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十日谈》读书笔记
现在在看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吸引我去看,一是因为里面都是小故事性质的,每个故事篇幅不长,带在身边看起来比较方便,另外,更主要就是想看看为何这本名著会在15世纪被视为是不可看的书,正如当初看洛丽塔时带有的情绪一样。
其实这本书买了很久了,不是不想看,而是以为看不下去,就像作者所说:“温雅的女士们,我深知你们天生都是富于同情心的,读着这本书,免不了要认为故事的开端是太悲惨愁苦了,叫人们不禁惨然想起不久前发生的那一场可怕的瘟疫,这对于身历其境、或是耳闻其事的人,都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不过请别以为读着这本书,又要害你们叹息、掉泪,就此吓得不敢再往下读了。
这本书的开端虽然凄凉,却好比一座险峻的高山,挡着一片美丽的平原,翻过前面的高山,就来到那赏心悦目的境界;攀援的艰苦将换来了加倍的欢乐。乐极固然生悲,悲苦到了尽头,也会涌起了意想不到的快乐。
所以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凄凉——我说是暂时的,因为也不过占了寥寥几页篇幅罢了;接着而来的就是一片欢乐,象方才预告的那样——要不是这么声明在先,只怕你们猜想不到苦尽还有甘来呢。说真话,我真不愿意累你们走这条崎岖小道,可是此外又没有旁的路可通,因为不回顾一下悲惨的过去,我没法交代清楚你们将要读到的那许多故事,是在怎样的一种情景下产生的;所以只好在书里写下这样一个开头。”
以前每次打开这本书,看到开头写的这场瘟疫(应该是1348年翡冷翠的.那场……)就还满不爽的,觉得后面内容铁定无趣
这次硬着头皮念下去...发现这部“人曲”还是满有意思,感觉有点像之前看《聊斋》的感觉,反封建,反黑暗,批判教会,崇尚自由,赞扬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汗
这么个思想,这么个年代,不禁它禁谁啊?!
10天,100个故事,那我就跟着这个节奏走吧,今天,是第三天!
第2篇:《十日谈》读书笔记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作家升尼。卜伽丘(1313——1375)的一部名著,它在结构上采取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以10个青年男女在10天内每人每日讲一个故事的框形结构方式,把100个故事浑然串成一体,整本书散发着意大利现实生活气息。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城内有10个青年男女(三男七女)到郊外风景优美的别墅里去躲灾避难,他们为了消愁解闷约好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十日谈第一天故事中的第二个,讲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故事,大概意思如下:巴黎有两个很要好的大商人,一个名叫杨诺,信奉天主教,另一个名叫亚伯拉罕,信奉犹太教,杨诺多次热诚地规劝亚伯拉罕放弃原来的信仰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亚伯拉罕起初一口回绝,后来经不住好友的再三游说,才答应到罗马去一趟,先亲眼看一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表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再决定取舍。亚伯拉罕到了罗马之后,便暗暗查访教皇、红衣主教、主教以及教廷里其他教士的生活作风,发现他们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的,没有一点点顾及和羞耻之心;人人爱钱如命贪得无厌,非但把人口可以当牲口买卖,甚至连天主教徒的血肉,各种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的职位、祭坛上的神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至于教士,则只知道奸淫、贪欲、吃喝,可以说是无恶不做,坏到不能在坏的地步。教皇的住地——神圣的京城,原来是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
亚伯拉罕从罗马归来,暗自思量,教会虽然一片黑暗,罪恶累累,但不仅没有垮台,反倒屹然不动,日益光大,显然是得到了上帝的支持,于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十日谈》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现实主义巨著,又是全欧使用框形结构的小说集的首创作品,在囊括生活的广度一深度,刻画了人物心力的细腻、描写细节的真实、编排情节的富于技巧以及语言的精练、生活、幽默等方面,十日谈都为后世文学树立了榜样。
第3篇:《十日谈》读书笔记
本书中的总体脉络应该就是独立思考,总结下独立思考成就人生的三部曲就是:走出误区->独立思考->超越自己,是一个优秀的留学申请者必经之路,当然这对于找工作等关于竞争的场景同样适用。但或许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HOW?换句话说,道理我都明白,但是如何走出误区,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超越自己?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认知留学申请的本质——营销,来讲述这些方法论。
1、“每一种事业,都可以视为一 个知识体系。比如你学的金融专业,需要先学各种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概念,然后构架知 识的基础结构,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添加内容,最后经过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既然留学申 请也是一项需要花较长时间完成的事情,那么它也会有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如果不系统地 了解这些知识体系,你又如何能断定你对留学知识的了解是正确的呢?如果你所有关于留学 知识的信息来源都是混杂的,不真实的,或者非系统化的,你如何能保证,你基于这些知识 系统的工作都是正确的呢?你如果连基础知识体系都不能保障,你如何保障你留学申请是万 无一失的呢?”
JIM注:(1)强调系统化学习,“掌握概念--构建知识基础框架--充实内容--实践--形成体系”的学习思路是需要不断去强调和执行的过程。
(2)模型思维中“多元化思维”:就如何判断自己所了解的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是正确,这就是触类旁通的多元思维。
2、当一个人学会独立 思考和反思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会有机会跨出留学最大的误区——模仿。 留学申请,看起来每个人都在自己做自己的,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免不了模仿和跟风。这也是留学申请最大的误区——每个人都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做自以为正确的事情。
JIM注:模型思维“第一性原理”,独立思考,不要偷懒运用了归纳思维去看多数人做的事情,而应用演绎思维去探求事物本质上的需求点,原理大多数人循环“了解”--“模仿”的过程。
3. 在现在流传的申请经验中,背景强而申请成功的经验,远多于背景一般的申请者的 经验,申请失败的教训更是少之又少,但也正是后两者的经验才更有阅读价值。— —当你阅读每一篇成功的申请经验时,首先是去质疑它,然后才是去分析它。要多 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会成功或者失败,可以排除哪些因素的干扰,又有哪些经验值 得我们学习。
JIM注:模型思维中“批判性思维”:理解想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判断信息源,并对大家分享的经验,要质疑和分析,排除干扰因素,找到有价值点。避免简单的模仿。
4、从主动和被动的层次上可以这样看,如果一个人在产品定型以后才去被动地营销,不管他怎么做,他都逃不脱既有的局限,都不可能超越产品本身的定性。认识自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营销的思路去分析自己的竞争策略并且给自己合适的定位,同时设计出可执行的战略规划。不是申请什么学校,也不是去急着确定学校要什么样的人,而是就我作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到底采用什么策略才能获胜。
JIM注:模型思维中“定位理论”:认识自己很重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法则,制定属于自己的营销策略。之后努力突破自己,获得更高层次的竞争机会。
5、不论是采用怎么样的销售手段,也不能达到真正的申请成功,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去直面残酷市场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超越自我”,理解了这些,才会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放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即使你的专业水平只是一点点的提高,也比你就哪一个所谓的‘优秀的自己’展示给教授要有价值的多——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教授眼中的肉丝’——要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有多少肉丝
JIM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里面第一条就是“以终为始”,说的就是目标管理:如果你知道企业的招聘要求,提高自己的方式就是去补足短板,成为他需要的人才。以达到目标的心态去开始,以HR挑人的眼光去有计划的补充知识,以管理者的眼光去做普通员工的事情,以监管者的思路去看自己企业的风险,这都是王道。
6、一个教授在面试之前说,不要和我说你有什么诸如勤奋的优点,会有人说自己不勤奋吗?也别和我说什么个人理想未来计划,我觉得你合适,我会告诉你你需要做什么。你只需要告诉我三点:一是你以前做过什么,二是你现在会做什么,最擅长什么,三是比较其他人而言,我为什么一定要录取你?
我可以反过来这三点回答,这也似乎更符合我们金字塔法则的陈述的要素。第一是结论,录取我的三个论点,然后就这三个论点分别罗列论据,也就是第一个问题的我做过的事情,第二个问题的我擅长的部分及我是如何把这些部分做好的,这样来看是不是很清晰?
最后的最后,太傻给了三个建议送给所有人,一是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仅关注答案;二是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模范;三是分享你的经验而不是封闭自己。送给所有人,共勉。
第4篇:《十日谈》读书笔记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刻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兽的本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残暴的人的批判,对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述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齐,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在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切伯雷诺达普拉托的人,他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一生做尽了坏事,他在为穆夏托做事时来到了佛罗伦萨但却病倒了,但他得了不治之症,已病入膏肓。他请来了一为纯洁得修士,他害怕自己的罪行得不到赦免,因此用一大串谎言蒙骗了他,最后,他在临死前受了圣礼和涂油礼,那位纯洁的修士八他所忏悔的谎言信以为真,将他的圣行告诉了人们,他的圣洁也越穿越远。切伯雷诺达普拉托就是这样活着,这样死去,这样成了圣徒。他虽然一生作恶多端,但在临死的一刻良心发现,真心悔罪,获得天主得宽恕,把他收进了天国。从这个故事可见作者薄伽丘对弃恶向善的人也怀有崇尚之心。
但书中不免也体现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一样,但是有相近的人性。正因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一样才有好坏人的区别。
第5篇:《十日谈》读书笔记
《十日谈》整个书十部分,我几乎是每天一部分,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宾馆里读的。有早上、有中午、有晚上,甚至是凌晨。不得不说的一句是,远远没有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所以有凌晨是因为我这段时间生活不规律,有时候半夜才睡,中午才起。我还是一样的正常生活,吃饭、出去逛街、转商场、在外滩呆到半夜等倒计时……我觉得自己真的还很年轻,我在我生活的圈子里,不管是以前的学校,还是现在的单位。跟同学、同事相比较,我是年龄比较小的。可能是从小就跟比自己年龄大一点的伙伴们一起读书,一起玩的原因。尽管他们比我大个那么三两岁,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觉得我的心态非常的成熟。当然,这是对于外界事物在我心中很难激起波澜而已,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我还是像个孩子。毕竟,二十出头的年龄,算个半大孩子吧。说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书是很不错,但我还是按部就班的读的吧!
毕竟,我不能靠他过日子,我依然得按时上班,正常生活。当然我上班是上十二个小时白班,第二天休息。并且恰逢元旦,三天的假期,算是比较轻松吧。大部分时间是一口气读完一章,有时候也是分两三次读完吧。最后一天也就是今天,在同济大学读完了最后的三章。
正如大部分网友的评论一样,这是一本关于**的书,但同时又是一本励志的书。我也是觉得这本书于生活的指导价值特别高。的确,里面甚至关于**问题的方法都没有。就像武侠小说中一样,无招剩有招!
太傻对吉姆的引导其实特别的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吉姆是一个非常优秀人,他在将来成为一个人物的可能行是非常大的。而太傻已经是一个人物,我尊重所有尊重别人的人,但我真的是很崇拜强者。而他们都是强者,我崇拜他们!吉姆非常的聪明,他遇到问题总能认真的思考,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当你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即使是没有得到答案,也将是有收获的,因为当别人点一下你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看他们两个人一步一步的谈话,我觉得他们的步骤安排的非常合理,逻辑性也非常的强。或许,这当中有吉姆描述的问题,让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每次当吉姆碰到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说的很明白,太傻都能很好的给他以提示,的确是很厉害。总之,在这十次谈话的过程中,谈话的内容安排非常合理。这只是我读的第一遍,肯定不是最后一遍。我相信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一定会对太傻的谈话安排有更好的把握。
谈话中涉及的例子很形象,卖衣服、青椒肉丝、卖宝马……每个例子都那么的恰到好处,对理解并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与富爸爸》等等这几本书我确实没有读过,关于营销,我之前的确是不感兴趣,我前面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二十二条法则。这些都不是重点,就像书中提到的怀疑、质疑权威一样,我一样的可以质疑这本书中的理论吧。好像质疑权威是我之前就有的性格特点,而这又好像跟我崇拜强者的性格特点矛盾,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两方面我都有,并且都很突出。书中的例子不是很多,但各个经典、贴切。
这本书中能改变我的部分就是关于营销的理念。的确,有我周围的人认为我很狂妄,当然不是恃才傲物的狂妄,因为我尽管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优势,但是距离才华横溢距离太远了。正是我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我有时候真的有那种觉得,机会会来的等等吧!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可能就是我到现在,我都没有取得任何成绩根本原因吧。推销自己,真的很重要!我想当我回到单位,我就会作出尝试的举动。前面,我只跟自己非常亲近的人交流的不错,但对领导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还有一点就是我跟陌生人交流的非常好,我甚至在等人的时候,都能跟路边摆摊的老伯进行很好的沟通。当我等的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问我,你们之前认识!推销自己,成就自己!
任何一个人在讨论问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毕竟,自己之前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专业有关的知识,不可能一下子就抛弃了。太傻尽管在大二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的生物专业。但是,他在提问题的时候,还是很容易看到他良好的生物学功底。作为一只羚羊,跑向狮子,不可思议。而人究竟要做什么事,跟周围环境有关。那肥胖来说明这个问题,太精辟了。
借口问题,也是我要注意的。我不想多说,道理非常的浅显易懂,我之前就懂,但是依然用借口来推托。
我又暗下决心,回去我就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知道能不能成真,其实,我也在想,我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呢?这不就是书中的立即行动吗?为什么不是明天就开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而是推脱到一个月之后!
如果说,我能够自己创业的话,那么《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小老鼠确实是给出了很大的提示。在幸福的时候,要考虑的全面一点。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吧!理论都是相通的。
扯点跟本书无关的,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同时看了天涯林紫薇的帖子,确实是像一颗石子投到平静的池塘里,激起了很大波澜。几天的时间,那么高的点击率,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过林和吉姆都不是普通的人,比较优秀。吉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非常的优秀。而林我是到最后才有这种感觉,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我是看完整个天涯的帖子,当时只更新到24页,而第二天我看的时候已经是36页了,不过后面的含金量已经不是很高了。没有认真看!我是看了她博客,知道她拿到那封不一般的推荐信的时候才觉得那种被欺骗的感觉。毕竟,她说自己是小职员,她能接触到那样级别的人,太假了。可能,人们愿意把自己摆到一个相对较弱的位置上,来吸引别人的眼球,引起别人的喝彩。可能有人说,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少跟我胡扯,我不信那一套。人跟人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中大部分是通过后天努力无法弥补的。我一路走来,我只是个普通人,做普通事,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真的得好好的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可以不服,但在有些问题上不得不服,比若说背景啊,所处环境什么的!
《十日谈》这本书,带给我的很多是颠覆性的理论体系,我想,我能通过这本书,提高自己!
第6篇:《十日谈》读书笔记
我读书习惯于直接看内容,最后再读后记和序言。于是,当我津津有味的把本书中的所有内容全部读完,十分纳罕:薄伽丘的这本书为什么会世界著名?
我真心认为,书中的故事和我们平日看的童话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取材单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试卷上,我则会这样回答: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纯净实则肮脏的灵魂。但是,仅此一点,恐怕难以成为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于是看序言,才了解,这本书是“在一个个打趣逗笑或男欢女爱的故事中,没有忘记捕捉反应人类智慧的闪光点,正因如此,《十日谈》被评论家誉为‘人类智慧的史诗’,尤其是那种急中生智的敏捷反应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极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来,这才是本书真正值得称赞的部分。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符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现在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是一样的道理。
好的东西可以高深,但这样的特点会使它的传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东西更可以简单,让每个人都可以张开双臂,轻而易举的给它一个热烈的拥抱。所以,请不要忽略简单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涩难懂,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单通俗,智慧机敏,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批判当时教会的丑陋,这些特点的综合,应该就是本书跨越历史、红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