道,在夜晚的对照下更加光鲜亮丽。街巷的热闹、人们的笑容,也更加熠熠生辉。“呜---呜---”一阵小女孩的哭声萦绕在我耳旁,紧接着是一句斥责:“真是的,没有了就不要了嘛,就一个风筝”那个大人牵着小孩,烦躁毫无遗漏地浮在脸上,和小女孩的哭声一起,成为街上不和谐的光点。我杵在那,原地思索了会,跑过去,将手中的风筝递给那个妹妹,道:“大过年的,开心点吧。”

到了除夕,大鱼大肉随便吃,四处飘着酒菜的熏香,晚上看着春节晚会节目,一家围坐在一起,一同嬉笑:爸爸在电视前表演滑稽的“个人秀”;爷爷奶奶在一旁对我们说着老故事;妈妈端上一盘又一盘的饭菜

夜晚,哥哥去点烟花,他跃跃欲试地伸手点燃“砰---”金色的星点射向天空,然后又炸出一片“烟花美啊”“是呢,希望明年也像烟火一样。”憧憬的目光望着远处的烟火,今夜,灯火通宵

新衣服、新鞋子、压岁钱---大年初一来了。早晨,家里人都是不允许别人在这一天叫起床、吃饭的,自己事自己做好。这一天,来来去去很多亲人光临,送我们这些孩子许多压岁钱,孩子们收到压岁钱,围坐在一起,一同玩乐,嬉闹到天明

年后街上一片鞭炮碎纸,店铺忙活着开张,街头还有春节的痕迹:门前的新红联挂起,门口的孩童着新衣打闹,记忆中还有着灯火通明的画面在这条街上徘徊,这场欢乐迎接新的一年

家乡的春节作文 (二十)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四川,这里的春节有着独特的风俗。

除夕前的一两周,家家户户都必须大扫除一次,叫“扫扬尘”,把家的里里外外都彻底的清扫一遍,包括屋顶啊,屋檐啊,角角落落都清理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尘不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把一年的霉运全扫走。除夕的前一两天,大人们就要忙着买鱼呀,买鸡呀,买鸭,以及准备过年吃的、用的、玩的一切物品。

除夕这天,大人们早早的就起床了,把我们小孩子也叫了起来,就开始忙活了。爸爸就要准备杀鸡杀鸭,妈妈就在厨房里把腊肉、猪头,整只鸡等煮熟。然后把煮好的猪头,整只鸡端到神龛上去祭神。神祭完后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了,人们都就准备着一年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吃饭之前先放鞭炮,只要放了鞭炮,邻居之间就不能串门了。一家人就热热闹闹开始吃团圆饭了,喝酒、吃肉、举杯互相祝福,其乐融融,一顿团圆饭要吃上几个小时。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晚上放鞭炮,一整夜,鞭炮声连绵不绝,烟花“嘭嘭嘭”,响彻云霄,在半空中开出了五彩缤纷的花朵,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一首诗写到“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大意应该是:除夕夜直到午夜时分,人们都还没有睡意,都在祈求神灵除灾降福,这不就是现在的景象吗?大家都迫切的等待着新的一年到来。

正月初一没有除夕那么喜气洋洋。四川人在正月初一不能讲脏话,不能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这一天还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大家都穿上了新衣裳,喜气洋洋,五颜六色新衣裳的像一朵朵五彩花。到了晚上,长辈们要给小辈发压岁钱,这称为“压肚腰”,意味着一年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然后,小辈祝福长辈,调皮的小男孩总爱笑眯眯的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长辈总能满足小辈愿望。亲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亲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期望。

到了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才能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家,通常都是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家。里面装满了饼干呀、糖果呀、水果呀,酒是必不可少的,至少都是“三色礼”。虽然礼物都颇薄,但礼轻情意重,表达了女儿对家人的思念与最美好的祝福。

接着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可仍和除夕夜有得一比。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照亮街道的每个角落,几百盏灯,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图案,各有各的形态,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白天,穿的花枝招展的中年男女就开始了“耍龙灯”。由两人合撑龙头,撑龙身龙尾的十几人,在一阵阵锣鼓声中翩翩起舞。龙忽而翘头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看的观众喝彩声不绝。

一眨眼,春节就过去了。大人和孩子们在这喜庆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新的一年。家乡的春节真热闹啊!我又在期待下一个春节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