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作文体裁节日作文内容页

元宵节的作文1300字

2023-11-20 00:48:01节日作文打开翻译

元宵节的作文 (一)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元宵节的作文 (二)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元宵节的作文 (三)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作文 (四)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举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娱乐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喜爱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举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烁,展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原因:传说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高兴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悲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承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一直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元宵节的作文 (五)

我是非常喜欢过元宵节的。每年的正月十五,如果时间允许我都喜欢回老家过,因为在我的老家闹元宵才是正月里的重头戏,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张灯结彩,大红灯笼从顶楼一直一溜烟地挂到一楼,门外的走廊上挂满啦一盏盏精雕细琢的大木雕灯,到啦夜晚这些灯全部被点得贼亮堂,光这些就足以把节日的喜庆渲染的一览无余,更不用说还有那些闪烁的彩灯也不偷闲来凑热闹啦……

上面的这些还都不算什么,在我们老家闹元宵最热闹、最让人尽兴的就数那迎龙灯。龙灯在我的家乡意味着神圣、节庆、吉祥,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所以每次迎龙灯前,有把稻草窝成一个团点燃,准备去迎龙灯的人从火上跨过驱除邪气,以自己神圣干净的躯体去迎龙灯的习俗。龙灯的头和尾都是用蔑等原料扎成龙的样子,然后用白纸糊上,彩绘上龙的花纹,把龙头、龙尾打扮的非常的高大威猛、栩栩如生,与传说中的龙一样。龙身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灯组成,每桥板凳灯上扎两个非常漂亮的花灯,上面还点缀着美丽的插花呢;当然板凳灯也有很简洁,简洁的就只有两个清一色的灯笼组成,但是即便是清一色的灯笼组成,当灯亮起来时在那夜色中也是非常亮人眼的。当夜幕降临时,在锣鼓的喧天声中,在烟花爆竹的嘭啪声中,在大人孩子的喧笑声中,龙灯缓缓起舞啦……龙灯所到之处,人们都蜂拥相迎,眼中到处是烟花所闪过的美丽、那些腾空而起的的烟花把夜空装扮的异常缤纷妖娆;耳中到处是鞭炮的劈啪声、锣鼓的喧天声、人们的欢笑声;鼻中所嗅到都是“硝烟”味,空气中到处传递着人们的幸福、兴奋、开心……

龙灯就在人们这样的期盼中开始表演啦,在那笔直的街道上开始啦“拉灯”,“拉灯”就是龙尾想要当“老大”,不愿意跟着龙头走,所以倒转过来往回跑,迫使龙头往回倒,等龙头反映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当然不愿意放弃做老大的机会啦,就会使出所有的劲继续往前跑,这样一来拉锯战就展开啦,哪边的人力量大,哪边的人跑得快,龙就往哪边游动,随着龙灯来来回回的游动,锣鼓鞭炮在边上不停的凑热闹,龙灯越拉得欢,鞭炮也越放得欢,锣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战场上的战鼓在擂动,人们也笑得更欢、哄也起得更带劲……有些时候由于人们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龙灯中间可能被拉断啦,而两边的人们还在往各自的方向飞奔,等到龙头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啦时,龙头只有放下架子在锣鼓唢呐声中回头寻找自己的尾巴归队,这个时候龙尾就象一只斗赢啦的公鸡似的,神气地等着龙头用鞭炮和锣鼓唢呐去赔礼道歉……一直到迎龙灯的人们跑累啦,龙灯才缓缓的继续前行,远远望去那蜿蜒的龙灯真的就像是一条游动中的龙,随时准备腾空舞起。

龙灯的精彩不仅仅“拉灯”,更精彩的还有“偷灯”和“赛高”。当龙灯到啦比较宽广的操场上时,龙尾就悄悄的把龙头围在啦操场的最中央,而龙头发现被包围时当然是想突围啦,所以就试图着左冲右突想冲出重重包围圈,这就是“偷灯”。正当这条龙灯在这边突围时,恰缝来啦另外一条灯,这个时候“内战”就暂时被搁置在一边啦,两条龙之间就展开啦“竞美”比赛,当两条龙的龙头迎面相聚时,迎龙头的人们就尽量把自己的灯高举,比赛谁的龙姿态更高昂,这就是“赛高”。由于我们是在镇上,过元宵时几乎每个村都有龙灯,所以经常是好几条龙在同一个操场上“短兵相接”,记得最多的时候是九条龙在一个地盘上盘旋争夺,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多绚丽的灯把那黑夜几乎折腾成白昼啦,整个操场就只看见一片旋转的灯光……那灯旋转着旋转着,把人们所有的欢乐、把整个元宵都带进啦那旋转而开心的世界,把人们带进啦灯的五彩缤纷,带进啦欢乐的顶峰……

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不仅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就是山上也会被一盏盏红红的灯所装扮的,那是后辈在自家的亲人坟前点亮的灯,那是邀请已逝亲人一起欣赏一起闹元宵的灯,那是思念亲人的灯……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是否是很热闹呢?

元宵节的作文 (六)

xx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题记

元宵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孩童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我虽是女孩,却如男孩般爱玩鞭炮,爱放烟花,为此父亲总是说我投错了胎、生错了性别,并时时教导我,说是女孩不可如男孩般如此疯闹,可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不去加以理会。因此每次离元宵节还有好几天时我就已早早买好了烟花,然后开始掰着手指头等待十五的到来了。那时的我真真可以说是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啊。

仍记得小时候的烟花多种多样,有钻天坠,有小蜜蜂,有满天星,有……每到十五,漆黑的夜晚总是亮如白昼,被各色的烟花装点着,照映着。最近几年国家提倡文明春节,提倡人们少放鞭炮,少放烟花,所以现在春节、元宵的热闹程度大不如以前,然而即使如此,元宵灯节时仍是一片热闹场面。

过了十好几年的元宵节,放了十好几年的烟花,然而只有今年最让我记忆深刻。

以前元宵节是在自己家中度过,唯有晚饭后方才被允许跑到大街上与小伙伴们一起。然而今年却是在舅舅家度过。而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元宵节才让我如此难忘。

嫂子前年九月份刚添了个小孩儿,今年已一岁半了,正是无忧无虑,活泼好动的时候,所以场面格外的热闹。我们先是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欣赏了美丽的烟花并放飞了孔明灯,接下来就是观看我一岁半的小侄子的表演。

哥哥用手机放了一首《最炫民族风》,本来还在乱跑的小侄子立马从哥哥那夺过手机拿在手中,并伴着音乐开始了他自创的舞蹈——群魔乱舞。他先是在房间的空地上转圈,然后挥动双手,不停的摇晃,有时晃的猛了就会跌坐在地上,可是他既不哭,也不闹,一骨碌就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了,然后再接着晃动。后来跌的多了,他干脆就又加了一个动作——爬地。可是他爬地还不是简单的爬地,偶尔也会加上几个高难度动作,那就是翘起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然后再晃悠胳膊,那滑稽的动作总是会引起我们的大笑。

他也很会和我们这些‘观众’互动,偶尔拉上我十三岁的弟弟和他一起跳舞,或是跑到我们身边给我们来个飞吻,当我们要去抱他时却又迅速跑开了。

房间内的笑声不断,窗外的烟花也绚烂夺目。房内的笑声穿过窗户,越过正盛开的烟花,向着远方飞去……

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他别是舞龙、舞狮最热闹,龙是花布做的,有的用十个人舞,龙头前面有一颗珠子。这个珠子叫龙珠,龙舞起来时很好看,像真的的龙一样,观众不断叫好,有些观众去摸龙,他们说摸了龙能治百病,一年。

今天,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热腾腾的汤圆,有:五彩汤圆、糖芯汤圆、花生汤圆、金沙汤圆、红糖汤圆、红枣汤圆这些汤圆美味极佳,散发出十分诱人的香气,让人止不住流口水。

夜幕慢慢降临,鞭炮声越来越响。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团圆饭前放鞭炮便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之一,不过最热闹的还是放烟花。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逐渐消失的时候,我知道一会儿要放烟花了,而我一般不会放烟花,而只会赏烟花。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南靖人民一年一度的元宵焰火晚会。我们来到中山桥,只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等待着焰火晚会的开始,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提着花灯。

我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棵大树,上边开满了花,树干装扮的金光闪闪,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是一棵许愿树,我要许愿。因为它太像qq宠物里边的许愿树了!正月十五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灯展。天一黑,我们便迫不及待的来到了那里。人可真多呀。。。

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这有一个传说,话还得从汉朝说起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天,东方朔闲来无事,去了后花园赏景。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宫女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慌忙拦住了这个宫女,并且问她为什么投井自尽。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细。风雨夜深人尽散,孤灯犹唤卖汤元。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元宵快来到。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似乎是听到我的唤喊似的,驾着小火车,来到了我眼前。

人们在春节的爆竹声后,在走亲访友后,有各自忙活了起来,因为又要迎来又一个热闹的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这天傍晚,寂静的村子便热闹起来,锣鼓喧天,村民的心也随之沸腾起来。听到这盼望已久的声音,小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心花怒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