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一
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让我们观看了《城南旧事》这部感人的电影。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后来被人们拍成了电影,《送别》这首歌便贯穿了整部电影。
这部电影描述了英子与惠安馆的疯子,草地里的一位小偷,和蔼的兰姨娘,相伴多年的宋妈,还有他亲爱的爸爸,所发生的故事。这些人也随着英子的童年慢慢消失,让她体会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疯子秀贞其实并不疯,她在城根底下丢了女儿,她在日思夜想她的小桂子,后来英子发现自己的伙伴妞儿身世很像秀贞描述的小桂子,又发现了妞儿脖子后的青记,便带她去见秀贞,母女相认后,变去寻找爸爸,不料途中被火车轧死。
英子搬新家后,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不久,英子在荒原地上捡到了一个小铜佛,把他交给了便衣民警,警察便把小偷带走了,英子对此很伤心。
后来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了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感情不对,便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最后他俩相爱,坐着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照顾她的宋妈家里发生了便故,她的丈夫把宋妈带回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小栓子掉河里淹死了,女儿被丈夫送走了,宋妈十分伤心便回了家。
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第一次感到了长大。随着爸爸的离去,因子变得懂事了,真正体会到了成长与责任,但是英子的童年也随之而去了。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二
小时候看过电影《城南旧事》是以一个小姑娘的心里去看的,就像小主人公英子。在英子的眼里,成人的世界充满迷惑与不解。那时看完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前天看完小说版《城南旧事》,很难得,作者写这篇小说时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是她始终怀着一颗孩子似的心,因此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耐人寻味的作品。我以一个妈妈的心态感悟到,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原因的,他们透过这些行动了解和感知世界,因此,如果有一个时期孩子突然变得喜爱什么或者厌恶什么,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我们只好好陪伴就能够,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帮忙自然会告诉我们,如果想自己挑战自己,我们也不必伸出手帮忙。此刻就一个孩子,我们表现的过于紧张了,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猜测孩子的想法,很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孩童时的心态,因而越看孩子的有时就越明白不了。这就构成了对立,或许能够说是代沟。孩子们经常会说,大人们真个性!是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变得这么神经兮兮的样貌!我只期望自己和孩子的差距能小一点,我发奋持续着那一点点童心,我期望自己能明白孩子的想法,期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三
这天,我同妈妈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城南旧事》。
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叫英子的小女孩,她天真无邪,活泼机灵,很讨人喜欢。但她的童年时代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被人们称作疯子”的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了找到她们那个生命中的男人,惨死在火车的巨轮之下;和那个蹲在草丛里的人约定一起去看海;宋妈因小栓子不幸去世,丫头子被那个黄板牙送给他人,最终回到了她的乡下;英子舍不得,她舍不得宋妈走,更舍不得爸爸,爸爸因得病死去,家中的脊梁柱垮了,家中唯一的脊梁柱啊!小小的英子,最终承认了爸爸的离去,撑起了整个家……
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英子毕业时的场面,同学们一遍遍的唱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所有的毕业生都哭了,这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也已经五年级了,还有一年时间,仅仅的一年时间,我就要和相处了六年的伙伴们说再见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的好快好快,一年,多快呀!和伙伴们离别,就是永久的离别,或许再也见不到她(他)了,各自奔向了自己所希望的道路,再见了,伙伴们,这一别,我们就成了天上的繁星,互不识己……
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悲欢离合是很常见的,记忆渐渐模糊,甚至是忘记了小学时光,交到新的知己朋友,但,请不要忘记,那段最珍贵的时光……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四
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心中有一种淡淡的伤感。那老北京城南的小街大院里发生的事情,如烟如雾如在眼前。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对母亲的痛惜、关爱之情,萦绕在字里行间,让人难以忘怀。而我对其中那位疯子的感触尤深。
在所有人的眼中,秀贞就是个疯子。她的孩子妞儿是她的心肝宝贝,可是妞儿被带走了,去遥远的地方卖艺谋生去了。秀贞难以接受这一切,从此变得疯疯癫癫。当她看到小英子时,她以为是自己的孩子,高兴地叫着妞儿,把她抱在怀里。这时,英子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把秀贞当作疯子,而是深深地感受到她心中的母爱。从此,英子和秀贞之间有了一种依恋,有了一份牵挂,也让英子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即使是疯子,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的确,母爱是伟大的。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爱迪生,老师和同学都嫌弃他学习不好、爱捣乱,可他的母亲从不嫌弃,总是坚定地认为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最终爱迪生也确实不负重望,成了伟大的发明家,还救了他母亲一命。汶川大地震中,母亲把孩子紧紧地护在怀里,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孩子的安全。前几年,一位母亲暴走一月,去除了自身脂肪肝,捐肝救子的事,再一次证明了母爱的伟大。
读《城南旧事》,看岁月静好,秀贞、英子在书中、在我的眼前晃动,晃出了深深淡淡的涟漪,让我体会着母爱的伟大。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五
在这个周末里,我读了林海音奶奶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一本最让人难忘的好书。它就像一支路标,开启了我心灵的道路。它就像太阳的光辉,让我迷茫的心找到了方向。这本书书讲了林海音童年时期在北京发生的许多丰富多彩的童年故事。里面的人物也十分丰富,有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有爸爸、妈妈、宋妈、小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姨娘……
童年,是短暂的,但是童年也是我们人生中最丰富多彩的;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童年,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小英子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她的童年故事十分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丰富多彩,但英子的童年却十分精彩、戏剧化。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读完此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每一种感觉我都不会忘记。花儿谢了会再开,一曲终了还可以再从头,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来了。是呀,童年是美好的,就像一道光,一下子就过去了。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
所以请大家好好珍惜属于我们的童年。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六
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因此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悲哀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但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但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述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生,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正因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正因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空间名字霸气。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七
《城南旧事》相比这本书,大家对它都不陌生,我们甚至还学过关于《城南旧事》的课文。但是当我们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篇课文之后,我们还知道了《城南旧事》,还拍过一部电影。
今天我就看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这部电影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最后找到了小桂子,但最终在赶火车时她们被火车撞死了。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后来他们搬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英子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我觉得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善良、聪明、大胆,5、6岁的小女孩。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满童真的眼光观察着世界,关注着她周围的各色人等。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感动,小英子在最后能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这是好事说明她真的在成长。那却没有想到英子那么好的爸爸,没想到在英子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只是太可惜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电影不烦千次看”。我喜欢这部电影。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八
电影《城南旧事》演绎了作家林海音童年时住在北京城南的旧故事。
林海音小的时候是个大胆的、爱问问题的女孩子。邻居们都喜爱她,每当我看到小英子追着爸爸问问题的样貌,我就觉得小英子太可爱了,问那么多古怪的问题惹我发笑。当我看到英子和妞儿一块儿在西厢房里玩秋千,喂小油鸡时,妞儿给英子看自己身上被父母打得伤口时,我不由得心疼,好苦的妞儿呀,她跟小英子的幸福生活没法比。妞儿家很穷,她父亲就带着她到处拉嗓子讨钱,讨不到就打,父母也不是亲的,带妞儿很不好。哼!狠心的父母,如果我能穿越时空的话,必须会帮妞儿找到她的亲父母的。
电影的后半部分我有点儿看不懂。为什么偷东西的贼对小英子那么好呢?而且还给他玩具呢?贼为什么还在离英子家不远的草地里藏脏而不怕被发现呢?秀贞和妞儿到底有没有赶上火车呢?宋妈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女儿卖了呢?英子她爸爸到底是干什么职业的呢?小英子怎样成天胡思乱想呢?
转眼,小英子要毕业了,但她的爸爸却正因得了不治之病而永远离开了人世,原本幸福的家庭发生了改变。宋妈只能跟着她的男生回乡下了,一辆三轮车不知把小英子和她妈妈还有她弟弟拉到何处去了。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九
《城南旧事》是根据作家林海英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按照老师的安排,周末,我和爸爸一同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部电影主要用小英子的角度来描写解放前的北京城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无论是疯了的秀贞,陪着英子玩耍的妞儿,被丈夫卖掉女儿的宋妈,因为家庭贫困被迫偷人的小偷,还是支持进步学生、同情劳动人民,最终死去的“爸爸”,包括小英子自己,都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最终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悲伤中。尤其是宋妈因为儿子死了、女儿也被她爱喝酒的丈夫卖掉了而在灶房里哭泣时,小英子主动抱着宋妈陪着她哭的那一段,看了最让我感动。
和那个时代的人们,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比较起来,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小孩简直太幸福了。在和平的年代,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们这一代的城市孩子很难有那样复杂的体会。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在各种新闻里看到,还有很多处于战乱中的外国小朋友也在过着小英子那个时代的生活,在死亡的阴影里生存,更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得不到照顾,在很艰苦的条件下生活。我们学校曾经带我们去白鹿原的儿童村献过爱心,我自己也曾经努力帮助过需要帮助的人。与小英子不同,在那个时代,当她面对这些悲惨的事情发生时,只能选择无奈的看着。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情时,更应该主动去帮助,而不仅仅是无奈的旁观,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孩子和小英子中间最大的区别。
《城南旧事》观后感 篇十
《城南旧事》的作者是近代女作家林海音,她于1976年编写这部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这本书以生动幽默而又让人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她的回忆。
林海音小时候小名叫“英子”,她那时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巷子里,就是那里才让她有无限地恋童年的情怀。那时的她天真无邪,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比如有一次,英子和妹妹在天桥闲逛,突然,姐夫俩看到一个大汉在卖布匹,他又是卖弄又是减价的,最终把她俩人说动心了,掏钱高高兴兴地买回家去了。
回到家把布匹给妈妈看过后,妈妈惊叫:“看你们买回来了什么东西!”英子和妹妹不解说:”一匹12尺的布啊!”妈妈哭笑不得说:“我一看就明白仅有8尺!”可是倔强的小英子仍说:“绝对是12尺!”没办法妈妈只好拿来量尺,一量,果真仅有8尺!妈妈又端详了一下布料,摇摇头:“单面的花布,十尺才卖七八毛,你们花几块钱买的?”英子一听吃了一惊,继而羞红了脸:“8块6.”妈妈笑道:“你们上当咯!”
儿时的她多么趣味,从儿时的琐事中,我看到了她的认真,看到了她的执着,“英子”的形象是所有人心中儿时的记忆。
书中的情节仍让我记忆犹新,那个捣蛋、倔强、顽皮的“英子”总在我脑海里浮现。虽然无图,但却能给人无限的遐想。
林海音编写的《城南旧事》也让我感慨万分,有些大人们儿时的文化此刻早已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我们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