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看完《苏格拉底之死》一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两个问题:虔诚是什么?死亡是永恒的吗?
虔诚是什么?苏格拉底的朋友尤息弗罗给虔诚的定义是:神喜欢的东西就是虔诚的。苏格拉底告诉他,神喜欢只是虔诚的结果,是表征,而不是虔诚的东西的共性,毕竟那么多神,也会有分歧的时候。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好像在职场中马屁精都会把“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在夫妻关系中懦弱的丈夫把“老婆说的都是对的”奉为圭臬一样。一件事情对不对,不是因为出自领导或老婆之口,而是因为它们具备了正确的性质,符合了正道、正义,也就是普世的价值观。虔诚是什么?到文章最后,苏格拉底也没有给出答案,但通过他与尤息弗罗的一问一答之间,尤息弗罗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可见追问事情的本质,是一种非常启迪智慧的思考方式。
死亡是永恒的吗?苏格拉底在赴死之前与他的朋友们有一番长谈。他的答案是:死亡即是重生,灵魂是不死的。辩论的过程很长,也很绕,读起来也有些令人费解。所以我对这个答案是存疑的。简单来说,苏格拉底的论据是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就好比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大与小、强与弱,还有生与死。这两个对立的东西间存在着互相产生的过程,正如较弱的东西一定来自较强的东西,较快的来自较慢的……并且由于它们是互相产生的,所以存在的过程有两个,所以活的对立面是死,死的对立面是生。活着的人,以及活着的其他事物都来自于死亡,而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中存在。这真是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诡辩”。在我看来,这更像一个面临死亡的人给自己的一个精神安慰。因为他在辩论的最后还提到了善的灵魂将达至天庭,而恶的灵魂将在炼狱徘徊,这个就很宿命论了。
回答完这个问题后,苏格拉底留下一句“现在已经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了。我将要***,而你们会继续活着,哪一个更好呢?只有神知道。”随后便欣然饮鸠而亡。是啊,都说人生就是道场,活着就是修行,哪一个更好?谁也给不出答案,毕竟谁都没有死过。
第2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印象中这部影片的名字以前有朋友推荐过,当时没有太留意。前两天浏览博客时突然又再次出现,好吧,既然安排了自然有上天的道理。
故事背景,一位优秀的大学体操运动员丹尼,深夜偶然在加油站遇到一位神秘的老人。几次接触后发觉老人与众不同。为求突破自己的瓶颈,一番挣扎后决定拜他为师,在老师的教导下,慢慢找回真我,获得重生的故事。
这是一部心灵电影,故事并非像普通的美国片,没有剧烈文化背景的差异,没有鲜明的性格差异,也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画面,甚至连爱情部分都没有。故事着重刻画的是主人公一系列心灵的变化,只是从电影中给我看到的是一部心灵成长的地图。
第一幕:偶遇导师。
世人总觉得人生导师一定是有名望有地位,至少是看上去是个有钱人。可偏偏丹尼遇到的是一位加油站的老板,丹尼开始并不认同对方,戏谑的称对方苏格拉底,照他自己的话讲:“我老爸有大把的钞票,名牌大学,念书轻而易举门门功课全优,是优秀运动员受人欢迎,如果自己愿意每天都可以换女朋友。”言下之意,我已经什么都有了,我混的怎么看都比你好,我跟你说话是因为你这有点我看中的东西,识相的话拿出来,我这跟你交换你是赚的啦——当然话说的很有礼貌,不过背后那个意思是差不多的。
面对桀骜的丹尼。苏格拉底只问了两个问题,你快乐吗?你要是落选奥运代表队你怎么办?前一个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后一个是内心恐惧无法面对的。能感受到当时丹尼的愤怒。
导师永远对所有的心灵负责。别指望他会天天让你开心喜悦。小我费尽心机隐藏在心底的黑暗会被导师直接给翻出来,不是让你难堪,而是为了让你能够面对。
第二幕:指引。
苏格拉底和丹尼一段对话:
“每个人都口口声声说是为你好,他们不想让你自己找到答案,只希望你信他们那套。”
“让我猜猜,你希望我信你这套”
“错,我要你不在听外界的声音,要开始倾听你的心”
“如果你说你不只想抓住吊环,不只想熟练的表演特技,如果你说你想比别人更勇敢,更敢开发自己的心智,体能,那么我就收你当徒弟,训练你当真正的勇士,丹尼。”
这份承诺是一份心灵契约。师傅主动给出了那份爱,只是徒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挑战。没有任何物质保证,简单的几句话就要双方做出生命中一次重要的选择,这需要一份智慧一份信任和一份勇气。
第三幕:考验
通常情况下,徒弟都会想当然的认为有了个好师傅就有好日子过了,只要照着师傅说的做,衣食无忧,好事自然来。事实恰恰相反,苏格拉底为了让丹尼放下他的傲慢,要求每天晚上刷马桶,这已经让丹尼火冒三丈,日常训练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差,终于一天晚上彻底爆发,一番争吵之后,愤然离去,退回到以前那个“优秀”的丹尼。
师傅教的是徒弟不会的方面,所说所做的一定会跟认为的不一样,这背后有他的道理在,信任对方也就是信任自己。逻辑上很简单,只是现实生活中不理解的时候还愿意照着做吗?特别是跟自己认为的结果不一样的时候。
第四幕奋斗
丹尼因为车祸被医院判定一生都不能在走上竞技场,那种失落和沮丧可想而知。当他走上钟楼的时候,能体会到那份绝望和害怕。最终丹尼回到了加油站,将心底的所有诉说了出来,苏格拉底给了丹尼一个任务,现在你往心里找答案,直到悟出值得分享的道理再开口。冥思苦想一夜之后,丹尼终于找到此事的意义“随时都有事情发生,任何一刻都难能可贵”。
当感觉全世界抛弃你时,有一个人还站在你身边,那一定要好好珍惜。真正的爱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第五幕蜕变
苏格拉底告诉丹尼重新做回体操选手,参加奥运会,他说:“勇士不会放弃他热爱的事业,他在所作所为中找到爱”。丹尼做到了,重新回到了赛场,最后段丹尼对临阵胆怯的队友说:“抛开杂念,不要想自己做不到,不要想夺金,不要想父母会怎么说,专心做好每一个动作,全心投入每一刻就好。”最终他也借此理解了“活在当下”的含义。
第3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2021年以这本书结束。31日,用了一下午和晚上的一点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期间使用快速阅读法,屏蔽默读的声音,练习提高阅读速度。果然很快完成一本书,并且留下印象,比花好多天慢慢读的收获感觉差不多。目前没有回读,凭印象谈谈第一遍读后的收获。
书中的我是一名运动员,虽荣誉加身,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心里暗藏了不安和忧虑,而当遇见苏格拉底时,他并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或者是说,难以接受剖开生活真相的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以旁观者眼光,他已经是顺风顺水、未来可期,但事实上他也是个人,和你我一样,何况我的生活还没有他的未来可期。但我们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按照既定的路走下去,尽管在某些时候,比如深夜、挫败时、一年之末等等时候,一下子很着急、很焦虑,心跳地蹦蹦响,甚至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反正我是。
可有人有勇气改变吗?
我想可能很多人动过这个念头,很多人做了尝试,但真正像他一样改造到底的人,不多,也因此很多人彷徨、沮丧、麻木、躺平,边抱怨,边生活。
当然,很多人还在自己骗自己,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我也会这样,书中说,我们都是傻子,只是有人意识到了,有人没有意识到,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想想,当我觉得自己聪明的时候,我的样子太他妈傻了。
不彻底认清自己是傻子,就难以下决心改变。可是这个决心不容易下,就如书中的我,反反复复,试图改变,又回到日常,试图改变,又回到日常,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样子。作者在改变心智之初,有些不太喜欢,是因为恐惧吗?我想是的,因为我也不敢触及因改变带来的不确定引发的恐惧。
改变从遵守门规开始。
怎么面对自己的情绪?愤怒、嫉妒、不甘心等一系列让我们不舒服的情绪,日常牵制着我们的行为,甚至让我们说出来很多不该说的话,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从书中,我似乎看到的情绪的来源。我们有这些负面情绪,是因为环境和别人没有顺从我们的意愿,苏格拉底说,没什么事情是非怎么样不可的,只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你不能再抱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的观点来看世界。你的心智如波涛汹涌,因为一有计划之外或不受欢迎的事情发生,你就会产生分裂感,而且觉得备受威胁。你的心智就像刚被人投入一块大石头的水塘。
不是这样吗?哇,简直太形象了!感同身受!
怎么办呢?从静心开始,“随它去吧”就是这四个字,随他去吧。苏格拉底没有说要控制情绪,他鼓励发泄,在遇见一些变化时,可以发怒,但发怒以后,就随他去吧,我们该干啥干啥,即使是约瑟夫的房子着火,书中的我骑摩托摔断腿,事情过后,就随他去吧。
那是不是代表这本书是消极面对生活呢?不是,恰恰相反,这本书的特点并不是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生活的糟心,心安理得的躺平。随他去吧,是一种面对昨天的态度。我们通常有两种情绪,忧伤和恐惧。忧伤是对昨天的懊恼和不甘,恐惧是对明天的担忧和期许,这两种情绪困扰了很多人,消耗了很多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你呢?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那何不试试“随他去吧”呢!
“恐惧和忧伤会抑制行动,怒气则会激发行动。一旦你学会善用怒气,就可化恐惧和忧伤为怒气,接着化怒气为行动。这正是内在魔法里的身体秘密”,“情绪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将情绪的能量转化给积极的行动”。
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按照苏格拉底的门规,书中的我开始了欲望控制,克服自己对食物、社交等的欲望,他失败过,之后再次成功,然后就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高人一等,但其实只是初步。当他学会呼吸之法后,他感觉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苏格拉底告诉他,不要把他当做考验,因为体验来了又去。
是的,欲望的力量很强,在改变自己的经历中,我往往愿意跟欲望站在一起,对抗改变,因为这更容易,更舒适。而偶尔克服欲望,有一点点成功,我真的会沾沾自喜,有一些优越感,并把这个当作探险,没想把它变成常态,特别容易满足于阶段性成就带来的新鲜感、自豪感,甚至开始畅想未来。
畅想未来带给大多数人的是焦虑而不是勇气。梦想更多是白日做梦,在我们的梦里按照自己的规划我们发财致富、加官进爵、拥有了情投意合的爱情、过上了随心所欲的生活。可是我们毕竟活在当下,所以对未来的期许给大多数人带来了痛苦,甚至恐惧。所以对我们对重要的,决定我们命运的是当下。书中的我是一名竞技运动员,因为对“当下”更有体会。当他站到赛场,成为队伍决胜关键的时候,在比赛的几分钟里,如果想得是怎么取胜,胜利了会怎么样,失败了会怎么样,我想赛场上很难不出现失误,即使不出现失误,也难以取得高分,因为欲望和恐惧会让动作变形。很多人说,关键时刻要抱着必胜的信念,错了,这也是杂念,管他胜利和失败,我只管当下,不管观众、裁判、队友,专注做好每一个动作,就是胜利!
就像我们制定了计划,不要总是遥望最终目标,分步骤,专注做就好了,屏蔽周边和内心的杂音,专注当下,专注当下,专注当下。
孩子该写作业了,写到这里,如果以后再读有新的体会,再记下来。
第4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第一次观看《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便被影片所打动,影片中不时被精彩句子震撼,如此引人入胜,却又如此深入灵魂。于是,很快买来纸质书,继续,来一场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这部书读起来虽通俗,但有时也并不易懂,集趣味、幽默感一体,画面感也较强。书中处处触动心灵的话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其中,最具现实感的一句:“你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过去种种,而未来种种又永远不会如你所愿。从来就没有过去的勇士,也不会有未来的勇士,勇士活在当下、这里!你的悲伤、你的恐惧和愤怒、遗憾很内疚、你呢羡慕、计划和渴望,只存在于过去或未来之中。”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应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目标。或长或短。过去的,未来的,都与你无关,你只需要关注于你的当下的生活。做好眼前的事,认真走好每一步,你想要的结果或者目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整个过程你的内心是稳定而坦然的,不焦躁,不愤怒。当一个人全身心关注目标,人流会产生焦虑,反而欲速则不达。
因为结果不可控,而人的本能,却总是想要“控制”结果,实现自己的目标。当我们产生“失控感”时,便必然会产生焦虑,反而更不容易达到目标。如果我们只惦记着结果是否实现。我们的快乐只维系于目标的是否达成,患得患失,也失就去了本可以在过程中收获的大量快乐。
真正的快乐,恰恰是那种能从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投入过程本身乃至忘了结果的快乐。人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快乐的能力,快乐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修炼,苏格拉底又说,快乐=满足/欲望,快乐如果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只能越来越痛苦,人的欲望无穷,人就会在患得患失中产生焦虑,相反,清心寡欲,过简单的生活,只要减少人的欲望,关注于当下的生活,即可轻松获得满足感。
第5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申辩》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
此来回应神谕。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他还指责法官:“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
都不会被神所抛弃。”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
第6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说起《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书,我是在早几年都已经接触过的,也算是读了三遍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次是看到张老师的推荐中有自己目前所需,才下决心以另一种方式来看,且是首次写下自己的心得:
1、言行合一
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为了训练丹体的毅志力,亲自带丹去爬山,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的弱点,用行为让丹体会、他平常怎么教导丹如何吃饭,如何静座,如何工作,他自己也是那么做的。
我想这也是丹如此信任苏的原因:他很真!无论何时(刚开始,虽然丹有以往的惯性,表现出不信任,但内心是信任的,只是不愿意承认),丹都知道苏是为丹好、甚至到最后都不知道苏的身份,这在当今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现在人们多数都相信眼见为实,以外在的特征去证明别人的身份、可同时又期望着自己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我该怎么办?用自己的言行,展示出最真实的自己、尤其是在网络上,无时无刻,每一句话都在展示自己的身份、这样,就得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言行一致是最基本的要求。
2、引导丹修炼的方式
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引导,用适时的行动影响,随时随地都在训练着丹、好像他身边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句话,都是为了引导丹、他会根据丹的情况,起初是用兴趣引导,后来用严厉的方法教导,之后又用放手的方法让丹体验。
这种方式太让我受教了,我在引导孩子时,会不经意地多说,多讲道理,忽略行动和体验、以至于,孩子现在一听我说话,就知道我下面要说什么。以后我得再把苏引导丹的方式更深入地研究研究,用自己的行动和让她自己体验的方式使她成长,争取做到:我闲得要命,她忙得要死。
3、苏的状态
无论是在引导丹,还是在工作,苏的状态一直处于:自由,放松,安宁。
而这是目前我正在努力要做到的、原来我的身体一直虽然没有大病,但由于先天的原因,还是虚弱、遇到事情,无形中压力会增强,身体就会出现疼痛不适、找到原因后,发现自己的心一直都处于紧张,紧绷的状态,跟本没有放松下来,久之,身体自然会弱。以后我要处时时留心自己的起心动念,放松身体,内心安宁、减少自身能量的额外消耗。
4、大道至简
苏所采用的方法,涉及到静座,太极,饮食,等等,到处都有中国古人的智慧、另外,他所引用的例子,所说的话,也涉及到西方的东西、这些,无不让我觉得无论是中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同样能让人达到修炼的目的、也让我更加注重眼前的能修炼的东西。我要做的就是把这部经典,理解后用到生活中、目前以它为重、争取做到:少而精。因为少则得,多则惑、大道至简,简而能全,易能则通。
5、一个加油站工人的角色
苏的角色,对汽车司机来说是个加油站工人,对丹来说是人生导师、在那个角色做那个角色的事,并不因它是高是低、也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它。
苏是怎么做到的?他只是全力去做,只是做当下的事、不纠结,不抱怨,很平静地只是去做,享受其中。我作为一个社会人,是个妈妈,是个妻子,是个女儿……也要以苏为榜样,不陷入其中,又分辨得清自己是谁!
我在没有做到该做的事时,会找各种借口,原来是找别人的,后来就以灵性提升为借口、看到苏提醒丹:有没有全力去做,愧对自己、想到自己:定的计划挺好,执行起来就困难重重,做事虎头蛇尾、面对自己的缺点,自己要怎么做?
就像苏一样,全力去做,只做当下的事,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就会少被一些以往负面情绪的诱惑、把事情做得有始有终、这也是锻炼我毅力的一种方法。
第7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公司最近组织观看了《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部电影,翻译过来的时候有过很多种名字,每个名字都有不同的意义: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个是最直白的翻译,这是电影发展剧情的主线,说的是一个年轻人深夜加油站遇见了一个能给他人生指导的老人,他不知这位老人的名字,就叫他苏格拉底;
《勇者无畏》,这个翻译是用这个影片的年轻人成长的经历,也是苏格拉底告诉米尔曼的一句话浓缩起来概括的,想告诉大家真的勇者,内心是无所畏惧,是接受一切的;
我最喜欢的名字还是直译Peaceful Warrior的名字——《和平战士》。我刚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脑海里第一反映就是刀光剑影、血海深仇的战士,通过战胜敌人,从而达到国家的统一和和平。真正看完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片子所赋于“和平”和赋于“战士”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传达着一种禅学的思想――“活在当下”在里边。一开始就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获得奥运会资格而去跑步、去锻炼、去联系体操,他一次又一次从自己梦中惊醒,因为同一个梦,梦里发生的东西有可能让他所有的努力白费。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让我开始边看电影边进入长长的思考。生之有涯,如何让我们的人生过的快乐和有意义?难道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理想?当所有的快乐都是来自于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只能说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是脆弱的。每次看到经销商订单,有很短暂的快乐,或者说叫做快感。这个月任务好不容易完成,就想着下个月会不会好。难道我因为某一单货出不去而就放弃自己的快乐?为什么我们不是享受培养一个合作伙伴由小到大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为什么不去享受做销售和客户聊天侃地的过程?
米尔曼在练习体操,所以他不快乐;我们很多时候在练习谈单,所以我们不快乐;苏格拉底在练习一切,所以他悠然自得。
剧中的米尔曼和我们一样,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就想着赶紧吃饱,没想着体会其中味道。的确我们是忙碌的,刷牙的时候在赶时间去坐公交车,挤公交车的时候想着快点到别迟到,到了公司忙着工作,吃午餐的时候赶紧填饱肚子……,如此忙碌的我们逐渐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忘记了去享受生活,去感受身边发生的一切。事事皆不平凡,所以我们才需要去享受事事。刷牙的时候可以享受清晨的风,坐公交可以享受沿途风景和众生百态,上班可以享受行云流水,吃午餐可以享受每一口饭菜所蕴含的大地玄机和人间百味……
在加油站,两人激烈的讨论,逐渐让男主角,也让观众我了解到: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剧中苏格拉底不知道人可以跳多高,他也不知道体操的知识,但是他知道人生的智慧。知人性而达世间万物,此为智慧。有智慧的人,还能够格物致知。让我想到我们最近的关于美的定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经历了几个小时的爬山,终于达到山的顶点。一路上苏格拉底告诉米尔曼说山顶有个东西,我要带你去看,到了山顶,原来仅仅是脚下一块破石头。原来快乐不是拿到山顶石头的那一刹那,而是脑海中有期望,但却不仅仅剩下期望,有追求却不受限于追求。苏格拉底一语点中米尔曼的内心“你一路上不是一直很快乐吗?”是的,人生没有终点,享受每一刻就是原动力。
这一刻,和平与战士的关系凸显了:真正的战士,除了无畏、勇敢和专业之外,还有有智慧,而智慧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对于世间万物的感受而得来。我们的人生,就是需要用心感受每一个细节,去活在当下,去细细品位做事情的过程,从而让我们得到永远的快乐。
影片后续用一些篇幅也去证明了这一点。
第8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验着勇士的毅力、勇气、情感,甚至是面对痛苦、挫折和危险的路程,丹米尔曼在一天夜晚、一间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头,他否决了丹所有的自以为是,神秘的他让丹想到古时候的苏格拉底。从此,丹每晚走进加油站、每晚像爱莉丝一样走入梦游仙境,踏上超脱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当我低落情绪过了,心头总还是感觉沉重,看书、看影片也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并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是第一次,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竟然觉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觉得从前的自己,就像是书中的主角一样傻,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名利,忘了这个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现在,我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触到赤脚踩在大地的感觉;更听见风在低语。
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让我有似曾相识、再熟悉不过的亲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爱。
犹记起初阅读时,它的内容并不是那么令我着迷,但越到后头,越发现它是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场面,而是建立在万事万物的简单面之下。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拿婴儿做比喻,诞生在这个世上的头一回冒险,既充满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从我们开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词、学习限定事物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内,而无法自拔。只有少数勇士看见光明、挣脱束缚,然后笑着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们终归属于天地之间,我们是树、是云、是鸟、是风,死亡也只不过是走回一开始我们走这一遭的源头罢了!
我们在哪里?现在是什么时间?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在这里、在当下这一刻。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将来要成就什么,却忘记了自己活在现在。醒过来吧!别让人生只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吧!别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坚持上。哭泣和愤怒都蕴含威力无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把这股力量化为平静,其转变将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
勇士会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事物,快乐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们会愤世嫉俗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内在的光芒。当我和书中那原先摆脱不了顽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净化了身心、使生活变清净,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静坐时的宁静,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书本,我竟没有留恋、没有悬在心上放不下的石头。原来我把生活的肩担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认定那一场又一场的竞赛、输赢全成了清风、微风、徐风、狂风、暴风或飓风,随它去吧!放开它、随它去吧!如果我们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围墙、掉进世人愚昧的陷阱时,请起身像个勇士般行动,活在这一刻并努力表现,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苏格拉底,不过就是最初与最终的自己。
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观读、一个决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拥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变更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做个勇士,勇敢地动身前往自在又快乐的世界大门,只因为我们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别再做梦了,让真实的自己醒过来吧!
第9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a5)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故意去得罪雅典人?在《申辩》中,苏格拉底着重谈了他所省察的三种人--政治家、诗人和匠人,而这三种人恰恰又是在当时雅典社会中占据着主流话语权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会得罪这些人,当然不仅仅是出于苏格拉底对他们妄知的愤慨,而是因为这是神赋予苏格拉底的使命。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大篇幅地谈到了所谓的“神谕事件”。神谕显示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智慧的人,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是唯一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是人所不能拥有的,她只有神才能拥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爱智慧。故而苏格拉底自觉到神赋予他的任务就是去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人在自知无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去爱智慧,才能实现对善的追寻。然而,苏格拉底的省察活动(也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雅典人看来却是一种烦扰,苏格拉底自己也把这种烦扰比喻为一只牛虻在不停地叮咬一匹昏昏欲睡的大马。这种烦扰最后招致了雅典人的报复,他们判了苏格拉底死刑。这种烦扰和报复便凸显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
第10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苏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发展的科学幻想小说。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只经变异而懂人类语言的狗。
小说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在夸张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这样一来,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
文章中,作者无不痛心地写到那些无知、贪婪的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与发展的阻碍和扼杀。文中的看狗人詹宁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这条会讲人话、听人话的狗成了一棵摇钱树,他根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因为他的无知,葬送了一个会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使人们失去了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对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来说,根本毫无用处。无知无识的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破坏性是毁灭性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被当时的当政者惨害了,他死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存在的意义。
但真理永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