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重阳节的作文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传统的重阳节,老人节,也是登高节。妈妈单位里就组织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登小斗山、大斗山活动,参加人数有700多人。我和妈妈作为登山老队员,担当了开路先锋,带着几位叔叔率先攀登。
伴着泉水叮叮咚咚的歌声,我们上山了。沿着宽阔的水泥路笔直向前走,就能看到一个岔路口,一条是狭窄的山路,一条依旧是宽阔的水泥路。小路通向小斗山,大路通向大斗山。虽然名字这么叫,但小斗山比大斗山更陡。
趁着大人们贴指示牌的时间,我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简直是绿的海洋:竹子是绿的,野草是绿的,石头上的青苔也是绿的……这些美丽的绿色,映得我脚印也泛着绿色的光芒,轻松极了。
牌子上写着,接下来的路有些挑战,我心想:对我这个爬山健将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嘛。
山路弯曲陡峭,并且因为前几天菲特的影响,有很多碎石块被冲到路面上,几个叔叔正在修路。我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我们轻装上阵都有些气喘,他们更加累了,我们走在石头路上,也是走在他们的汗水之上啊。
正想着,我也累得出汗了。回头看看,已经登得很高,但抬着向上看,哇,还有这么多台阶啊,一眼都望不到头,真像是通到天上一样。确实好累啊,但我不能停下来,我要保证第一个到达峰顶。“前面这点走完,就会到了。”我给自己鼓鼓劲。
妈妈安排一位叔叔站在路边,专门为大部队人马鼓劲,还让他告诉所有的人,不能坐下来休息,因为心脏会受不了。这时,我看妈妈自己也很累了。她埋着头,不再跟我聊天。我知道她又在用“三步胜利法”了。就是低着只看自己眼前的三个台阶,鼓励自己不断地征服这三个台阶,不知不觉就能到达山顶。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了小斗山顶,完成了1/3的路程,再往大斗山去的路就平坦多了,我们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比起之前的持续登高,算是轻松多啦,我一鼓作气,到达了鉴远亭,之后就全部都是下山路啦。
爬山可以登高望远,欣赏美景,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呼吸新鲜的空气。我喜欢登山!
第2篇:重阳节的作文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第3篇:重阳节的作文
“中秋过后又重阳”,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说重阳节的来历,那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缺少了我最赞赏的地方,恒景拜师学艺,杀死瘟魔才让九月九登高的风俗传下来。
第4篇:重阳节的作文
重阳是与亲人登高的节日,也是尊老敬老的节日,所以印象中重阳节都是赶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吃吃晚饭聊聊天。今年的重阳节刚好是周末,所以我们一家一早就出发往老家赶,爸爸说早点去好给爷爷奶奶多干点活。
到了奶奶家已是近中午了,妈妈放下大包小包,把给爷爷奶奶买的饼干水果交给奶奶,又从一个包里拿出给奶奶买的新衣服让奶奶试穿,“妈!快试试,不合身再拿去换。”奶奶心疼地说:“怎么又买新衣服,不是有的穿的吗!”“那都是什么样的啦,穿出去邻居会看不起我们这些小辈的,还以为我们不懂事呢!”妈妈嘟囔道。“哦!行行行,我穿我穿。”奶奶高兴的合不拢嘴。看着这温馨的一幕,我和爸爸对视一眼会心的笑了。
等奶奶试好衣服进了房间,妈妈便走进厨房给大家准备午饭去了。而爸爸呢就跟爷爷聊起了天,一会问奶奶最近身体怎么样,晚上睡觉如何,一会问今年蕃薯长得好不好,现在该种什么了。我呢听得云里雾里,便一个劲地缠着爷爷带我去挖蕃薯,“好好好!下午去。”爷爷被我缠得没办法,只好答应了。爸爸偷偷地向我竖了竖大拇指,这可是我和爸爸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爷爷总不让爸爸帮干活,总认为爸爸不经常干活吃不消。)
开饭了,我们都吃得很快,而爸爸呢却边吃饭边不停地给奶奶夹菜,嘴里不住念叨:“阿妈,这菜好吃,多吃点。”“妈,这菜有营养。”奶奶不住推辞:“够了,够了。给可可和乐乐吃。”我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给妈妈夹菜,可看到妈妈对着我朝爷爷嘟嘴,便又夹了满满一筷子的青椒肉片往爷爷碗里送。看着我们父女俩一致的动作,妈妈乐了。
下午,爷爷带着爸爸和我去蕃薯地里挖蕃薯,后来妈妈也赶来了,爸爸和爷爷两人挖,我和妈妈在后面捡,不一会儿就挖了两箩筐还有两畚箕。
爸爸看了看战利品对爷爷说:“爸,你把畚箕挑回去吧就不用来了,剩下的我来吧。怪累的!”
“你一个人挖,行?”爷爷不大放心。
“又不是第一次,往年我不是都干过吗!”
“那好,我把这一担畚箕挑回去。你们过会也早点回家,不用都挖光,剩下的我明天再来。”
等爷爷走了,我们又挖了个把小时,终于把两分多田的蕃薯挖完了。天色也渐渐地暗下来,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
忙碌的一天结束了,可我并不觉得累,因为我知道了什么是“孝”。我期待明年的重阳节!
第5篇:重阳节的作文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佳节——重阳节。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这个特殊的日子也代表着尊老、敬老、爱老。
放学一到家,我正遇外公出门散步回来。这时,一个念头在我的心头闪过:今天,我要为外公做件事,以聊表我对他老人家的一份孝心。
忽然,外公脚上的那双鞋映入我的眼帘。只见上面布满了一层密密的尘埃,像一堆成群结队的小脏虫肆无忌惮地驻扎在外公的皮鞋上,正贪婪地啃嗜着它原有的光洁。见此,我灵机一动,现在我要做一回小小擦鞋匠,帮外公擦鞋!主意一定,我赶紧扶着外公在椅子上落座,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外公,您坐好,我要给您的鞋子干洗一下!”外公笑盈盈地看着我,乐呵呵地说:“我外孙勤快咧!”我笑而不答,立马干起活来,接着,我便“请”来了擦鞋“大将军”——抹布和“小部将”——刷子和鞋油,准备向那群来势汹汹的“小脏虫”发起挑战,志在把它们一举歼灭,还皮鞋锃亮的容颜!
我先蹲下来,派出“大将军”抹布势如破竹般全方位“斩杀”着鞋面上的灰尘,只见抹布在鞋面上风驰电掣般飞速奔跑着,一眨眼的功夫,那些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小喽啰”全部被斩尽杀绝,消失殆尽。接下来轮到“小部将”刷子和鞋油联手登场了,我把牙膏似的黑鞋油小心翼翼挤了一小摊在刷子上,拿起刷子从鞋后跟一直擦到鞋尖,从头至尾360度全面仔细地擦着,一点细节也不放过。我越擦越起劲,只见手中的刷子一会儿以飘逸的舞姿跳着伦巴,一会儿又以矫健的身姿玩着轮滑,不知不觉,鞋面已变得油光瓦亮。
最后,我又使出“大将军”抹布再次大显神威,来了个锦上添花之笔,拿着它沿着鞋面彻底巡逻扫荡了一番,从头至尾又来回擦了一遍,这时,鞋面上的的鞋油分布更均匀,外公脚上的鞋子被我擦得是那叫一个光亮如新!见此,我不禁开心地唱起来:“我是一个擦鞋匠,擦鞋本领强,擦的这双大鞋子,真的很漂亮……”
再抬头看外公,他的脸上早已乐开了花:“我外孙越来越懂事了,还会帮我擦鞋呢!”虽然此时我腰酸手麻,但见外公高兴得笑逐颜开,我着实感到了累并快乐着!
今年的重阳节让我过得很充实,很完美!我决定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做一个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好少年,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
第6篇:重阳节的作文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重阳节。望着远方那一轮残月,又开始思念起您。您那充满美好与希望的笑容,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我遥望灰色的天空,渐渐的,天空中,映出了您的面容……
想当初,父母远在他乡打工,把我托付给您照看。那时,一心想着与父母团聚。如今,来了深圳,却又不时回想起与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
您是那么的好心肠,记得那一年,村子里一家农户田里减产,您自告奋勇把咱家的谷子分了一半给人家。您回来后,我骂您傻,您却笑呵呵的,说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告诉我许多做人的大道理。我听得烦,对您大喊大叫。您却依旧乐此不彼,滔滔不绝的说着,没完没了。
您是那么的勤奋,干农活仿佛已成为了您生命中的全部。您总是无时无刻的在田里干活,从清晨鸡第一声鸣叫开始到傍晚太阳落山的最后一刻。您的勤奋使人觉得蚂蚁都已成为懒惰的象征。然而,正是您的勤奋,总是打断我的美梦。记得那天,您如往常一样,再次打扰了我的清梦。正当我抱怨时,您却抬头挺胸,十分自豪的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奈,斗不过您,我只好嘟着嘴,独自一人在那里生闷气。
您是那么的“倔强”。每次吃饭,您总是不停强调着吃干净。然而,为了执行这条规定,您不知打了多少口水仗。记得那一次,我吃完了饭,碗中留着几粒饭粒。您一反以往的好脾气,把我叫住,非要我把饭粒吃干净。我也是个牛脾气,自然不愿意。就这样,一场战争开始了……
然而,最终我还是略败一筹,只好乖乖的把饭粒吃完,而您却依旧不依不饶,不停的跟我说着要如何节约粮食。听着您那永无止境的教导,我不禁在心里嘟囔道:“您可真是个倔强鬼!”
您是那么的啰嗦,您总有着数不尽的担忧,以至于您总是无时无刻的提醒着我,安排着我的生活,记得那一个月,为了“治”好您的啰嗦,我总是乖乖的听着话,处处都小心翼翼。然而,尽管如此,您还是有许多大道理来教导我。当然,我知道,这一句句话语后,都藏着无限的关心与爱护。
谢谢您教会了我那么多——爷爷!
爷爷,您是否知道,您的孙女正在远方深深的思念着您!
第7篇:重阳节的作文
重阳节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XX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第8篇:重阳节的作文
重九逢佳节,银芝耀眼明。
白菊生桐溪,风姿更超逸。——————————题记
家乡的重阳节,充斥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登高赏景。眺望远方,顿时感到胸怀若谷。
遍插茱萸。心情略有些沉重地插上茱萸,寄托心中对亲人的思恋,对故土炽热的爱。也祈愿着一家平安。
吃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是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多么朴素却又令人潸然泪下的爱!
饮菊花酒。屈原的《离骚》中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来饮菊花酒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于是,饮菊花酒的习俗就一代一代源远流长。
不过,众多习俗中,我还是最爱饮菊花茶。在温暖的阳光下,呷一口纯正的杭白菊花茶,顿感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我的家乡嘉兴,盛产杭白菊,亦称甘菊。以杭白菊加工精制的产品用以泡沏饮茶,其色、香、味、形堪称“四绝”,有清心解渴、消暑除烦,润喉生津之功效,能与西湖“龙井”媲美,素有桐乡一朵花之称,已有三百多年栽种历史。杭白菊中的极品——胎菊,是杭白菊的精华,在一棵菊苗主干上采摘下来的花蕾,它吸收了整棵菊苗的精华,最先含苞待放就被采摘下来。这时采摘下来的胎菊花粉最多,冲泡出来的花茶黄中带绿、清香诱人,细细品尝,令人心旷神怡!
杭白菊不仅仅是茶中珍品,更是极好的药用材料。它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神农本审经》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俗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劳延年";《本草纲目拾遗》说:"……白菊花,千叶者佳,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本草从新》记载:“甘菊花…家园杭产者良,有黄、白两种,单瓣味甘者入药、点茶、酿酒、作枕俱佳。”据医学分析,杭白菊性微寒,味甘苦,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作用,能治高血压、偏头痛、急性结膜炎等症。
杭白菊果真是珍品啊!
重阳节,饮菊花茶可真是的享受啊!
而桐乡也因杭白菊种植面积广,占全国90%以上,而被誉为“百花地面”!
杭白菊,愿她永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朴实的“百花地面”散发她特有的古朴、醉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