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作文体裁节日作文内容页

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2025-04-07 11:39:01节日作文打开翻译

第一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经过了数十天的学习,除夕也悄然而至,“又是一年了。”我不禁感叹万分。过年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份欣喜渐渐淡了下来。

又回到了爷爷家,但小区里安静地吓人,除了来往车辆的声音,就再无他声了,一想起昔日的情景,我长叹了一口气。

记忆中的过年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每逢回家过年时,耳边无时无刻不响起爆竹的声音,一到爷爷家总会迫不及待地去放爷爷早已为我买好的一盒鞭炮,晚上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齐乐融融的在一起看春晚。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习俗。大街小巷上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而现在过的年,早已没了那份滋味。

听到晚上出去吃年夜饭的消息,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吃完晚饭后我往四周看了看,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还有等位置的。回家后,一家人则是人手一台手机,都在抢着微信红包,虽然只有几毛钱,但人人都乐意抢上一晩上。天花板上挂的灯笼也没有了。看来时代真的变化了,我心想。

爷爷看着我闷闷不乐的样子,不禁问我怎么了,我对他说了种种现象,爷爷笑而不语,带我去了里屋。

一进屋里,两张黑白的老照片映入眼帘,爷爷拿出了两个鲜红的苹果摆在照片前,接着又倒了两杯酒放在旁边,最后烧香,并严肃的向照片鞠了一躬,我也跟着效仿。做完这一切后,爷爷语重心长地说:“这每年过年都要拜一下我的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过年的味道看上去淡了,但真正的年味是在人心啊。

这时我恍然大悟,年味是在人心里呀!鞭炮的声音渐渐变少是因为会污染环境,出去吃年夜饭是因为方便,而抢红包则是时代变化的表现。所有的这一切所看到的都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放下工作的劳累聚在一起,过年不是一项仪式,也不是一个义务,而是中国人千年以来精神和信仰的。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

再一看手机,亲朋好友的祝福早已铺满了屏幕,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的响起,窗外响声一片。

表面上年味是淡了,但存在于全中国人心中的年味却是浓浓的。永不改变。

第二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这年是越过越没味了”……

我的家乡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过去过年时有着浓烈的年味,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侵袭,这种独特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并不是要到过年时才能吃到鱼肉、穿到新衣,但却总是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曾经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点,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的年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就把过年的精神给忽略了,过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年味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又可能是因为电子产品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无形的隔阂,青年人低头盯着手机,玩游戏抢红包,与同龄人交流;中年人低头盯着手机,抢红包,偶尔抬头看电视;老年人无人搭腔,沉默不语看春晚。家里没有和睦和温馨,有的只是无边的冷漠和凄凉。

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最缺少的应该是文化创新能力,如果我们能够为我们春节这样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让《两根沉木条》,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少女带一位迷路的游客下山,走到独木桥时,少女让游客负重前进,并告诉游客,只有意识到危险,才会更安全。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危险并不一定制造灾难,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灾难的深渊。

我相信,在读书时,只要用心去读,总会有收获。例如:在做数学题时,解决了一道难题,那时,你的心中会充满了成就感。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不多读点好书充实自己呢?充实的生活会令你的人生多姿多彩,你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伤心,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第三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年,消消的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对年的渴望。越近年关。压力越大。欠账的、还账的压力山大。在过年的时间里,不是吃吃喝喝就是打打麻将。听着外面响个不停的鞭炮声,竟有些许烦燥。关起门,点开连续剧看了起来。几天假期就这样消耗掉了。

想起小时候过年,特别有意思。在年近的那几天,每天都追问着母亲还有几天过年?母亲总会说快了。把卫生搞搞,把年糕做好就差不多了。

我们就数着手指头,天天乐开了花。因为到过年这段时间,家里会买许多好吃的。虽然平时生活很困难。但过年就不一样了。就算没钱也要搞得非常隆重。

妈妈没钱给我买新衣服,会想着法子,买来花布帮我裁缝出漂亮的衣服。所以在新年的那天。总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

年糕在广东这边最盛行的了。家家户户都会做,这年糕的制作说简单也不简单。用糯米,片糖搅拌均匀,在上面洒点花生油。然后用手按平,再放大锅用大火蒸熟。这个火候要十个多小时才可以。期间会揭开盖子,父亲拿着木棒搅拌,然后会搅拌点出来给我们品尝。我们拿着木棒里的年糕,吃得津津有味。

到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就开始杀鸡杀鸭了。母亲先烧开一锅水。待水烧开后就可以杀鸡了。我们就在旁边帮忙打打下手,拔鸡毛鸭毛。三十那天父亲很早就做饭了。我们最开心的是,那个时候父亲都会给我们每个人大大的鸡腿。我们并排地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的吃着鸡腿看着春花,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时的年味很浓,浓得你长大了还回味无穷。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也渐渐的淡去了。吸引大人孩子们的往往是电视和手机了。

第四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过年了,每个人会体会到不尽相同的年味——年味是挂灯笼,是燃鞭炮,是贴春联;年味是看春晚,是抢红包,是传微信;年味是故园风情,是童年记忆,是血缘相连……但年味在我们身边变得越来越淡。

在几年前,过年还是那么的热闹,家家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忙着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买年货……可到了如今,这些事却有些被人们淡漠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上的购物变得越来越普及了。这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大张旗鼓地去购买年货的环节,人们也不愿再大费周章地去亲自购买,这也减少了许多过年的氛围。

记得以前,我只要回老家,便有不断的鞭炮声入耳,大人孩子总会站在一起看着满天炸出的红屑,听着鞭炮爆炸的轰鸣声,其乐融融的笑着、跳着,一起享受着美妙的时刻。但现在天气雾霾严重,为了响应保护环境的号召,人们减少了烟花的燃放。少了这些飞舞的红屑,少了这些明亮的火光,这种美好的、快乐的春节再也无法见到。

还有过年的红包。以前过年时最期待的也是最喜欢的便是等着大人们给我们发红包了。看着大人们笑吟吟地递给我们红包,我们一句祝福的话也听不进去,只想着该如何使用这些压岁钱了。但现在,有了微信、QQ等这些手机软件用来发送电子红包,年味也就变了样,电子红包往往没有真实的红包来得亲切,寓意也更加没有真实的红包那么浓厚。红包,本是人们庆祝春节的习俗,而现在却被电子工具所取代,这样的年更加少了韵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本应是全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欢度良宵,但到了现代,却丢失了它原本的最淳朴的那种感觉。

第五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除夕、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流传了上千年,人们习惯在这天放鞭炮、吃年夜饭,小孩们还可以收到压岁钱。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去庆祝它了,这浓浓的年味也渐渐淡去了。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回家的火车票常常在一个月前就会被售完,春运也是人山人海。虽然现在也是这样,但却少了一些味道——他们总在为了今年去谁家过年而吵得不可开交。还有,现在很多人都会给小孩发压岁钱,但大人们总在计较这钱的多少,自己亏了没有,这完全失去了发压岁钱本身的意义。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除夕晚上放鞭炮了,以往守岁那晚的鞭炮声是“连绵不断”的,我总会被这声音吵得睡不着觉,但我很乐意。可是现在呢,大多数居民区都下了“严禁放鞭炮”的禁令,原本热热闹闹的夜晚变得冷冷清清了。虽然它使环境变好了,但人们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好在年夜饭菜肴的味道还没有变,只是餐桌旁的人少了不少,纵使菜肴再美味,也没有多少人会来捧场。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些节日很是反感,他们只在乎网络,对过节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们也许认为过节没有意义,很浪费时间,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也确实不少。但无论如何,春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理应好好地将它发扬光大,而不是将它随意丢弃。我觉得过年不是一种形式,也不只是一个传统节日,更不是让人们整天睡大觉的时间;它应该是人们放下一年中的事务,回家陪一下父母,好好享受一下团圆,享受一下过年的感觉。

希望再过几千年,甚至更久,中国人民还可以过春节,希望这年味没有淡去,而是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一次再一次洋溢在我们的生活里。

第六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砰!”伴着烟花在空中炸开的声音,烟花随之坠落,零星的闪烁在宣告它最后的荣耀。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越来越没有了年味。比起以往的年,今年的年味已经很淡了。有人说真正会过年的人就会发现年味渐淡,然而我并不是什么会过年的人。我只会在家人团聚吃饭的时候快速吃完然后和玩的好的表妹一起走田间的小路,就这么一直走到深林中不可以再开辟道路的地方再折返;我还会因为害怕烟花炸开而躲在墙角玩单机游戏,只在烟花升上天空的时候抬头惊叹,下坠时冷漠低头。

我能发现年味渐淡也许只是因为今年的无聊,无聊到在乡下几天天天守在电脑面前,无聊到山头一个接一个的走过。只因这次的年基本没有让我绽开笑容。犹记得以前的年,乡下的屋前总会有个沙堆,在大家放鞭炮的夜晚幼稚的玩起沙子;在离家一条街的有沙堆的地方蹲下来捡起像贝壳一样的小玩意,还会可以找个杯子或者袋子小心翼翼的装好带回家。

是劳动成果,亦是小孩子的年味。总是有趣的。

犹记得一年,玩完沙子的我和表妹们,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的突然跑向邻居家,虽然离邻居家只有几步之遥,却像是长长的跑道,眼前只有路灯发出的光,好似明月。紧张的又觉得刺激的心情充斥这我,以至于我忘记了我口袋里的手机,跑过去的时候手机摔了个粉碎。

敲开邻居家的门,邻居微笑着把我们引进家中,拿出瓜子和糖果让我们拿个尽兴。因为这个,我们连回家的的步子都是一跳一跳的。

这才是我映象中的年,年味。在放鞭炮时才会好奇的观看,一个又一个的升空,乐此不彼。

但它们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今年,只有炮仗在屋外乱吼的声音和屋内电脑键盘的叫嚣。

第七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剪窗花,贴春联,包饺子,贺新年……

“年”是一个节日,也是一次团圆,而如今却成了一种思念。随着时光荏苒,年味儿,也渐渐淡去。

今年的“年”,父母带我去了外省度过。

大年三十的早上,空气中没有烟酒腊肉的味道,而是酒店桌上清新的香薰味儿,我换上母亲为我准备的新衣,不像往日的欣喜欢乐,而变得有些沉重。这个年,好像很勉强。“辰!快点!我们要去参观新景点了。”门外母亲的呼唤,让我不再多想,戴上帽子,赶紧出了发。

孔雀放飞,原始丛林,大象表演这些多彩的景点,让人们玩得不亦乐乎,而我也乐在其中。带着满身的疲倦我们回到了酒店。房间,早已被工作人员打扫的干干净净,门口却是空空如也。哎,过年又少了大扫除,贴春联这两个环节。

晚饭是在自助餐厅中度过,人们都匆匆地走来,随后又匆匆地离去。没有酒桌上的嘘寒问暖,也没有其乐融融的包饺子。大家都埋着头,滑着手机,安静的吃着。

还好还好,除夕夜,电视上依旧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依旧在激情慷慨的演讲着,演员歌手们依旧为我们奋力表演着。电视机前的我们,也在仔细观看着。而新鲜有趣的手机红包却一下把我们吸引到了眼前,刚刚的一幕也就置之一边了。

现在的“年”好像换了一种风格,这是“年”,但“年味”却淡去了许多。上门拜年变成了手机短信中那空虚的四字;全家的团聚变成了互联网上的游戏;做年夜饭的过程变成了可以只用一个电话就搞定的满汉全席……

年难留,时易损。莫怀念,那曾经。年味不应该这样淡下去!

第八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在不经意间,年味儿真的变淡了不少。让我们看看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人情变淡了

以前每到过年,妈妈就会带着我出去拜年,这儿走走,那儿串串,几乎把整个村子给转遍了。互相说说祝福的话语,唠唠一年的收获,谈谈今后的生活,就像亲人一般。

现在呢,大家都住进了高楼,大门紧锁,即便在楼道见到也只是点头微笑而已。就算和亲戚朋友拜年,也只是发条微信或发个红包,传递祝福,少了那份亲情与温情。

激情快没了

以前,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只有过年才能吃一顿好的,只有过年才能拿到薄薄的压岁包。所以呀,一到过年就特别激动,期盼着春节的到来。

现在呢,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想穿新衣服,随处都能买到;想换换口味,随时都能尝到;想要零花钱,更是小菜一碟。天天都是吃好的,穿好的,每天都在过新年。所以,也就没有了那份期待与激情。

烟花少放了

以前,只要过年总少不了烟花爆竹。不管条件怎样,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烟味,以此营造出那股浓浓的年味。

现在呢,空气质量那是越来越差了,雾霾的滋味大家已经尝够,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正在逐步增强。所以你看呀,今年的烟花爆竹明显感觉少了许多,多了份安宁与清洁,少了些嘈杂与污染,自然也使得年味淡了许多。

年味变淡,有着许许多多的原因。但大家不必忧国忧民,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后会有更好的年俗发展起来,过年会有新的意蕴!

第九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第十篇:淡了的年味七年级作文

迄今为止,我已经度过了15个春节。随着时间更迭,那股总是令人欢喜的年味儿在逐渐转淡。

很小的时候,新年是十分有意味儿的。家家户户走街串巷,每扇大门背后都掩藏着一片欢声笑语。到晚上吃年夜饭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仿佛是故意要勾人胃口似的,那香气闻起来只觉得通体舒畅,接着就愈发饿了。然而在小孩子眼里,饭可以不吃,鞭炮绝对不能不放。草草扒拉了几口饭之后,就连拉带扯地把大人拉到外面空地上给我们放鞭炮,看着面前的火花四溅,这才尽了兴。这儿是不守岁的,但是因为有很多人在放烟花,那声音同样扰得人不能安眠。所以该打牌的打牌,该看春晚的看春晚,该收压岁钱的收压岁钱,一大堆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十分热闹。

但是到了现在,我感觉新年味道大不如从前。

饭桌上,小一辈的都是“低头族”,目光紧紧黏在那掌心大小的发光屏幕上,偶尔要敬酒给老人,这才不情愿地站起身来,手上仍握着手机。所幸,一顿年夜饭里充斥的都是老一辈人的爽朗笑声,时不时谈些陈年旧事,倒也不索然无味。

让我心寒的还在后头。长时间待在上海、过年才得以回来的表妹来我家拜年,我正为自己找到一个玩伴而欢喜,不料她见面第一个动作就是掏出手机,第一句话是问我:“你家的WIFI密码是多少?”没有恶意的一句话,却足以给我当头一棒。

晚上放鞭炮了,也许是觉得自己童心不再,五光十色的火花在夜空中虽十分引人注目,心里却一片木然。最后反而被它散发出的浓烟狠狠呛了一大口。

过年,过年,越过越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