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1
寒假期间学习了孝道文化,看到“跪羊图”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动。
一段《跪羊图》让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边的也好。有几个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们可曾常打电话问问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业的人啊,你们可否常回家看看?当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又可否体会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儿女的消息”的那份情。一段《跪羊图》拨开人们被世俗尘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们忽视在远方的双亲,鼻子酸了,心痛了。
前进着的人们,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忆。想象是谁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我们?回忆成长路上,是谁张开双手环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是谁用尽半生有心血去培养、去教育子女?又是谁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愁白了双缤?一段《跪羊图》让我懂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谁都无法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从那以后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长辈了,他们所做的一切,我开始细细的体会他们的用心。从小就一直在学“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句话,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从来没有去揣摩这几个字的真谛。
一段《跪羊图》也让我开始沉思了,人生短暂,先为人子女,然后为人父母。自古父母育儿,儿孝父母,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就因为有了这种美德,才让人的一生有了温暖,有了感动。我不曾广阅论“孝道”的书籍,也没有作家那般表达能力,无法写出动人心魄的句子。我只能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我的感受。我不曾是一个合格的孝女。我在父母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顾他们的感受,也曾伤害过他们。但我也不断的成长中渐渐的明白。孝,是一种本性的感悟。是人类最人性的表达。孝,就是让他们一切都好。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但是我现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关心关心父母,陪他们谈谈心。
“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的确如此,对家里尽孝,工作中尽忠。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2
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部名叫《二十四孝图》的,十分有趣。不过这文章题目虽叫《二十四孝图》,却与教人孝敬长辈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甚至并不赞同所谓“孝顺”的做法。
《二十四孝图》主要是讲了鲁迅对小时候曾看的“二十四孝子故事”所产生的感触。而我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让我印象最深乃至反感的,便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片段。它主要讲了郭巨家境贫穷,为了养父母而“不得不”埋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减轻负担,尽孝父母。好在最后他挖坑埋儿子时竟挖出了黄金,可怜的郭巨儿子才“幸免于难”。
郭巨虽有孝顺之心,可是他丧失人性、违背道德的杀儿供母之举动,实在是叫人害怕。况且,这样的举动也实在是算不了孝顺,让母亲备受良心谴责,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孙子,而孩子还未熟悉这个世界,便让他那愚蠢又残忍的父亲杀害。
其实,所谓“郭巨大孝”,莫不就是凌驾于慈祥母亲的良心之上与无辜儿子生命之上的伪孝罢了。以至于鲁迅先生在文中讽刺道:“然而不但不也不想再去当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郭巨的行为,是封建礼教与虚伪愚孝的折射。在他享受于“孝子”这一称号与旁人的赞扬时,在他那险些被他自己害死的儿子与其它中国孩子的心中已经死了。
我并不反对孝顺,相反,我十分希望中国孩子可以传承好这一美德。只不过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愚孝,实在是不可模仿。那种“孝”,无异于一种“不孝”!
在新中国、新时代,这种荒唐可笑的“孝顺”已经消失,在“孝”与“不孝”之间,我们已有定论。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3
曾多少次趴在爸爸的背上回家,曾多少次躺在妈妈的怀里入睡。我想,我就从最基本的开始,给爸爸捶捶背,给妈妈揉揉肩吧。
周五,一本飘着油墨清香的《古、新二十四孝》来到我的手中。认真翻看,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孩子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的孝,令人感动,令人惊叹,令我也想做一些孝顺的事情。
曾多少次趴在爸爸的背上回家,曾多少次躺在妈妈的怀里入睡。我想,我就从最基本的开始,给爸爸捶捶背,给妈妈揉揉肩吧。
望着那熟悉而温馨的房间,我又有些胆怯有些犹豫,想说的话好像一下子被卡在了喉咙口。奇怪:平时和爸爸妈妈撒娇,享受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那么地自然和受之无愧,而今想让父母也体会一下我对他们的爱,我对他们的孝,却又为何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和难为情呢?
“妈咪——”我怯怯地叫道。
“嗯?宝贝什么事?”
“我想给你揉揉肩。”我走到妈妈身边说道。
妈妈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好啊!”
我轻轻地替妈妈揉起了肩,“妈咪——舒服吗?”
“当然舒服,宝贝女儿懂事了。这里,这里——用点力。”妈妈笑眯眯的说着。
后来我又给爸爸捶了背。爸爸还说:“不错,不错,第一次享受闺女的小拳头,真舒服!”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4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是鲁迅一个尖锐的看法,虽然话过激了些,但足以看出鲁迅对古书的喜爱甚至于敬慕之情。鲁迅看到中国孩子读破书,总是会叹息。不错,中国当时的教育当然比国外差多了,使这个重视教育且又爱国地文学家深感惋惜。
作者回忆小时,私塾管得严,只能读背“人之初性本善”,而出了书塾,就可以捧起一本有趣的别类的书,津津有味地读。在那种混乱的社会中,书中阴间赏善罚恶的故事使读者十分陶醉。也只有这个,让鲁迅小时枯燥的私塾生活有了一丝乐趣。鲁迅对于阴间的好奇,只能是好奇,颂扬反而坏事。这不,鲁迅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一面,导致一些“舞文弄墨”人的打击。这样的人实在可恶,别人有自己的思想、打算、作为,别人非要插一足作何?被打击更要心如止水,就像00后的我们,“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神马都是浮云”。
鲁迅在饱览不少古书后,终于得到长辈传下来的《二十四孝史》。读得多了,便也悟出来了,“孝”只有那些大道理,其实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读得多了,世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一目了然。
古书之趣,趣在“实”,趣在“妙”,趣在当今确没有书中说的那些事。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5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从古至今,五千年的中国长史上,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他们感天动地的故事流传后代,万古长青!暑假里,漫游在社区图书馆的我被一本《新二十四孝》吸引了。翻开书,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映入眼帘,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在耳畔响起,顿时令我百感交集!其中,一个名为《感激》的故事更是令我难以忘怀……在柏林交响乐团的访华告别演出上,有这样一位中国姑娘,名叫张姗姗。她已是这个着名大乐团的小提琴副首席。每当她谈起今天的成就时,总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她的母亲。从6岁开始,在母亲的督促下,姗姗唯一的游戏就是拉小提琴;每逢周日,不管刮风下雨,妈妈总带着小姗姗从郊区到几十里远的市区辅导老师家学练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张妈妈将女儿培养成才时,自己却突然被病魔击倒了。但作为女儿的姗姗始终没有放弃,时时陪伴在母亲身边,与母亲一起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张姗姗,一个孝顺的姑娘。她不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楷模吗?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更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他们像一棵参天大树,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他们的光辉!明朝大学问家陶宗仪说:“孝为百姓宗。”唯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是个富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望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爱,是一缕阳光;爱,是一丝雨露;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人类为爱而生,生来被父母爱着,那我们这些孩子,就不能向关爱着我们的人付出我们的一片爱吗?曾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老人,老伴已亡,临终前,让他给女儿一百个幸福。但家中女儿女婿却冷眼对他,希望他早死。为了完成老伴的遗愿,他为女儿做了九十八件事,在为女儿买香蕉的途中,被车撞死了,临终前说:‘我的死是给我女儿的第一百个幸福!’当前的社会上,有多少人是故事中的那个女儿,她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却从未想过父母的劳累与辛苦;从未帮父母做过一件小事;从未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孝顺父母。真希望他们能看看《新二十四孝》这本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做一个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的好孩子。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孝治天下。”孝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孝很简单。在父母劳累时为他们锤锤背,倒杯茶;在父母忙碌时,帮他们做几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学习工作上,有一些成就,让父母欣慰……这些就是父母最想看到的!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不要求我们长大后报答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健康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同学们,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能世代传承,为了构建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让我们一起呼吁吧:让我们一起弘扬民族孝道精神,做一个有孝心,懂孝道的人,让中华孝道精神世代传承!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6
俗语说:“羊有跪乳之义,鸦有反哺之恩”。今天,我与爸爸共同读了《二十四孝子》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亲尝汤药”,另一个是“涤亲溺器”。这两个小故事者是说古代两位孝子所作所为[注: 指人所做的事。]。“亲尝汤药”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刘恒的孝子,母亲三年生病时。虽然当了皇帝,可以叫别人来照顾母亲,但他没有,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目不交睫[注: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衣不解带[注: 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多指对长辈)。],为母亲服的汤药都要自己先尝试过再放心让母亲吃。“涤亲溺器”主要讲的是:一个叫黄庭坚的人,虽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溺器,从来没有空过。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使我深受感动。这两位孝子,虽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别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他们没有,都是亲自照顾母亲。我们虽然不能向刘恒和黄庭坚哪样为母亲尝药或为母亲洗溺器,但我们可以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注: 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的事,比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养长大是
很不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取得一个好成级而奋斗。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7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丽,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
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8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中的其中一个故事——《涤亲溺器》。
黄庭坚是我国宋朝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与三苏们合称苏门四学的。可他也是个大孝子。
每日起床必问候母亲,而且还亲自为母亲尝羮。还有一件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每天床前,他亲自为母亲刷屎尿盆儿,一点也没有嫌弃自己的父母。丫鬟们小声嘀咕:“姥爷可真孝顺!”“是呀!当了这么久的官,一点而官架子都没有!”就是,哪有当官的洗马桶的,我们洗马桶都觉得臭!姥爷却一点儿都不嫌弃!“不仅不嫌弃,还天天洗,老太太真是好福气!”
为此,他母亲经常说,这活儿应该让丫鬟做就行了,你现在都是官员了,就不怕别人笑话。可是他一点也不介意,他说,这是作为儿子应该做的事!这是为人子女的职责,又有谁笑话呢!
看完这个短片,我就问妈妈:“妈,难道只有每天给您端饭,替您尝汤,而且还要给您倒那个…”我还没有说完,我就想捏鼻子!妈妈一听,竟然扑哧一声笑了!“我身体健康,手脚灵活,何需你那样。只要认真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就行了。”
我很会意的指给她看:
1。 学习有规划(我的暑假我做主,严格按照时间规划表格执行);
2。 生活有规律(早起早睡,不恋床,不懒散,多做家务)
3。 做事有节奏(知道轻重缓急);
4。 行为有秩序(说话得体,举止礼貌,尊老爱幼等)
她连连点头。原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孝顺的最佳意义!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9
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父母从孩子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为他忙碌,为他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谁能感受到,胎儿躁动时父亲幸福的抚摸?有谁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时母亲忍受的痛苦?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是满怀激动的欢笑;当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现最多的是耐心;当我们咿呀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回赠我们的是无数的亲吻;当我们受到挫折或充满委屈时,父母的宽慰会及时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赋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可以说,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开去,就是博爱,就是学会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爱人类。每个人出生在家乡故土,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成长,他都应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都应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长大后要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和人民。由孝道推衍开去,一个正直的人,还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扶贫济困,除恶扬善,让世界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真诚、善良和美好,让人们都生活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之中。这就是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
读《二十四孝》有感 篇10
这是一个书名很特别的书,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它就是《二十四孝》。这本书从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有《孝感动天》中虞舜孝心感动了上天;有《卧冰求鲤》中王祥冬天为母后捕鱼;有《戏彩娱亲》中老莱子奉养双亲,只要双亲高兴,老莱子做什么都愿意;还有《闻雷泣墓》中王裒的母亲生前惧怕打雷,每当打雷,王裒便跑去墓前陪伴母亲……当我读到第九则《刻木事亲》时,深深被丁兰的行为为所感动。一开始,我对丁兰的行为很不解,为什么要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把妻子休掉呢?后来,我明白了那是因为丁兰的妻子伤害父母,所以丁兰为了二亲什么事都能做。有一个词语最亲切,是爸爸;有一声呼唤最悦耳,是妈妈。无论怎么样,这两个伟大的人物永远脱离不出我们的生活。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有一颗向善的心。有些同学认为孝顺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我们尽力做好身边触手可及的小事,那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慰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我们的孝心献给父母,献给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