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星期五那天,科学老师给我们留了个作业:回家按科学书上说的,再次做“土电话”。我精神大振,回家和露露(我的好朋友)一起,做了个“土电话”。
我们先准备好材料:两个杯子,一根五米长的棉线,两块一样大小的橡皮和一把尖头的剪刀。我们找棉线时费了很大的劲。我找出一个棉线团,然后两只手将棉线撒出去,拉直,让露露踩着棉线走一步,这样就算是一米,依次类推,五米就是五步。接着,我用尖头的的剪刀在一个被子底部扎一个洞。我让露露也试一试,她拿起剪刀,用尖头往杯子底部扎,可是杯子不听话,总是往上弹。我一见这阵势,帮她一把,所谓:人多力量大。只听“破”的一声,杯子底部便扎了个小洞洞。再把棉线穿过小孔,最后,把橡皮绑在棉线上,一拉,“土电话”就做好了。
我走在露露五米的地方,(就是一直向后退,等棉线拉直了就行)。我和露露一人拿着一个“话筒”,我让露露把有一个话筒放在耳边,另一只手蒙住耳朵,我则把“话筒”放在嘴边,说:“喂,喂,喂!”我迫不及待地问她听到了什么,露露却调皮地说:“我听不到,再来一遍!”我心想:她一定听到了,觉得好玩,还想再听一遍,她一定听到了!但我又拿起“话筒”,轻声嘀咕:“喂,喂,喂。听到了吗?”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露露兴奋地欢呼。我也想听听,于是就把“话筒”放在耳边,让露露来说话。我听到了话筒里穿来:“你好,你好!”的声音,那声音好像离你很近,又好像离你很远。
“啊!我也听到了!我也听到了!我们的实验成功了!”我开心极了,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
但是,我还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我查了资料和《科学》书,才知道:当我们的声音传遍整个“话筒”时,把棉线给震动了,然后就带到了另一个“话筒”里。当然,声音的物质里最重要的是空气,当我们在太空中讲话,哪儿的空气稀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大声说话,也是没用的。
多有趣的“土电话”呀!
第二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是科学课。上课了,许老师笑咪咪地走进了教室,高兴地问:“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做一个‘土电话’好不好?”我们听了,既高兴又兴奋,异口同声地说:“好!”话刚说完,同学们就齐刷刷地从书包里拿出准备好的材料:2个塑料杯、1根长线和3根牙签。
开始做土电话啦!许老师先让我们拿出两个杯子,用牙签在杯子底端的中间处钻一个小洞,再拿一根长线穿入杯底的小洞中。但我怎么穿也穿不进去,那根线好像在和我玩游戏。这时,许老师说:“大家都穿好了吗?我要讲下一个步骤了。”我听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根线也好像在对我说:“哈哈!你穿不进了吧!谁让你这么着急的呀!”我眼珠子骨碌一转,心想:我不是带牙签了吗,我可以把这根绳子绑在牙签上再穿呀!终于把两个杯子穿好线了,瞧,我的土电话就做好了。
做完“电话”后,许老师就教我们怎样打电话。她请了两位同学当小助手来给我们示范打电话。许老师说,打电话时,两个人必须都要拿好听筒,而且要把中间的那根线拉得直直的;说话的人需要把嘴对准听筒,听的那个人要把耳朵紧贴着听,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以免听到其他声音。两位同学演示了,官颖宜用右手捂住耳朵,把听筒放在耳朵旁,王可欣把听筒对准嘴巴,她说话时,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凑过去听。王可欣很小声地说了一句话,官颖宜也小声地回答着。她们打完电话后,许老师就问:“你们都说了些什么呀?”官颖宜笑着说:“我问王可欣,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王可欣说:“天气很好!”同学们都开心都笑了起来!她们俩打完电话后,许老师就让我们和同桌打电话。我和同桌通电话时可有趣了。我把听筒放在耳边,一只手捂住耳朵。只听见听筒的另一头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同桌故意在搞怪。我也模仿着那“奇怪的声音”回答着他。我想:如果被别人听见了,别人还以为我们在说外国话呢!
打完电话后,许老师问:“同学们,通过这个‘土电话’,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有的说是靠空气传播,有的说是靠振动传播的。许老师听后,向我们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她告诉我们:“当我们对着纸杯说话时,纸杯的底部就会振动起来,振动后被细线传送到另一个纸杯的底部,这个纸杯周围的空气也会振动起来,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做土电话,还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
第三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今天科学课上,吴老师教我们做了土电话。
其实这电话不是真的电话,而是有两个纸杯子,两根牙签,一条线做成的。吴老师在教我们做土电话的时候,边示范边讲怎么做:“土电话是由两个纸杯子,把线用牙签固定在上面的。”吴老师拿起牙签,用牙签在纸杯子的底部戳了一个较小的孔。“戳的稍微大一些好了,小了你穿不进的。”
吴老师又用线在牙签上打了一个死结。又把牙签掰掉了一小部分,让牙签固定在纸杯子上。“这个牙签太大了,塞在杯子底部塞不进,所以你可以把牙签掰掉一点。”
等吴老师告诉我们怎么做后,我们便开始做了。我们这一小组先用牙签在纸杯子底部戳了一个小孔,然后用线在牙签上打了一个死结,并且很顺利的把牙签穿过杯子底部,一会儿就做好了土电话,可是我们做完了才发现,我们土电话的长度实在是太短了,还不到一米呢!
没办法,谁让我们带的线太短了呢,所以我们只好带着个微型土电话,去跟别人一起玩。过了一会儿,我们一组已经都在和别人一起玩土电话了。
忽然,有一个同学提议:“我们把土电话连在一起玩吧。”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我们大家的同意,我们便把土电话都缠在一起玩,玩的十分开心。我们玩了好久后,吴老师说要下课了,我们才恋恋不舍的各自拿回自己的土电话,(我们的微型土电话虽然小,可缠在一起还能玩玩)可由于我们的线都缠的太牢,解了好久,有些同学因为线太容易断了,所以土电话就坏掉了,不能玩了。
我们的微型土电话虽然小,可这个线很牢,才没有断掉。
在科学课结束前,吴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土电话为什么会这么清楚的传递声音,以及土电话是怎样传递声音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土电话的传播方式,但还是觉得土电话好神奇呀。
第四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这节课是科学课。
张老师迈着娇健的步伐走进了教室,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土电话吗?”小崔崔说:“土电话是不是用土做的呀!”老师说:“其实土电话不是用土做的。”小崔崔又说:“那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说:“今天我就教你们如何做“土电话”。“首先,用到的东西有2个纸杯,一根棉线,一根牙签,先把纸杯底分别扎了一个小洞,接着又用棉线穿过这两个洞,又在两端打结”。不一会,土电话做好了。
老师叫小雅和小崔崔上来测试,小崔崔接过手中的电话,心中想着:“这电话也太土了吧!”可是小崔崔还没有想完,小雅就说:“快点!”小崔崔拿起电话像平时一接,小雅说:“小崔崔……!”小崔崔听到了说了一句:“小雅……!”后来,老师又请了几个同学上台测试,结果都是一样的。
一节课飞速的结束了,下课了,小崔崔心想,原来什么东西都有用,只要有人去发现,又想科学知识原来这么有趣,真希望老师以后多做些科学试验。
第五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今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奶奶为了接待客人,特意拿出了纸杯来泡茶。客人们走了,奶奶正要把纸杯给丢了,忽然,我想到《科学博览》上的一篇文章,文章说只用两个纸杯和一根棉线就可以制成一个“电话”,我便叫住了奶奶,让她给了我两个纸杯。
开始做准备工作了。我拿来了两个纸杯,一根针和一条一米长的棉线。
还不知道我的实验有没有成功,便叫来了我的妹妹共同帮我完成这个实验。我对她说:“妹,我制作了一个电话,我们来试试吧。”
“你会做电话?”
“我做了一个‘土电话’。”
说话间,我把其中的一个纸杯递给了妹妹,我让妹妹把那个纸杯套在耳朵上,我在另一个纸杯轻声地问:“你听见我说话了吗?”
妹妹说:“没有啊,我听见的声音不是从‘电话’里传播过来的。”
这时,我心里有些纳闷,我明明是按照文章的步骤来制作电话的啊,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不对,我一定是漏了一个步骤。
我仔细地再把文章看了一遍。我找到问题所在咯!原来物体的刚性越好,传播能力越强。正如,把电话线拉得越紧,刚性就越好,声音就能够传播得轻松自如。但是棉线在松弛的情况下,声音便无法传播,即使听到的声音,也是从空气中传播的。
我在棉线绷紧的下问妹妹:“这回你听到我说话的声音了吧!”妹妹说“听到了!听到了!”我兴奋极了,就这样,我们俩傻呆呆地用着土电话聊着天。
还得感谢《科学博览》这本杂志,它让我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给我带来的欢乐。
第六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十一月二十九日 星期日大雾蒙蒙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去图书馆还书,顺便又借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边玩边学科学》,里面有许多可以通过玩儿和动手操作就能知道很多科学道理。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先打开《边玩边学》。我找到了一个很棒的动手实验:制作土电话。我就和妈妈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开始动手制作土电话土电话。
材料:两个易拉罐(没有易拉罐了,我们用硬纸板卷成小圆筒代替);一把锥子;一根长线。
材料准备齐全,开始制作了:
第一步:先把硬纸片卷成小圆筒,再用两个小圆纸片粘住圆筒的一端;
第二步:在两个圆筒上用锥子到两个小孔;
第三步:在圆筒的小孔之间穿插一条线,把线系牢,打个死结,这样不容易被拉开;
第四步:电话做好了。我和妈妈各拿着一个小圆筒,将线拉紧,然后对着对圆筒说话,我们就可以听见彼此的声音啦!
这个小游戏让我懂得了电话的原理是:当人说话时,声音会从圆筒底部震动起来,这种震动通过线传到另一个圆筒的底部,再通过空气传到对方的耳朵里。
这就是我们制作的土电话,你们也可以试着做一做。等有易拉罐了,我们再做一个!
第七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今天的英语课是第七课的内容,这一课不仅句子长,而且句子的联系又不大,每次上完这节课,效果都不理想,今天又要去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呢?正好同组的自然老师在摆弄土电话,用线把两个纸杯连起来,制成一个简易的电话,哎,效果真的不错,听的挺清楚。我灵机一动,不如来个学科联袂,在英语课上也用用土电话。
一进教室,学生就被我手里的土电话给吸引住了,“老师拿得什么,”我一看学生已被这西给吸引住了。我举起土电话说,这是一个电话,“电话,”学生哈哈大笑起来,“你们不信,不信上来是试试,”学生们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嘘”了一声,让他们静下来。“咱们先来学几个句子,因为一会我们要用这几个句子做实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又长又难的几个句子几个回合就拿下了,接下来就该是操练了,我找了一个小朋友上来,然后利用土电话我低声说了一个句子,你听到了吗?这个小朋友兴奋地说"听到了,听到了。”我又转向全班同学说:“现在我们男女生来一个竞赛,猜猜他听到的是哪句话。”整个班级顿时活跃起来,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们已经把这些句子顺利地读下来。紧接着,我把全班分成四排,每排给他们一个土电话,我利用土电话告诉每排第一位同学一个句子,做传话游戏,看看哪一排既快又准。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我们结束了这节课。我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办公室,心想:“小小土电话帮了我大忙,这节课效率非常高,是呀,没有学生学不会的,就看你怎么教了。每一节课,我们都应该用心设计,只有让自己感动的课才能感动学生~”
第八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科技,不可置否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有科学。一日,我拿起童年时玩的“土电话”,心中忽生一阵好奇——这人人熟知的游戏,为何能传播声音?我设想了许多种发声与不发声的可能性,最终决定做个有趣的实验来验证内心的猜测。
需要的材料很简单:两个一次性杯,一根棉线,一根金属丝。我和同伴将杯底大约中央位置剪出两个小洞,然后用棉线连接纸杯——果然如预想一般,能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但我也迅速作出自己的观点:纸杯中间的线是传递声音的关键。如果握住或拨动它会使声音无法传播。为了验证观点,这一次我紧握住棉线,果不其然,声音无法听见。
我忽然萌发出第二种猜测:如果把棉线换成金属丝也许会让声音传播得更加流畅,从而使声音变大。同伴立刻换上金属丝——声音竟真的变大且更加清晰。这其中的奥秘便是固体可以传声,声音通过振动传播到对方的耳朵里。第二次没听到就是因为阻止了振动。而金属丝是刚性物质,对能量的传导自然要比棉线这类非刚性物体好得多。声音也是一种能量形式;所以金属丝的损耗小,传出去的声音自然大。
这个有趣的实验不仅证明了我的观点,也让我明白了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发现了生活的奥秘。
第九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胡老师给我们发下了杯子、毛线、牙签,让我们做电话机。同学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我们先用牙签分别在两个纸杯中间扎了一个小洞;接着把毛线从杯底穿过小洞,分别留出一点儿线头;最后,在线头系上一段牙签,这样线头就被固定在杯底。为了让土电话更漂亮一些,我用彩笔在杯子上画了一只坐在草地上的小猫咪,在天空飞舞的蝴蝶。一个美丽的土电话完成了。
我看了看别人,他们也都完成得差不多了。
我和屠诗雯把毛线拉直,打起土电话。她说“你好”!我在另一边听得很清楚。我们把毛线一弯,就听不见对方说了什么,我们玩得很起劲。
老师告诉我们:“当你对着纸杯说话时,纸杯就在震动。震动沿着毛线传到另一个纸杯上,另一个纸杯的震动引起纸杯内空气的震动,再形成声波传到对方的耳朵里啦!”
科学真是神奇啊!
第十篇:神奇的土电话小学生日记
相信大家对“土电话”一定都不陌生吧!一段棉线,两个纸杯,就成了儿时最好的玩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实验中发现,棉线的导声性能并不出色,超出一定长度(视棉线性能而定)后,声音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时断时续。
恰逢班里举行“土电话”比赛,踌躇满志的我就立志于寻找一种有效的棉线代替物。
我拿来了长10米、直径一毫米的钢丝、铝线、铜丝、尼龙线和棉线各三条,进行了对比实验,共反复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为:钢丝导声性能最佳,铝线其次,然后是铜丝、尼龙线,棉线最差。
接着,我又对不同粗细的同类钢丝进行了对比,最后发现:粗细不同的钢丝导声性能大致相同,但是考虑到两端“听筒”的承重力,我最终决定选用直径一毫米的钢丝作为棉线的替代物。
在实验过程中,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发现用纸杯做听筒时声波主要通过杯内的空气来传播,但空气的导声性能远不如固体(尤其是钢铁),且它的承重性能不佳,无法有效地固定较长的钢丝。于是,我便宜想到了铝制易拉罐,但铝的导声性能不如钢铁,且罐壁和罐中的空气都会传播声音,导致二次传声。最后,我选定了微缩版的钢制漏斗。漏斗的最宽处刚好能容纳下耳朵和嘴巴。这样,既利于声音的传播,又能固定钢丝,一举两得。
最终,我拿着我的得意之作,和好友一起来到操场上进行检验。在30米开外的地方我还能十分清晰地听见听筒另一端的问询,并作了答复。不出所料,我的“土电话”一举成名,勇夺班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