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800字

2024-01-27 23:37:37读后感打开翻译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篇1

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可以找到一家书店,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书店独特的记忆。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生动而充满温情的书:《世界在书店中》。这本书是由十三位作家对书店的特别的私人回忆组成的。从乌克兰的小二手书店到波哥大亲切的莱内尔书店,每个书店都有自己和读者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斯特凡诺·本尼的《绿棕榈书店》。绿棕榈书店的店主罗韦尔西说过:“书是挑顾客的。”他只把书卖给他喜欢的顾客。一天,一位衣着考究的绅士在书店里不情愿地随手翻阅,找了本很贵的艺术书要送人。罗韦尔西讽刺地以被人买走不卖给他,又以卖给别人的理由多次拒绝了,那个顾客怒气冲冲地空手而归。罗韦尔西之所以不卖给他就是因为他对文学并没有热爱。罗韦尔西还说过几句话“书是有生命的,不喜欢被粗暴对待”“老鼠是不会无缘无故吃书的”以及“书中充满思想,所以有些书都已经会思考了。”罗韦尔西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书店店主,而是一个要确保将书本送入真心爱它们的读书人的人。罗韦尔西和绿棕榈书店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些关于书店的回忆一直在作者心中。

另一篇是《两家书店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家书店——莱内尔书店和中央书店。来内尔书店让作者感觉好像是在谁家的客厅,而读者坐着,就感觉像是在一个好客的人家里参加大派对。然而现在的许多书店里读者好像被视为入侵者,进来浪费时间,可能什么都不买,店员对浏览书籍这种神圣的习惯不以为然。作者认为这种对浏览书籍这种神圣的习惯不以为然的书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店,只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而“两家书店”中的另一家书店是位于安静街区的中央书店。中央书店的店主在作家年少时对他格外温情,那段情谊印在了作家的记忆深处。中央书店在作者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那些书店已经成为作者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我家附近有一家新华书店,我每次到书店都能静下心来看书。从很早我就去那里看书,这家书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次读了这本书,我对书店有了更多的理解。书店不仅仅是一个读书、买书的地方,更是一个人精神的故乡。然而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书店面临危机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书店让实体书店的生存遭受威胁。很多读者都被其他娱乐方式吸引,我依旧保持着对在书店里看书的热爱,我希望人们能更热爱读书,人和书店之间的情感更深。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篇2

书店无处不有,我们和书店拥有的记忆太多太多,《世界在书店中》讲述了十三位作家对书店的温暖记忆。

挚爱读书的人,总喜欢在闲来无事时,心情不好时,去逛一逛书店。看一本本排列整齐的书,手摩挲看书脊,闻着满溢墨香的书页,会忘记一切的不愉快,不由自主地沉沦在这亲切的氛围中。

在这本书中,我看见了他们眼中各色的书店。这儿寂静,没有太多生活的喧嚣;这儿安全,没有太多生活的恩怨。这儿是一个真正特殊的空间。书店是一种治疗孤独的药,是疲惫旅人的中转站。是一座立在悬崖边的灯塔,指引着无数过往船只;是一座秘密花园,隐藏着无数人的心事。

我看见他们在书店中渐渐成长,书店参与了他们生命的全程,带领他们浏览了藏在里面的宝物。阿莉·史密斯在书中探寻他人的生活;胡安·加尔列夫·巴斯克斯在莱内尔书店的皮制扶手椅上算钱挑书;安德烈·克考夫在各个书店中努力寻找《库库提斯之歌》;伊恩·桑瑟姆在福伊尔书店工作并与朋友探讨书;伊冯娜·阿迪亚博·奥沃尔在儿时与家人去韦斯特兰杂货店精挑细选买一本书;伊恩·辛克莱在穷尽一切可能,孤注一掷的买书;斯特凡诺·本尼在绿棕榈书店中享受自我。

最初被书店吸引,是从玻璃窗外望见那一列列棕色的高大书架,闻见了风带来的新书店的木香。这儿屏蔽了世俗的喧嚣,谎言,虚伪。如五彩繁花中独树一帜的一抹白。让人不由自主的放下了戒备。在这个安静的小世界里,脚步声很浅,大多数时候只听见翻书的哗哗声。一本本或厚或薄的书,整齐的罗列在书架上,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期待着自己被从万本书中选出带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展,书店在消失,各种书都可以在网上轻易寻到。但我总觉得,网上的书店比实体书店差了点什么,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人们被更加轻松的娱乐方式所吸引,书店——这个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被渐渐遗忘。这本书是十三位作家对书店的欣赏,认可,赞美和尊重,也是他们呼吁人们保卫书店的真心。无论走到哪里,书店永远是我们精神上的故乡,它承载了我们美好的回忆。我们在世界中,世界在书店中。

正如这本书上说的,这家书店和他令人熟悉的影响始终在那里:他是哨兵,是守卫,是导向杆。而在身后,生活的喧嚣,嘶鸣,琐碎和其他的杂音仍在继续……

如果哪一天这个世界上连书店都消失不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弥补这个缺角,去爱着什么。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篇3

翻开《世界在书店中》,我走进了一个慢节奏的时代,步入13个作家与书店的故事,邂逅,埋下一颗颗与文字结缘的初心。

我伴着巴斯克斯走进书店,看他畅想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与著名作家并肩,看他与心目中的大师的交谈,看他在书店地下室与文学促膝长谈。多年后,他成为小说家,欣然回望往事,记忆中的“莱内尔”书店不曾从心中离去。书店帮助他在文学之路上启程。

无独有偶,桑瑟姆在他的漫漫求职路中偶然遇到福伊尔书店,他就此结识了同事亨利———一位近乎精神导师的知音。他热爱这份书店的工作,不仅因为亨利,更因为自己能有机会读很多书。若干年后,桑瑟姆再次回到那个充满温馨回忆的地方,却再也没有见到亨利。他说,书店是起点,却又是终点,考上大学有了幸福家庭之前,他的所有快乐是书店带来的,福伊尔书店成了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驿站。

我也常常迷失在一家家书店中。几年前,当我还在读小学时,常去各种书店读书。他们大多有着明亮的灯光,艳丽的海报,写着开学季文具促销一类的话。我想找个角落看书,但每个能坐下的地方都挤满了人。我在迷宫似的书架间茫然地扫视,有我两倍高的书架令我更加眩晕。但我却特别喜欢这种眩晕的感觉。

忽然,我的记忆中也浮现出一家意义非凡的书店。那是一个假期,全家去乡下看望外婆,在县城里沿街走着,偶尔路过一家小超市和旅馆。我确乎是记不清了,后来我是在何时看见那家书店,只记得我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想找两本书打发一个下午。

坐在角落,四周空荡而又宁静,几乎没有几个客人,但这也正是我所庆幸的。我拿起一本书,是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在此之前,我所读过的全部推理小说只有杂志上的几篇短篇故事。推理世界与我的世界的交融,是在那个简朴的乡下小书店里,就好像早已被精心设计好似的。冥冥之中,我感受到了它的召唤。

时光流逝,我去书店的次数越来越少。原本享受的读书乐事,被加上了种种条条框框:只能读必读书,只能看名著,只能在零碎的时间里看书;作业写完了吗?单词背了吗?错题复习了吗?兴致在限制中变得麻木,名著一本本地填满书柜,我决定将很久不读的书搬走。偶然间,在一个角落的架子上,我发现了那本《世界在书店中》,在原地坐下来,重新翻过一页,又一页……

我也曾在书店中找到过自己,那个世界里的自己正翘首等待着我回去。于是,那个周末,我又回到了常去的书店。

我还是喜欢读一些闲书,就像我在那爿乡下小书店里不假思索地翻开我的第一本推理小说。书店的世界里没有约束,能随心所欲地读任何书,可以让我暂时逃离那些规则。每次走进书店,就像与一位老友再续前缘。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篇4

一开始,是被这本书名吸引的!

我喜欢书店,因为从小到现在,只要一有空,一定会去逛书店。每次进入书店,就会闻到浓浓的油墨味,这种味道让人着迷。内心就会有一种愉悦感,仿佛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书店里的环境不同于其他公共场合,这里是安静的,有着求知的欲望。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买回去慢慢读……

这本《世界在书店中》是十三位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书店对这十三位作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像是作者所诉说的:“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它是一本散文集,是作家们对书这种过去一千年最具共鸣的物件,以及对读者获取书的特殊空间的私人体验——对他们而言,那里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奇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炸药桶,是抗议反对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唯一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有的作家分享了在书店的见闻,有的作家因为一间书店知道了一本书,又或是去书店工作后,和书在朝夕相处下,处出了感情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很感人肺腑。

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多尔特。诺尔斯的《亲密》。多尔特。诺尔斯继承了奶奶的书,也继承了书店主人埃里克森向整日在农田劳作的她推荐这些关于女性力量的书籍时给她的启示:我们成了别人想象中的那个人。现在,这些书是我的了;或者,我们被自己阅读的书所改变。埃里克森书店从一开始就坚信,我们可以远离那个我们一直被迫待着的地方。我们也有潜力比别人期望的更出色。

对我而言书店更像是我日常的一个陪伴。在这里可以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书,有趣的书,不可思议的书,悲伤的书,快乐的书,这些书渐渐搭建起了一个独立思想的我。

尽管近几年,书店已经日渐式微,许多独立书店也接连关店,被更便捷的网络书店取代。网红书店成为打卡地,似乎失去了书店应有的灵魂。但书店与我仍然是最喜爱的。

正如书中作者所说:在这个多变的城市里,我能找回这样一个空间,让我感觉它是不变的“家”。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篇5

穿过大街小巷,街上人来人往。不论是杂货铺,早餐店还是路边的小摊位都挤满了人,视线一转,从前热闹非凡的书店,现在却挤在角落瑟瑟发抖。

墨客特有的气息消失不见,换来的是一片压抑,一片沉闷。

时代变换不停,人们总在加快脚步,从一步一个脚印到跑起来,可又有没有人会转换节奏,慢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这个世界连书店都消失了,那我们该怎么弥补,或者重新追求什么呢?热爱读书的人,总爱逛逛书店,在午后的阳光下听听翻阅书本时摩擦出的轻响。他们的这份爱恋足以让书店留下,而在接下来的这个本书中,便有13位老人用着自己对书本的热爱与追求带着我们遨游书店世界

《世界在书店中》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历史评论家、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他生于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2005年,亨利·希金斯写下《约翰逊博士的词典》,获得英国现代语言学会的独立学者最佳作品奖。2008年,又以《英语的秘密家谱》一书获得约翰·卢埃林·里斯奖和萨默塞特·毛姆奖。除此之外,还有《如何读懂经典》、《谁害怕简·奥斯汀》、《语言战争》等著作。

这本书中有许多让人产生共鸣的佳句,它并不是顾名思义的讲述世界书店指南,而是讲述了十三位痴迷书本的老人对书店这一特殊空间的特殊回忆:有爱好创作小说的胡安,喜欢在书店工作的伊恩,为了一本书连续等好几个星期也不厌烦的米什拉……对他们来说,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获取知识让人心静,保持清醒的一处地点,而是一座秘密花园,一种药剂或一帖处方,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指引着方向又能避风的港湾。

在我们自己的身边,我们是否有留意到书店似乎被世界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网络阅读或是网红“打卡地”?往日的知识海洋仿佛也只是变成了一种形式,人们去往书店的目的仿佛也不再是追求知识。看到这里,请也从这里开始,保持清醒的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爱书人,在书店世界中央呼喊爱!

世界在书店之中,书店也无处不在,不妨慢下来,认真的走进书店世界,像那十三位爱书老人一样,把读书化作热爱,向书店寄出“温暖情书”。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篇6

一位叫亨利·希金斯的作家,也许不是那么耳熟能详,他只不过写了一本书,现在这本书可能在某一家书店里静静的躺着,也有可能正翻开在我面前,随着一双惊愕的眼神和一只颤抖的手,合上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世界就在书店中。

这个世界上有十三位幸运作家的名字被刻在了这本书内,同样有十三种不同的书店。多尔特·诺尔斯也许是一个易怒的人,但是他滴在那封给女店员的长信上的眼泪闪烁着哲学的光辉。“管理书店的人知道,他也应该尽量在顾客身上看到某些他们不见得自知的更重要的品质。他也明白,他就像是文学延伸的手臂……”这篇《亲密》为何值得在这里出现?因为它精准地刺到了痛点,是在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痛,也是这个世界缺少的那一点,店员如果不再只是一名卖书者,不是一名商人,而是每一位涉足书海的水手的向导——便是知己,读透读者内心的想法,寻找与读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这个世界就真的在书店中。

“莱内尔书店里一直都放着好几把皮质扶手椅,让人感觉好像是在谁家的客厅,而我们读者坐着,就感觉像是在一个好客的人家里参加大派对。这种感觉在今天许多书店里是找不到的,在这些书店里,读者好像被视为入侵者,进来浪费时间,可能什么都不买,而店员对浏览书籍这种神圣的习惯不以为然,也许因为他们从没这么做过。而坐在那些扶手椅中,我会计算自己作为学生的零花钱,在钱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对自己想要的书,完成几个小时的神游。”,选自哥伦比亚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一篇题为《两家书店的故事》的这段描述,显而易见是在比较两家书店给予他的大相径庭的感受。

而意大利作家斯特凡诺·本尼留在那篇《绿棕榈书店》中依依不舍的深情,特别令人怦然心动。记得当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每张书页都有一股绿棕榈的清香,坐在书店里,缓缓地吐出一口气,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满足自己眼睛的好奇心,也许这书页没有电子屏幕亮,文字没有电子书清晰,注释没有电子书全面,总是让人匪夷所思……

可是这些纸只有一点好处——它让我思考,它让我猜测,它让我身临其境,它让我恍然,它让我——对,只有一点好处——他让我愤怒。

为什么这个世界还不回到书店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