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作文体裁节日作文内容页

春节的作文1500字

2024-02-01 14:51:01节日作文打开翻译

第一篇:春节的作文

一年一年很快来了又去,转眼又是一个年来到了。除夕是年的重头戏。我在除夕的夜里,看着红红的灯笼从各家的窗户里透出一节一节的喜气,看着楼下的院子里,大家兴高采烈地垒起来的火笼,看着年的气息和在孩子们脸上燃起的兴奋,我觉得很安慰。年就是一个聚集欢乐的日子啊。过去的一切和未来的一切,因为年这样的字眼,变得遥远而珍贵,或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一切都可以回忆,一切都可以开始,因为过年了!年三十就在眼前了。

年夜饭

今年的年夜饭,忽然想喝小米粥。

年年的年夜饭,好像都在变着法子吃得精美鲜香,连一贯的饺子都要吃出别具一格来。可今年,忽然只想喝一碗小米粥。问了家人,都赞成。于是,特意取了朋友送的本地产的小米,颇细心地淘好了,熬一碗小米粥给自己和家人。然后,就着先生做的猪肉炖山里的小蘑菇,一盘三姨自己家生的绿豆芽,一小碟榨菜,过年的小花馒头,在酒肉飘香的夜里,我们一家三口,喝着小米粥,清淡爽口,温软馨香,淡淡的香甜,淡淡的适意,一派小户人家家常的幸福。

有人说,有小米粥喝就是一种幸福。这话,好多北方的朋友都会听得懂。北方孩子的生命历程,大多是从小米粥开始的。北方的妈妈生了孩子,第一顿饭就是从小米粥起头的,金灿灿的小米粥给了北方妈妈充足的乳汁、营养、精力和健康,也给了妈妈的孩子一个富足的开端。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也许会见识到山珍海味,见识到精细巧工,见识到满汉全席。可是,就像一些朋友,天天喝着阿尔卑斯雪山上流下来的纯净水又有什么用呢?那仍然不是留在我们心底最初的味觉啊。我们后来经历过的所有荣华和瑰丽,都像一件华丽的袍子,包裹着我们的身躯,却无法掩盖住我们心灵里涌出来的渴求。在华尔街上行走着的精英和在某一僻远山路上走着的行人,他们也许笼罩着不同的身价,但他们一样会有自己的需求和满足,有一样本能的喜怒哀乐。这就意味着,他们都会在心里,有着一些最初的向往,比如生命开始时那份小米粥一样清醇而简单的充足。

像这样的年夜里,所以我们会想起一碗小米粥,香醇可口的一碗地道的小米粥,会带来很多安慰。这样的小米粥,不仅可以滋养我们的胃口,也可以滋润我们的精神。在这样富丽的夜里,那种最初的味觉会唤起生命里好多的东西。唤起我们的真实与自然,还有回归。像在这样的夜里,你也会想起来,也会忽然想着喝一碗小米粥,你也会为一碗家常的小米粥在感觉到幸福吗?

短信与问候

除夕夜里,最忙的不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员,而是短信吧!在忙着翻阅,忙着发送和的时候,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友谊和思念,感受到了远远近近的牵挂与祝福!

在没有短信的日子里,我们来得及给朋友亲人写一封简短或冗长的信,寄一张贺年卡来表达我们的惦念和情意。但那样的问候因为经历的时间而显得宝贵的时候,也因为长时间的等待带给我们焦虑和不安。信件的双方会在一个不同的时空里感受彼此的心境,那份感受也许偶尔会偏离原始的本意。

短信比较起来要快得多了。我们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来感受到彼此的脉搏,如果对方愿意让我们感受的话。就像今天,相隔几秒之间,我们彼此的祝福就送达到对方的面前。我们无须说话,就可以知晓对方的心情,可以体会到对方的心意,可以听到我们的心跳,可以明白一切美好的祝愿。那些收到的话语,虽然有些是批量生产的祝福,却一样带着不同名字的体温和选择有个性地送达到我们眼前,让我们在会心的微笑中连接通彼此的心意。还有那些带着独特含义的专门写给我们的话语,一点礼仪,一点祝愿,一点关心,一点想念。每一点每一滴,都似三月的小雨一般,贵重地滋润到我们的心田。

有人不屑于短信的瞬间和浅显,说它是快餐文化。但在许多的时候,尤其像今天,还有比分秒可待的短信和电话更能够迅速而精确地表达我们的祝福的工具吗?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我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你在思念谁,知道你在呼唤着我的名字,倾听着我的气息,感应着我的想念,这就是一种年三十儿的幸福,短信带来的幸福!

鞭炮与旺火

除夕夜里,最热闹的当数围着旺旺的火笼噼里啪啦地放鞭炮,点花炮。不仅跃跃欲试的孩子们,连我们大人都会在那样热闹喧嚷的时刻激情澎湃。每年的除夕,领着儿子跑前跑后地欢闹着放鞭炮也是我的乐趣。

前些年,我们国家好多地方禁放炮竹了。虽然少了很多安全隐患,清净了,安全了,干净了,可也少了很多过大年的乐趣。春节不像春节了,欢乐不完整了,大家不习惯了。后来,国家又开始定时定点准许燃放烟花炮竹,那些摩拳擦掌几年无用武之地的朋友终于又有了一个释放欢乐的地方,好些朋友都说自己在赶着点赶着地儿去响炮。

幸亏我们是小城市,一直可以有响。

第二篇:春节的作文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在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是热闹非凡。而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也都呈着年味十足的景现:

圆圆的灯笼树上挂,红红的对联门上贴。

热热的饺子暖心窝,长长的鞭炮啪啪响。

黑黑的夜里烟花飞,哈哈的笑声留满院。

充满年味十足的夜里,在星空的衬托下,烟花就像是天女散花一样的美丽。都说烟花虽美却也只是刹那间的闪烁,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而我却不这么认为,烟花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东西,但是却留给人们更多的幸福,让人们疲劳一年的身体可以随着烟花的消失而消失,让人们充满愉乐的心态来过年。

而春节也可让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妻子以及孩子的人们高高兴兴的回家与家人团圆一起过春节,也只有春节才能让远离亲人的人们放下疲劳的身躯与家人一起高高兴兴的吃团圆饭。

去年春节,由于没得早期得到公司放假的通知,所以我就来了一个先斩后奏,等买好了票之后才向公司有关领导人请了假回家。而坐火车是我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儿,也是最头疼的一件事,期待着与家人团圆过年却因火车票难买而沮丧。经过几经周转才买到一张票。而回家那天火车上的人并不像往年一样多。而是比较的松散,火车过道里蹲坐的人也起来起少,可能是因为制度的问题吧!

在与我相邻的几个人坐的都是跟我同一站下车的人,他们聊着天,吃着东西,有说有笑,再看看我眼睛能看到的旁边过道里的人们有的看书,有的拿着随手小椅子不规范的坐着,只看到他们面无表情,眼睛一直盯着火车窗外的流动的风景,我深深地能体会出来他们心理那种迫切立码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的心情,相信他们的家人也都十分焦急的等待着他的归来一样。而我坐在窗户旁边,看着一本在火车站买的杂志来消磨这难熬的二十个小时的路程。

在路途中我时而放下手中的书本看向窗外的风景:大多都是干枯的杨柳树枝以及大片大片的麦田,时而路过小村庄,能清楚的看到庭院里堆放着请多的过年物品以及垃圾,各别的家中门前还会停放小轿车,而在外表看起来应该是爆发户之类的小康家庭。

临近夜晚,火车又穿梭在某个城市的市中央,城市的繁华,大大小小的车辆行驶在马路中央,突然让我想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七则里最经典的语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到夜里,我完全放了手中书,周围的人们早已经一个一个进入了睡眠当中,有的人打着呼噜憨憨入睡,有的人抱着包,头向后仰张着嘴睡,是情侣的女的躲在男的大腿上睡。难熬的夜里人们的睡像可谓是千姿百态。为了让时间过的快,为了给等待他们的家人一个新鲜的面孔,一副精神的面孔在这个时候或许谁也不会在乎形象了,只期待着与家人相见的那一刻。

回家虽高兴,但是回家之前难买的车票也是众多人的苦恼,有些人因为买不上车票却在寒冷的冬天里一直彻夜的守候在车站里买票,即便轮到了可能也是买个站票。为了回家他们付出了一切。

真心的应了在外打工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回家难,买回家的车票更难。

在春节回家的火车里真正让人看着心疼的是那些没买到票低着头闭着眼睛在过道里打盹的人们,因为自身经历过这种事情,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我也会把我的位置时而的让给他们坐一会儿。在人们入睡后的车厢内显得格外的安静,只有列车员在夜里11点时提醒了我们下一站到哪里的话语,随后便再也没有过来过。

到半夜两三点的时候总有零零散散的人起来去卫生间,我也很难挣开眼睛再看他们,再到五六点的时候有些睡不着的人已经起来拿着泡面跨过熟睡人的腿,挤过窄窄的过道去接水吃泡面。等到天再亮一点的时候,车厢内已经又是七嘴八舌的乱了起来,一个一人的看似表现精神很饱满的样子。而旁边邻坐的人说:离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准备下车了是啊......一个漫长的夜里,一个难熬的夜里,一个心情激动的夜里都只是为了回家!

在这一天一夜里,人们就像是在火车里艰难的旅行,路途中经过路过的每个城市的街角,看过不同的美丽风景。

然而,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火车进站停站下车,然而我们谁也不认识谁,或许今生都不会再见面,却在火车里都给彼此留下美丽的回忆。

下车之后快速的走向出道口与家人汇合。而我却因家里忙而没上任何人接我,我直径奔向朝往家里开的公交车,回到家中我见到了我许久未见的爸妈,此时此刻我心激动而模糊了我的眼睛。

第三篇:春节的作文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1、彩色投影小磁针

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怎么办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制作方法是: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对称,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小磁针就磁化好了。

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幕布上看到磁场各点的方向。

2、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吗?

要知道实际上不是皮袄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知道皮袄不是炉子。“什么?”你会问。“那难道人是炉子吗?”一点不错,人是炉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这就是劈柴,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燃烧。这时候什么火花也没有看见,我们说它在燃烧,只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感觉到热。

这个热需要保护。为了不让屋子里的热散到街上去,我们筑了厚厚的墙壁,冬天还安上双重的窗,还在门上包上毡。我们穿衣服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我们身体的热量散失到室内的空气里或者到街上去,我们使衣服暖和,它把我们的热量保持在我们身体周圄。我们的衣服当然也要向外散热,可是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

3、节省能源的路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勤俭质朴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这一种良好的.作风。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体现出这个特点,总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正是由于这一良好思想观念,我们才懂得去节省能源。能源问题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能源紧缺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篇:春节的作文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第五篇:春节的作文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

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第六篇:春节的作文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第七篇:春节的作文

20xx年1月23日0时00分00秒,钟表依旧平静地“嘀嗒”一声度过了这一秒;而此刻,无论是神州大地还是远在他乡的华人都怀着激动与快乐度过了这不平凡的时刻——农历壬辰龙年新年,20xx年春节。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节日的春节自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奇妙独特的习俗。而这些历史、习俗,自然也是每位“龙的传人”所必须了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过去童谣中唱到的“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等繁琐的准备工作现在看来似乎也已经不怎么必要了,但至今为止,年 夜 饭、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分发红包和放鞭炮等活动依然是“年味儿”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向家人、朋友传达祝福的重要途径。

“我们小时候家里穷,平常也没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一年几乎就盼着个春节能吃点好的,能有几毛压岁钱花就觉得幸福得不得了了,更别提大年三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的感觉了!”妈妈笑着对我说。也的确,春节——这一辞旧迎新的时刻——代表着新的开始,承载着新的希望,更包含着无尽的欢乐与幸福,这也许就是人们喜爱并积极传承春节文化的根本原因吧!

热情开朗的中国人当然不会只把自己的祝福送给家人,于是,亲戚朋友间串门拜访、互道祝福便应运而生了。每当主人笑脸迎上,每当客人纷纷造访,我们心中得到的是一份温暖,因为这样的关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而这不也正体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同时,我也欣喜地发现,今年春节期间,包括我省在内的6个省份实行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政策,这一便民措施无疑使得我们外出串门或是旅游更方便了。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也越来越多的发现人们逐渐以短信、微博、电子贺卡等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登门造访。这样与时俱进的转变自然大有益处:它节约了时间,践行了低碳,也为好友送上了代表着自己一份心意的祝福,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当然要怀着一份祝福为对方送去关怀,这样的情谊远不是随意抄袭一条拜年短信所能替代的。

下面我想谈谈现如今过年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了,这无疑便是压岁钱和放鞭炮。在过年期间,我们会收到“七大姑八大姨”送上的压岁钱,这自然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了。于是乎,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钱变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大”问题。在此,我想向关心我们的家长们提个小建议:把压岁钱大胆地交给孩子们使用。我想,我们有必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钱财,学会自己管理我们的收入,这样的做法无疑能为我们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能让我们学会理财。也希望父母们能够把自己的理财观传授给孩子,让我们取得大的进步!

至于放鞭炮,则是一项自古以来就喜庆气味十足的活动了。而这项活动却也暗含不少危险:例如,北京市政*烟花办最新统计显示,尽管同比均有下降,今年除夕零时至初五晚10时,全市因燃放烟花爆竹仍引发火情170起,受伤194人,其中1人死亡。“假如您家有老人、有小孩、有病人;假如您想做学问、想看电视,放鞭炮对于您来说绝对是场灾难。噪音污染、大气污染、马路污染、火灾、烧伤、浪费等多种危害显而易见,”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如实表示。而我认为,放鞭炮同很多事物一样,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本身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只要我们注意安全,注意自己燃放鞭炮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鞭炮所带来的这些那些的烦恼自然也都是不难避免的了。

春节是令所有华人一同欢乐的时刻,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在我们尽享全家团圆的乐趣时,却有着一群人。他们因为工作原因,为了让我们过好春节,无法与家人团聚,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在今年除夕夜的晚上,我便偶然遇到了这样的一位人。除夕的夜晚依旧是那么寒冷,可在那一时刻我却感受不到寒冷,因为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更有幸福与兴奋驻足于心中。在去广场放鞭炮的路上,我遇到了他,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小区保安。他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拿着手电筒在巡逻。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感动。当我看到他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或许在几千里外的某个小屋中,他的爸爸妈妈正守在电视机旁,思念他们的儿子。那天晚上,我上前冲他打了个招呼,邀他回我家吃点热饭,他回绝了……而我知道,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坚守在一线,奋斗在一线,只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算是过去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借着过年的喜庆气氛还没有完全过去,我想许下自己的心愿: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也希望所有“龙的传人”都能够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龙马精神!

第八篇:春节的作文

在我看来,春节是凝结在舌尖上,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春节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现在,过年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在小年这个春节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角色。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饺子永远是一家人年终盛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起摘韭菜,春节与家味道就在这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肥而不腻与韭菜鲜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对春节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食材,却能调出美味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那种浓烈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感觉,也可以对春节期间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调节作用。不过令我疑惑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一种对美好生活寄托与尝鲜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那是一定,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现在,肉店里有卖机器压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味道品相还是不错:清汤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感觉,缓解了肉饺子油腻以及腊八蒜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来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腊八蒜是翠绿色,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达到老舍先生“色味双美”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不过那甜味是沁人心脾,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绵白糖是没法比,多了一层过年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和面时直接把洗净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和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绍,也是我最为喜爱,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亲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后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不可名状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掀开锅盖,冒出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爱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心灵寄托。我衷心希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春节,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第九篇:春节的作文

春节快到了,人们都忙碌起来。去集市上转转,就会发现市场上的年货很多,购置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甚是拥挤。偶尔注目各色各式的花炮,便有了一种冲动,似乎快过年了应该高兴起来,然而我却很少有喜庆的感觉和释然的心情。

想想孩提时代,我对过年是多么的向往啊!那时候家里经济状况很是困窘,所以每年只有在过年时,父母才想方设法给我们兄弟几个缝制一套新衣服,这一套衣服就要穿一年。而我又很不安分,上树、爬山、滑冰、和别的孩子摔跤,因而我穿的衣服就容易破旧,到年底的时候我的衣服就打上了很多补丁,很像现在流行的丐帮服装,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看我时(在我看来)都有鄙夷的神色。正因为如此,每年的中秋节一过,我就扳着指头等待过年了。当然,盼望过年除了等待一身新衣服以外,还有其它的收获:过年可吃到平时很少吃到的饭菜,跟着大人去拜年,去“赚”别人几毛钱的压岁钱,大年初一敲锣打鼓去给烈军属拜年,扭秧歌、唱大戏,正月十五闹花灯-------

现在每每想起童年时光、每当看到花炮,就有种幸福的感觉,心里就会想着,如果不要长大、变老,时光永远停留在儿时该有多好啊,或者总是希望人们发明时光穿梭机的梦想能变为现实,让我们回到孩提时代,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烦恼,那样单纯,有一些梦想,有一些希望,哪怕是非常幼稚的而又不值一提的希望,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享受,在贫穷的缝隙中呼吸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留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长大了,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便不再那么热衷于过年了。因为有了太多的负担,经历了人情世故的冷暖炎凉,也因为有了些许危难和挫折,所以心倦了,身累了,曾经渴望飞翔的翅膀结满了冰霜,只能选择栖息、选择放弃。尽管身上穿的衣服没有了补丁,尽管平时的饭菜和过年过节没有明显的差别,尽管没有了差钱的烦恼,但现在的日子除了忙碌就是烦躁,纷杂的规则条文束缚了思想,超负荷的劳作扭曲了身躯,除了领到那么几个铜板的辛苦费外,剩下的就是一幅幅冷冰冰的面孔。。没有了关爱,没有了期盼和希望,生活就像一潭波澜不惊的死水,新年与旧年,今年与昨年有什么两样呢?只不过是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路在不断缩短罢了,有什么值得欣喜的呢?

曾几何时,过年留给了我很多遐想和回忆。我相信和理解,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即使电视上的春节节目花样繁多、热火朝天,即使很多人们给自己的脸上挂上了笑容,然而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在这时候,总是忙着拜年,走亲串友,有时候还得戴着面具,强作欢颜,与和自己貌合神离的人在一起猛吃豪饮。无论走到哪儿、无论见到新朋还是故友,都要像祥林嫂那样重复“过年好”之类的的陈词滥调,虽然感觉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携妻带子赶庙会、呼朋引伴看社火、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欢颜,观看每年重复让明星发光的晚会节目,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按自己的生物节律生活,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聊天闲谈。总之,在这个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没了一向良好的食欲。

几千年以来,我们的民族在这样的节日中经历了王朝的更替,经历了文化的繁荣与衰败,经历了狂热与冷静,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把这个节日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淋漓精致,再加上网络的打扮和美化更是锦上添花。但这一切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更何况在我们的周围,君不见春节期间交通事故、烟花爆竹安全事故、抢劫、凶杀等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受贿、色情利用春节找到了滋生的温床,犯罪有了更为适宜的土壤。如果说春节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那么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疲惫消极的脸孔,这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能找到一丝欢乐的影子。

真的,我们(中年人)是在不断老去,不断经历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春节的欢笑里有没有我们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我们的欢笑是虚无的、飘渺的,真正的欢笑属于孩子们。

就让我们因孩子们的欢笑而欢笑吧!

第十篇:春节的作文

过春节点旺火,是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为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虽然近些年因为污染问题不少地方开始适当限制或严禁点旺火,但城市周边源于祖祖辈辈的旺火情结,大的是不垒了,小的或纯劈柴的,总得在大年三十晚上点一个,以图日子过得红火安康、吉利旺顺。

与内蒙古医院毗邻的桥靠村没有城市化以前,83号我们高家大院从1979年把后院的旧房子翻盖一新,到村子被拆成平地的20xx年,院子里一年不落,年年都要垒个大旺火。我们家的旺火一开始也和别人家一样,是大年三十下午垒起来,夜里十二点点着,等着旺了,就开始响炮接神。可从我姐结婚后第二年开始,我们家年年要点两个旺火,三十晚上一个,初一晚上一个,真可谓旺上加旺。

初一晚上的旺火是专门给外孙女和闺女女婿们准备的;同样要在点旺火的时候放礼花和鞭炮,烤旺火更是不能少。也因此,我们养成了初一下午就回娘家的习惯。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天一擦黑就盼着快点儿吃饭,快点儿到夜里十二点,盼着姥爷领她们到院儿里点旺火、放鞭炮。

从前的旺火,是大年三十下午后院的三大爷过来给垒,但所用的劈柴和炭,是我爸一入冬就开始一点儿一点儿选拔好的。劈柴是把结实的圆木或木板锯成一尺来长的段,然后劈得粗细一致,捆成碗口粗的捆就行了。炭要打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扁状,大的那头最好还是平面。这些炭块儿得有大有小,因为旺火是圆的,得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往回收,直到收成个圆锥形。

不知从哪年开始,三大爷把垒旺火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三哥。

三哥和三大爷一样,都是慢工出细活。他先用砖在已经被土填平的大铁锅上摆出风口,把劈柴捆立在锅中央,把引火的软柴摆到每一个风口里,再掂量着给每一块儿炭找到合适的位置。每一层都是炭块儿平的、大的那头朝外,小的那头朝里,紧紧围着劈柴捆,错落有致,由下而上,垒到封顶。这时候,我爸把黄纸剪成的网子往上一盖,用炭块儿压住,或用柴火棍儿插住,然后跟三哥回屋抽烟喝茶去了。

我家的旺火架子,是个周身糊了黄纸的大铁炉子,迎街门的那一面,要贴上大红竖联“旺气冲天”。这样,黄架,红联,黑炭,黄网,再加上屋檐下的彩旗和灯笼,就珠联璧合出一种春节特有的乡村年俗气息。

写到这里,我还想起个故事。那年腊月,有人早早送来一卷裁好的红纸,请我爸有工夫时给写写对子。写对子那天,我们替我爸铺平那些红纸条时,发现有一条上用铅笔写了几个字。细看,前两个是“王气”,然后一个顿号,最后是个“天”字。原来是提醒我爸记得写“旺气冲天”。那以后,我们总爱把“旺气冲天”说成“王气一点儿天”,笑话那人不会写字。

点旺火可不比点炉子,当软柴引着旺火心儿里的劈柴,为了让炭快点儿燃烧,我们就用三合板、硬纸片或者铁簸箕,一起对着那几个风口使劲扇。除了扇风,适当的时候,还得给炭上浇点机油或柴油助燃,但万万不能浇汽油。

和接神响炮时不能说“呛”一样,点旺火被烟熏的咳嗽流眼泪也不能说“呛”,因为大人告诉我们,说“呛”,就等于是说财神爷把你给“呛着啦”,那他老人家还能接到家?除此,点旺火时也不能说“点不着”“着得不旺”等不吉利的话。等旺火着旺着红,一家人就围着旺火烤,烤身体的健康,烤日子的兴旺,烤事业的发达。

大年三十晚上接过神,大人因为一腊月的忙碌,此时感觉累了,便都和衣而卧。孩子们可不,精神着呢,一大帮围着旺火边玩儿边捡瞎捻儿鞭炮,如果大门不锁,还去评论各家旺火的好赖。我家大门开始也不锁,但后来村里流动人口多了,为了安全,接过神休息时就得锁大门。我妈和我爸休息前,年年不忘嘱咐我们,说天亮前不能洗手,也不能扫地,因为那是对所接之神的大不敬。

我爷爷和我大爷都在世的时候,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得把大门打开,一来住在桥靠兔场的大爷要回来吃饺子,二来给爷爷拜年的人也来得早。有时,煮饺子水还没烧开,拜年的人已经坐在桌边喝上茶了。

年一个接一个如期而至,我们一个接一个成家,一个接一个有了孩子。高家大院里的又一代小女孩儿围着旺火捡瞎捻儿鞭炮的劲头,一点儿也不比我弟弟当年差。她们也有过自己做礼花的想法,但被我们大人严厉制止了。

如今小侄女也长大了,虽然小区不允许点旺火,但她们自有办法。仍旧是初一晚上,姐妹几个边放鞭炮边跑到楼前楼后去搜集那些大礼花筒子。把搜集到的炮筒子拆散,把里边儿的黄泥踩碎倒出去,就成了垒旺火的好材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