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1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全卷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画卷中共绘有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此时,我正拿着一把清明上河图的折扇在入迷地欣赏着。看着看着,张择端的画笔把我带回了北宋清明节那个繁荣的时代,开始了奇妙的旅行。
我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北宋老百姓,正走在都城汴梁繁华的街道上,人流熙熙攘攘,店铺鳞次栉比。前面传来鞭子清脆的响声,原来是两个挥汗如雨的壮汉正赶着一头健硕的牛,拉着木车上满载的货物往前走呢。旁边两个人正在谈一辆马车的生意,好像谈成了,两人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时,一股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飘了过来,原来,举世闻名的包子铺到了。我赶忙掏出一枚铜钱,买了个香喷喷的大包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前面有个挑担的人向冷清的工具店走去,老板赶忙笑容可掬地上前迎接,请客人坐下,然后热情洋溢地推荐起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来。
我接着往前走,旁边码头上,船夫们招揽生意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突然,一声锣响,我回头一看,哟,县太爷的轿子来了,真是威风八面啊,我赶紧和路人到路旁避让。等轿子过去,我抬头一望,古香古色的运河桥到了。桥上人真多呀,我赶忙上前凑热闹。原来是官员们乘坐的富丽堂皇的“豪华游轮”要靠岸了。辛苦了一路的水手们现在有的忙着接岸上掷来的缆绳,有的忙着收桅杆。这时,器宇轩昂的官员们和一队趾高气扬的随从们从船舱走了出来,水手们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桥上的人们是想见见高官们的“庐山真面目”,回去好炫耀一番。
看完这热闹的场面,我欣赏起了大自然的美景。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小雨滴像散落的珍珠一样落入河中,荡起点点涟漪。岸边的柳树姑娘把长长的辫子甩入水中,映衬着半边水面都是碧绿的。就在我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去时,耳畔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喃喃!在干什么呢?怎么还不去写作业!”我这才从幻境中惊醒,回到现实当中。
啊!张择端呀,你那神奇的画笔使清明上河图如此栩栩如生,简直让我们这些后人身临其境。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2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绘画而成的一幅千古名画,是中国中的传世名画之一,今天,我终于可以了解它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现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国宝,整幅画以长卷的形势,采用了散点透视构图法画出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画。整副画共长五百二十八厘米,宽二十四点八厘米。共计有人八百四十一个、六十多匹畜生、二十八艘船、三十多栋房宇建筑、二十辆车、八顶轿、一百七十棵树……这些事物在大画家张择端的手中变的栩栩如生。
在《清明上河图》的前部分中,作者用神奇的画笔将久远的春景跃然纸上:一条湍急的河水不停地奔流着,河中漂着艘艘小船,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柳树随风飘动着绿色的长发像是正在翩翩起舞的婀娜多姿的少女,粗壮的松树伸开修长的手臂,好像是准备给少女做舞伴的帅气的绅士。在薄雾中,掩映着几家屋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生机勃勃的田野,田地中勤劳耕耘的农夫……它就像一张生动的照片,形象的将悠远的景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清明上河图》的中部展现了繁忙的汴河场景,作者用细腻的画笔描绘出繁荣的汴河。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喝茶,有的在饭铺进餐,有的在看相算命……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的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故名虹桥。作者用精湛的技艺,淋漓尽致的描绘出了当年繁忙的汴河场景。
《清明上河图》的后部展现了一派热闹的古城街景,闹市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有赤膊挑着担子的农夫,有衣袂飘飘的秀才,有坐在轿中的官人,有摆摊的小贩,有讨价还价的妇女……这些人物都被描绘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整个画面中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古色古香的建筑。作者仿佛用马良的神笔将古老的城市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甚至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整幅画卷,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倘佯在古代的宋朝,不仅让我感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幅画不仅是我国的历史瑰宝,也被称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3
一图一朝代,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题记
文化不可不谓博大精深,但却又无处不在。颇不了解文化的我,此刻便需要一把文化之钥去打开文化之门。
它便就是清明上河图。
两年前,我曾亲临西安一带,那儿便有着一处热门景点——清明上河园。走进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庞大的清明上河图的浮雕,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我第一次被这件传奇般得中华神品打动了,这是多么精湛的手法方才能创造出的旷世奇珍啊,这必是一件包含中华文化及其画风技的刻录品。
在旅途过后,我带回了一幅小型清明上河图,这幅名作值得我深深体会。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趴在地上展开了这幅画卷,足足能铺完半个屋子那么长。细细凝视,画卷虽小,但却囊括了一个朝代京城的精华,大到清明节祭拜祖先,小到放养牲畜。北宋的张择端用了他高超的画技为我展现了一幅北宋汴京城的美景。在画卷的左端,首先便是郊外的风光,有人在田野上闲逛,从侧面阐述了这一朝代的安定。紧接着我步入城内,高大的城门,壮阔的街景让我无不赞叹这个朝代的繁华,在汴京这座城内,一切便不同了。
城内的景色更多元、更丰富,我能看到新郎骑着枣红马,身着喜服,脸上洋溢着娶新娘过门的欣喜。我也能看到虹桥上竟有着女子的身影,要知道当时社会的妇女地位较低,是不能随意出门的,哪想到人声鼎沸的虹桥上有女子漫步,更让我对此神作无比赞赏。与此同时,我也不难瞧见河边的渡船上的苦力正在往岸上搬运着货物,想必此时的宋代造船业已非常发达,已能够充分利用河道运送货物了。
在细细鉴赏清明上河图时,我已无法自拔。仿佛自己就是那背着书筐的进京赶考的书生,自己犹如那纵观人生百态的算命先生,自己就像那能淡然世间事、悠然漫步的水牛一般。
通过这幅画卷,我嗅到了文化的气息,我悟到了文化的真谛,我感到了文化的动人。此刻的我宛若盘坐在菩提树下,手捧清明上河图,品味那一花一世界。
一图含一朝代,一树有一菩提,一花蕴一世界,看着清明上河图,我仿佛步入一个积聚中华古代文化精华的世外桃源,令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4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我从山东来这汴京已有些时日。在这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的汴京城,我有幸结识了一位济世名医---赵太丛。今日,他约我前往城中虹桥酒肆一聚。
出得门来,春风拂面,汴河两岸,桃红柳绿。一路上,推车的、挑担的、骑驴的、坐轿的、饮酒的、捕鱼的,歇脚的,赏景的,热闹异常。一群颇有声势的队伍踏青而来,后有马夫殿后。突然,马匹不知何故受惊,在街道上狂奔。三个马夫慌忙在后面追赶。路人也都惊慌失措,连忙拉回在路上玩耍的小孩。
我不紧不慢地一边打量着路边的风景,一边前行。本该有人值守的望火楼形同虚设,亭内是歇脚的长凳,亭下则开满了酒馆。衙门前,懒懒散散地坐卧着几个兵卒。此时,我心中不由升起一种隐忧。
因怕赵兄等得心急,我便加快了脚步。虹桥酒肆的幌子已然在望。及至酒肆,小二鞠躬作揖,引我至楼上一雅间,我与赵兄施礼寒暄后落座。酒至半酣,外面传来一阵特别的嘈杂,我与赵兄推窗眺望。只见岸上人摇手惊呼:“快停下!快停下!”原来,几个纤夫只顾低头拉纤,却不知道河道上的船要穿过拱桥,船工没有及时放下桅杆,导致桅杆即将撞上虹桥。这下船上的人慌了,有的急忙落帆,有的用力撑篙,有的往岸上抛绳;岸上,有的热心人在帮忙化解危机,有的人却在一旁拍手跳脚看热闹。
而此刻的桥上,也正上演着一场官员争道的闹剧。坐轿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互不相让,而他们的随从也各仗其主,吵得不可开交。
赵兄淡然一笑,对我说道:“这市井百态好不热闹!择端兄,何不借你的神笔让它留在画卷中呢?”酒助雅兴,我命小二拿来笔墨纸砚,在临窗几案上挥笔勾勒起来。
一个时辰过后,画作雏形渐露。赵兄看后拍案叫绝,夸赞道:“择端兄真乃神笔再现,你看这人物形神兼备,这场面细节分毫不差,佩服!佩服!”他要将此画留下,我深鞠一躬道:“赵兄过奖了,此作太过简陋,待我回去润色后再赠予赵兄吧。”
回到家中,我深居简出,借着那日的灵感埋头作画,将我在这汴京城的所见所思,汇聚成了一幅五米多长的画卷《清明上河图》。人们只道这北宋盛世繁华,谁又能意识到盛世下的危机呢?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5
在暑假,我来到北京参加比赛,并有幸来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一幅传世佳作——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走入展厅,一种暖暖的棕色让人感到十分柔和,耳边则传来讲解员的仔细讲解:“《清明上河图》宽24.8cm,长528.7cm,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听了他的讲解,我有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在图中只能见到身着粗布草鞋的老百姓?怎么没见到一位身着官服的官兵大丞?”我向讲解员提出了质疑。而他只是微微一笑,再次提高音量大声说道:“小朋友,你可真会观察!对了,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虽然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副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讽刺了北宋时期官兵懒散、税务繁重的恶习。”我点了点头,心里想:“难怪有那么多老百姓在图上而不见一个官兵,原来是这样!北宋时期的官兵真是可恶,让基层的老百姓辛辛苦苦地劳作交税,自己却整天吃喝玩乐,真是太不公平了!”我在心里替北宋人民打抱不平。
再看看这幅《清明上河图》,一个一个的街坊、人物、房屋、桥梁、大小船只、车马、牲畜无一不描绘得清清楚楚。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看看房屋,一片一片的砖瓦错落有致;看看桥上的人物,一个一个的人面部表情丰富,喜、怒、哀、乐无一不细致入微。看那座拱桥,形态优美,宛如飞虹。桥上车水马龙,人上人海,桥下的大小船只数不胜数。船夫们有的坐在船中,有的在使劲摇着双桨,有的则在拉客、吆喝着,他们那吆喝的号子似乎还可以听得清清楚楚。一切人物事物都被画家张择端画活了。他像是一个灵敏的照相机,把北宋某一天的早晨用他那巧夺天工的绘画技术将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创作了出来。
它的美,是不一样的美,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生永世不可磨灭的印象。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6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描写的就是画中繁荣的景象。我不禁好奇,《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作呢?
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怀着好奇之心来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展览会,我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看着看着我不禁陶醉于画中繁荣的景象。徜徉其间,我突然有一种“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正当我欣赏得如痴如醉时,身后突然刮来一阵狂风,好似一个漩涡将我卷了进去……
“嗯,我这是在哪儿呀?”一束刺眼的光芒照射进了我的眼睛里,我揉了揉眼睛,睁开双眼,我不由得一惊,只见我周围的人们竟然都穿着宋朝时期的服饰!周围还有一些大声叫嚷的小贩、在树荫下纳凉的农民、吃着冰糖葫芦的小孩……我用力地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我所看到的一切,可是当我睁开双眼时,周围的一切还是一样的。“莫非我穿越了?”我一边想着一边站起身来,环顾四周,我发现这里的一切竟和《清明上河图》中的一模一样:气势恢宏的拱桥、载满货物的货船、人头攒动的茶馆……我一边看着一边往前走。走着走着我突然听到一声吆喝声,定睛一看,才知道原来是武大郎的烧饼店呀!只见武大郎正在店里坐着烧饼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闻到烧饼的香味我的肚子竟不争气的“咕,咕”地“叫”了起来。我只好拿钱买了一个烧饼边吃边走,当我将烧饼放入嘴里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武大郎的烧饼竟然这么美味!正当我赞叹于武大郎的烧饼时一股烤鱼的香味迎面扑来,哦!原来是阮氏兄弟的烤鱼店呀,闻到这股香味,我当即决定要去尝一尝,在等待烤鱼的时候我看了一眼店内,只见店里坐满了人,店外还有许多人在排队,阮小二正在热情的招呼着客人,阮小五和阮小七正在烤鱼,他们虽然早已汗流浃背但是心里却乐开了花,这时阮小二将我的烤鱼递给了我,我说了一声谢谢后便走了。我一手拿着烧饼一手拿着烤鱼,心里想着接下来要去哪儿……
“咻,咻!”一阵刺耳的哨声好似一双大手将我带回了现实世界,听到这声音我才恍然原来刚才那场奇妙的旅行只是一场黄粱美梦呀。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7
夏日漫步于西湖不禁沉醉,有诗词为证: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待望那清明上河图,繁荣昌盛不可言,街市繁华不可说,心涩酸酸不可谈。好生眼熟,梦回古夕,请听我道出这一派昌盛。
不必赞碧悠的河水,淡淡的波纹,俏皮的小鸭,不必叹人声鼎沸的青石大道,弯远如月的大桥;不必说尽街市的繁华,灯火阑珊处的靓丽。单是那棵大松树前,就有道不清的盛世昌荣。且看,骆驼队“叮叮当当当”地慢悠悠地在城口徘徊,未见其队先听其声。“哎呦呦,大家瞧一瞧啊!看一看,买甜甜的梨呦!”扁担前后轻摆着,小贩停脚歇歇,来到茶市,只见连着两排都是,个个富丽堂皇,别具匠心。暂且找了个木板凳,清溢茶香弥漫着,忽然,大喊:“好!”呦,那些卖艺人口吐着火,光着大膀子似从疆蛮之地来的。围观的人渐一圈盖一圈,见不到火苗只瞧见黑围墙似的人!自然风吹暖汴河,历史艺术堪瑰宝,泛泛街巷,宝马雕车香满路,又恰似东风夜放花千树,满城灯火,满街游人,向一处,清明上河图。
小贩挑着担子回到村舍中,夏日凝绿,岁月静好,且不说蝉鸣,不谈蛙叫,却是竹林给人无限清爽,凉意穿过你的每一处毛孔,每一寸肌肤,慢慢渗入心田,长吁一口气,又是无限陶醉!
只见,树林间积着半尺深的树叶,风一吹,旋转着飞扬起来,又均匀地铺散下去,掩盖了那一条倾斜着盘旋到山路的前径。越往高处走,空气就散发出雾气中的清新,青青的竹子在路两旁挺立,翠绿的竹叶更显得英姿飒爽,清幽淡雅。有的竹子看上去刚劲有力,有的则是充满生机,还有的如少女般婀娜多姿,各式各样飘荡着竹绿的气息,好像令人置身于竹的世界,快乐迪徜徉在竹海沐浴,笑声也在竹间跳跃。新意!小溪“哗啦啦”地流,水并不大但清澈得可以看见水中的沙石,让我不禁想去感受一下它的冰凉。果真,手一触水似整个人都清醒了许多。哈,一片小小的竹叶迫不及待地浮在水面上,期待着下程旅行。
一惊,梦回现代,不似红楼宝玉在富贵温柔乡走一遭,却是心怀感触,待看那西湖潺潺流水,年华亦似流水,不要回梦往昔,罢,罢,往昔繁荣,今朝依旧,却不如珍惜现在!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8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属于国宝级文物。
展开清明上河图,一下子密密麻麻的人群就映入眼帘。感觉想要找一个人,简直就是海底捞针。
城内热闹的集市上,人流如织,各种情景数不胜数。
集市的这头,一个年轻的小伙儿,扛着一大筐苹果边走边吆喝:“卖苹果喽!一斤两钱喽!不甜不要钱喽!”一个老头儿,戴着官府的帽子,嘴上叼着烟斗,翘着脚,坐在马车上,悠闲地逛来逛去。一个小孩儿,光着屁股淘气地在路上跑着,后面跟着一个老大娘追着,张牙舞爪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正痴痴地盯着路边的一个小吃摊儿,馋得忍不住把手指放到嘴边。
集市的那边,一群学徒,一手举着一本书,另一手背在身后,头抬得高高的,边走边读着,样子有点像高傲的大公鸡。还有一位先生模样的人,站在桌子上,激情地演说着什么,围观的人群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应和着。
集市的一段路上,有两个抬轿子的,那轿子的木架都已经被压弯了。可想而知,轿子里头坐的肯定是一位肥胖的重量级人物。那两个轿夫,气喘吁吁的,汗水早已把薄薄的衣衫给浸湿了。还有五六匹马并排拉着一大车货物,马夫正在挥动着手中的马鞭,好像急着把货物赶紧送到商铺。
我的眼光突然被一座大拱桥吸引了。只见桥上宽大厚实的石板路,桥两边满是各种各样的小地摊儿。在我看来,地摊上摆着的那些都是精致的小古玩,有三十六计的竹简,有精美图案的扇子,有雕刻精致的手镯,还有雅致的青铜小香炉,真让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这些情景只是长长画卷上的九牛一毛,但我仅仅看这一小段集市上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各色人物、各种建筑、各种情景,我就已经感觉仿佛置身于当年繁华的街头,仿佛看见了北宋都城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9
暑假的一天,我们一家人慕名奔往北京故宫博物馆,为的是一睹那幅名画的芳容——《清明上河图》。
来到馆前,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馆前人山人海,一大群人在馆前拥着,排成好几排长龙,人们摩肩接踵,景象颇为壮观。
我们挤入人群,焦急地等待着博物馆的开场。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名画之一,诞于画家张择端的笔下,是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风俗画,描绘了清明时节京城汴梁的繁荣市景和乡村风光。之前我就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博物馆终于开场了,队伍开始慢慢地向前移动,向博物馆深处走去。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终于走到了陈列《清明上河图》的房间外。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进了房间,终于看到了那幅画。
那幅画很长,大概有五米多长,整幅画几乎全是一种土黄色。画的中心是一座虹形大桥,桥上人流翻滚,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农民们挑着扁担,在路边大声吆喝,招揽客人。有钱人家扫完墓,正匆匆赶回城里。大官们骑着高头大马,在桥头逛着。一个个商人带着包袱,身后跟了几匹驮着粮食的驴,大踏步走上桥。桥上的摊位上热气腾腾,一碗碗新鲜的饭菜刚出炉,摆在客人的跟前!
汴河码头更是热闹非凡。粮船、客船云集,遍布了整条汴河。船上的船夫肌肉紧绷,正使出全身的力气用竹竿撑着船。船旁有一个人正用长竿抵住桥底,防止船撞上桥。船顶还有几个大汉,边放下桅杆边张大嘴巴,仿佛在大声喊着劳动号子。
河边的街道也很繁荣。酒楼,茶坊,客栈,不计其数。商店中的伙计大声吆喝,推销东西。一面面旗帜挂在酒楼上,迎风飘荡,店中的顾客连续不断,一派繁荣。路边还有几个挑酒桶的大汉正在卖酒。街上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好一派繁荣的市景。
这画中的一个个场景被画家画得恰到好处。画家张择端抓住清明时节京城汴梁的热闹情景,画下了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它的人。我虽然只在它面前站了短短的几分钟,它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它已成为我灵魂中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图作文 篇10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描写的是北宋的汴梁城。
众多周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这座汴梁城。《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这幅画所作时间长达十年。张择端通过《清明上河图》精细地描绘出了当时汴梁的繁华。
如今科技的发展使《清明上河图》“活了”,出现了动态化的《清明上河图》。2010年,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最近在无锡的太湖国际博览中心我见到了它。
它全长128米、高7米,使用了数十台世界级工程电影投影仪及专业幕布,分白天、黑夜两种展示模式。一走进展馆我被科技的魅力深深地折服,所有对它的好奇一时间都转换成了赞叹,画上的人物场景惟妙惟肖,惊讶得圆了我的眼睛。
汴京城内的酒家门口有一位伙计卖力地招呼着客人,赵太丞家的小孩子似乎生了病正在诊治,我仿佛听到了小孩的哭声。三头驴拉着车一颠一巅的在运输粮食,一人赶着驴,还有一人在车里坐着。
走出城门,大桥上人们唠着家常,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在一旁玩闹着。远处一队轿子走过,里面坐着的许是富家子弟。石拱桥上聚集了很多人,这里发生了什么?
啊!快看!这艘船的桅杆即将撞上桥了。桥上的人们着急地向船上的人们指挥着,船上的人们也是急得七手八脚,也不知道最后解决了没有。
河的岸边停靠着几艘船,岸边几名纤夫拉着连着其中一艘船的纤绳奋力的向后拉,将船拉出港湾。夜晚,航行的船只在岸边停泊,街道上灯火阑珊,行人举着灯笼在大街小巷行走,河里一串串河灯仿佛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飘向远方。
最远处的植物名叫汴河柳,相传是三次大型植柳树的活动留下来的,枝干粗壮,渊源流长……
这动态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了北宋人民的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而“转静为动”的科技让我叹为观止。科技的发展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画中是古人的智慧,画外是现代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