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鸡毛信读后感

2025-05-07 08:24:01读后感打开翻译

第1篇:鸡毛信读后感

海娃今年14岁,是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有一天,海娃从龙门山顶看到平川的鬼子像蚂蚁般向龙门山爬过来,海娃赶快扳倒了“消息树”。

这时候,海娃的爸爸来了,他叫海娃把一封“鸡毛信”送到三王村张连长手里,在第二天天黑之前一定要送到,千万不要落到鬼子手里。

海娃一听便赶着羊向三王村跑去。到西山时,海娃远远看见消息树倒了,海娃心想:把鸡毛信藏在哪里呢?扔了肯定不行,埋起来万一找不到怎么办?这时,他看见头羊那又大又粗的尾巴,心里有了一计——把信绑在羊尾巴底下,这样一来,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鬼子来到了跟前,歪嘴黑狗搜遍了他的全身,什么也没搜到,歪嘴黑狗便放了他。但鬼子便又看上了他的羊群,并把他和羊群带回了沟里。

天黑了,鬼子们吃饱了都去睡了,海娃便悄悄的跑到了山嘴旁边。天亮了,歪嘴黑狗抓住了他带回沟里。小胡子让他带路去三王村。眼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小路,一条羊道。他便赶着羊在羊道上飞奔。羊道太难走了,比小路还要难走。歪嘴黑狗让他走慢点,可海娃哪儿听啊,还是飞快地奔跑,把鬼子落在了后

面。眼看就要进三王村的包围圈了,海娃高声呼叫:“鬼子上来了!打呀,赶快打呀!”

果然,不一会八路军都到齐了,鬼子知道上当了,开出一排排子弹。不好,一颗子弹打到了海娃,他昏倒了。张连长把海娃救起,可海娃的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羊,老绵羊,尾巴下,鸡毛信。”说完便昏过去了。

醒来后,海娃没要任何饼干、糖果等战利品,只要了一支枪。

第2篇:鸡毛信读后感

《鸡毛信》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英雄小八路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海娃受爸爸的嘱托将一封非常重要、非常紧急的鸡毛信送往王五庄。他先被一队抢粮的鬼子发现,急中生智,将鸡毛信吊在羊尾巴上,躲过了搜查。但残忍的鬼子不放过羊群,准备吃掉,并把海娃软禁起来。但机智的海娃逃脱了。路上,鸡毛信掉在了小山嘴上。海娃掉头回去寻找,却不幸又被鬼子发现,并被硬逼带路。最后,海娃将鸡毛信安全送到,但自己也受了伤。

这篇文章使我感受非常深,特别是主人公海娃。在读到海娃发现鸡毛信不见了时,他明知道返回去可能被鬼子发现,但他对此全然不顾,仍然立刻回去寻找鸡毛信。海娃的责任心是多么地强!作为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也许我们宁可不要鸡毛信也不敢去冒险,要知道那是有生命危险的啊,但小海娃不怕,他只知道鸡毛信重要,比生命还重要!

在读到海娃负伤昏迷醒来后,第一句话既不是关心自己的伤势,喊痛;也不是哇哇大叫:“哇!我害怕!我要爸爸!我要妈妈!”,而是关心自己的任务——送鸡毛信。“鸡毛信……信……”海娃在心里时刻在惦记着鸡毛信啊。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在自己已接近生命边缘的时候惦记它物的。我们和海娃是同龄人。平时对自己,对同学,对班级,对家庭,我们有责任心了吗?

海娃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将集体比在个人的前面,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从小立志,长大后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第3篇:鸡毛信读后感

海娃是英雄,为了将信尽快交到张连长手中,历经了重重磨难,才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部电影也让我懂得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鸡毛信》这部电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2岁的海娃接到任务:将一封非常重要的鸡毛信交给张连长。海娃坚定地说:“爸爸,你大可放心,我一定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说完,便赶着羊走了。可这一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不,就遇到了小鬼子了。海娃情急之下将鸡毛信用布条绑在了一只脖子是黑的老羊的尾巴下。心狠手辣的日本鬼子看见了他,说:“小孩,你的小八路,嘶拉嘶拉地。”海娃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不是小八路,我只是替人放羊的”日本鬼子不相信,搜身,结果发现真没有就放了海娃。海娃掩着面笑了起来,可在这时日本鬼子的头儿叫人将他的羊带走,海娃连忙吹起口哨跑了起来,可他哪跑得过日本鬼子呀。于是,海娃被日本鬼子抓去了。后来,日本鬼子没有食物,吃了海娃的羊,海娃哭了,可海娃想:我一定要把信交给张连长。晚上,海娃又冷又饿,筋疲力尽,多想睡一会儿,可是他又想:“过了今晚,可就没有机会再逃跑了。”于是,他趁鬼子睡熟的时候,蹑手蹑脚地逃了出去,但是没想到又被日本鬼子抓了回来。最后,海娃凭着他那惊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终于将任务顺利完成,自己也疲倦的晕了过去。

我深深地沉浸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为海娃那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也知道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全是这些英雄用智慧与生命换来的。我们也要为社会出一份力,不辜负这些抗日英雄!

第4篇:鸡毛信读后感

《鸡毛信》这个故事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海娃每天以放羊为名替八路军站岗放哨,一天海娃在山坡上放羊放哨,爸爸把他叫到身边说“海娃给你个任务,你把这封鸡毛信交给连长,它很重要千万不要丢了知道吗?海娃接过信见上面插着3根鸡毛,知道事情重大。于是他赶着羊上路了。他选择了一条安全快捷的路走,可是意想不到的是他遇到了日本鬼子的队伍。为了不让信落到鬼子手里,海娃在紧急的时刻依靠冷静的思考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鸡毛信绑到了羊的尾巴下面。鬼子们抓住了海娃说他是八路,海娃急中生智说:什么八路我不知道我是放羊的。鬼子们带上了海娃,到了晚上饥寒交迫的海娃利用夜色的掩护成功的逃出了。海娃将信安全的交到了连长手里,自己却因为过度劳累晕了过去。

而如今的我们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句话形容最恰当不过了。社会条件越来越好,而我们的生活能力却越来越差,父母怕我们受苦,为我们包办了一切,这是不好的事情。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没有生活能力的人怎样处事?没有自立能力的人怎样生存?

看了这个故事给我了很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海娃的机智、勇敢,不怕牺身的精神,尤其是在敌人的恐和、威逼、诱惑面前表先了他哪临威不惧、视死如归的品质,最终把信成功的交到了解放军叔叔手中,为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反,对在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遇到一些小小得困难就要靠家长,真是和海娃差了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他那不怕困难的精神。将来为祖国的繁容富贵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5篇:鸡毛信读后感

当我读了《鸡毛信》这一课后,文中的海娃的勇敢、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鸡毛信》这一课文章主要讲的是:在龙门村里有一个儿童团团长,也就是海娃。有一天,他的爸爸给了海娃一个任务,就是让海娃送三根鸡毛的信,海娃接受了任务,送信路上,海娃遇见了鬼子,他在鬼子搜查之前巧妙的藏鸡毛信。后来,海娃被被鬼子拉进一间黑黑的屋子里,但是海娃深夜机智的逃走了。在逃跑路程中,信丢了,后来又把它找了回来。鬼子发现了海娃,他诱敌上山,打败了鬼子,自己身负重伤。海娃完成了任务,八路军根据鸡毛信的内容,砸了鬼子的炮楼。

我被这篇课文感动了,回到家,我又认真的读了几遍《鸡毛信》这一课,后来我知道了海娃是一个遇到困难,镇定自若、临危不惧,为祖国做奉献的人。要不是海娃,游击队也不能砸了鬼子的炮楼,海娃为了把信送到指挥部张连长的手中,牺牲了自己的羊,自己却身负重任。为了送信,还被敌人抓到,不过,他用自己的机智逃走了。我要学习海娃这种精神。我赞美海娃,因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居然能想出这样好的办法。如果那时是我去送信的话,可能我早就不知所措了,也可能不能信送不出去……

我敬佩这位少年英雄,他的光辉形象铭刻在我的心中。

第6篇:鸡毛信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鸡毛信》,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主角海娃在日本侵略者进山时将爸爸交给他的一封鸡毛信送给八路军张连长而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终于艰辛万苦地完成了任务。

初遇敌人时,他面不改色、冷静坦然地用智慧与敌人斗争着,因为在这生死攸关之时,必须让敌人放下警惕,才能让任务有完成的可能。在敌人夜寐时,他小心翼翼地逃离包围区,而当时年纪小小的他完全可以赶着羊溜回村,但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舍弃了与自己朝夕共处的羊,这是多么大的抉择啊!可见海娃是一个极其无私的孩子。

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当海娃与侵略者的硝烟战火中被误击时依然用手紧紧握着信坚强地爬到张连长身边,亲手将信递给连长,嘴里还忍痛吐到:“张连长······信……信……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动:一个比自己小的孩子就能不惜自己的痛楚,誓死完成任务。而自己呢?虽然我们做不到海娃那样伟大,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变得勇敢、坚强。

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应该怨天尤人,而是勇敢的反思自己,坚强的面对现实。以前,我大多看的是动画片和卡通片,这种反映战争题材的书只在学校里偶尔看到。看后只觉得小海娃机智勇敢,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太明白,比如“为什么日本人要侵略中国?”“中国那个时候为什么贫穷?”等等,这些问题老师都耐心地给我们作了解答,并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贫穷落后,就要被人欺负”。

这本书使我很受教育,我不但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同时我也感到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让祖国繁荣昌盛,和平安。

第7篇:鸡毛信读后感

《鸡毛信》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英雄小八路的故事。

十四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受爸爸的嘱托将一封非常重要、非常紧急的鸡毛信送往王五庄。他先被一队抢粮的鬼子发现,急中生智,将鸡毛信吊在羊尾巴上,躲过了搜查。但残忍的鬼子不放过羊群,准备吃掉,并把海娃软禁起来。但机智的海娃逃脱了。但是路上,鸡毛信掉在了小山嘴上。海娃掉头回去寻找,却不幸又被鬼子发现,并被硬逼带路。最后,海娃将鸡毛信安全送到,但自己也受了伤。

这篇文章使我感受非常深,特别是主人公海娃。因为他的言行举止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但是别忘了,他只是个孩子,一个十四岁的孩子。

当读到海娃发现鸡毛信不见了时,他明知道返回去可能被鬼子发现,严重时甚至会失去生命。但他对此全然不顾,仍然立刻倒回去寻找鸡毛信,这表现出了海娃的责任心是多么地强!作为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孩儿来说,也许大部分都为“贪生怕死”之人。如果把他们送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年龄更大的小孩儿也不会去寻找。作作比较,就更能体现海娃的责任心强了。

在海娃负伤昏迷醒来后,第一句话既不是关心自己的伤势,喊痛;也不是哇哇大叫:“哇!我害怕!我要爸爸!我要妈妈!”;而是关心自己的任务、送鸡毛信。“鸡毛信……信……”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海娃在心里时刻惦记着鸡毛信。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在自己已接近生命边缘的时候惦记它物的。在这种情况下,都只会关心自己的伤势等,根本不会想到:喔!我还有任务没有完成。这也充分说明了海娃的责任心是多么地强。

总而言之,海娃不愧为英雄小八路;愿他的机智、勇敢和责任心成为世人们一代一代流传的佳话。

第8篇:鸡毛信读后感

自从读了《鸡毛信》以后,我就非常的佩服海娃,佩服他的机智,佩服他的勇气,佩服他的坚强。我已经对海娃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呀!

《鸡毛信》里写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他就是海娃。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天,海娃的爸爸叫海娃去送信。海娃在送信时被鬼子给抓住了,但是机智、勇敢的海娃,还是成功的摆脱了鬼子的魔爪,将信安全地送到了张连长那里。

如果,拿我跟海娃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别呀!就说上次,我有一次坐公交车,遇到了一个贼眉鼠眼的人。突然,我发现那个人把手伸进我的口袋里,胆小害怕的我浑身发抖,心想:怎么办呀?如果说了,他肯定会打我的。所以,我只好让他把钱包拿走了。

其实,在五百多年前就有像海娃这种爱国的人,他就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撒尿小英雄一于连。事情是这样的,比利时人因为打败了外国侵略者非常高兴,就在布鲁尔中心广场跳起舞,有一个残敌趁些机会在市政府的地下室里放下导火索一直到院子,因为地下室有许多炸药,那个残敌点火后就逃之夭夭了。恰好被一个叫于连的小孩看见,于连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灭了导火索,拯救了整个城市。他岂不是跟海娃一样为了祖国的安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海娃,你的机智,你的勇敢,你的认真仔细,你的永不畏惧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海娃你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我一定号召大家向你学习呀!

第9篇:鸡毛信读后感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坡上有一位放羊娃,他把羊鞭甩得“啪啪”直响。一群日本鬼子,拿着枪威胁着他,让他带路,不久,传来了几声枪响,紧接着,又是一阵枪声,八路军和日本鬼子的又一场激战开始了。这个放羊娃是谁呢?他便是《鸡毛信》里的主人公、年仅14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

读完这本书,海娃那机智勇敢的形象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封普通的信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可能影响到战斗的生死存亡和胜利失败,《鸡毛信》里的海娃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能够千方百计的和日本鬼子周旋,冒着生命危险把信送到了目的地,交给了孙连长。

当我读到海娃在送信时不小心把这封顶顶重要的信给弄丢了的时候,我的心十分紧张,我心里想:鸡毛信会不会被日本鬼子拿走呢?虽然海娃原路返回,在山坡下找到了鸡毛信,但是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都是在紧急的情况下粗心大意而造成的,这个情节告诉我们在紧急的情况下一定要冷静,不要慌张。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惊慌,要见机行事,不要被困难给吓倒,要学习海娃这种机智勇敢、临阵不慌的精神。

海娃的故事让我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同龄人能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更应该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第10篇:鸡毛信读后感

读了《鸡毛信》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海娃是一个勇敢的小英雄。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叫海娃的孩子年仅十四岁。有一天爸爸让海娃上山送信,一封密秘的鸡毛信。海娃赶着羊群上山了,怕被敌人发现,他把信藏在了羊尾巴下,在路上海娃遇上了敌人,敌人让他带路,后来到三王庄前海娃从敌人身边逃走。八路军歼灭了敌人,海娃把信送到了张连长的手里,海娃立了一个大功,得到了一支枪。

我从中感受到海娃虽然只比我大了三岁,送信我也送过,在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文中,送信显得很困难,可海娃面对敌人是如此沉着冷静,如此聪明伶俐,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也是我永远都比不上的。

虽然,这只是一封小小的鸡毛信,但是这必竟意味着大家的生命安危啊!战争是残酷的,鬼子们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就算是孩子,老百姓还是八路军,还把我们通通杀光,我恨他们。

这样比起来,我们现在幸福多了,但大人们对我们太过于溺爱。像以前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不用大人操一点儿心,我们应该振兴中华好好学习!

回家后我还在网上查找资料,发现还有许多像海娃一样的英雄们。如,刘胡兰,郑成功等。我敬佩他们,因为是他们创造了一切,是他们给了我们幸福,我们更应该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