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第一次发现在班会上还能学到这么多东西。
对于心理健康,不的不说,现在的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表层意义上来讲,我们错误的认为有心理疾病是类似于有精神病一样的。但是这一次,我有幸坐在操场上,感受一次全新的心理班会。大家围成圆圈,席地而坐,一起来聆听心理部部员讲解有关心理方面的常识、知识。这让我抛弃了很多错误的看法和认识,受益颇多。户外形式的班会,使人眼前一亮,经历了太多次让我们只在室内团团坐好后,听导员和班委的讲解与指点的古板形式的班会,户外形式的班会使我有了新的体验。与其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不如说是身心灵的一次重塑,在玩耍和交谈之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我觉得具有别样的风采。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太过于看重成绩的分量,导致对心理认识太过浅薄,也太过表面化。我虽然没有听到太多专业化的知识,但是听到了很多让我有益匪浅的内容。
游戏环节也让我玩儿得很开心,击鼓传花,虽然这是一个比较经典古老的项目,但是在旧游戏中还是玩儿出了新花样,相互传递,隔空抛物,反方向回传等翻新花样更是为游戏增添了更多的乐趣。那些被选中的“幸运儿们”有才艺展示,她们有的唱歌又跳舞,有的念绕口令,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当我看到有异国的留学生站在圆圈中央,努力地用中文唱着周杰伦的《告白气球》时,我才领悟到音乐无国界的'真实内涵。
班会的全新体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讲道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重视自己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一个身心全面健康的局面。以前,我就很喜欢心理学。一切的效果都是由心发出的,心理班会的开展,让我对心理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开班会之后我不由得开始对下一次心理班会有所期待,也有所憧憬。对心理认识程度也在逐步加深。我们的心理班会与众不同,让我们在活动中更加真切的感悟到属于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心理健康教育原来就是一门艺术,探究这门艺术,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锁。社会往往重视教师和教育质量,而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班会结束后很多同学都纷纷表示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颇多,大家不光相互帮助,共同的为一个目标努力而奋斗,还可以在认真玩耍中感受到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此次班会应该说达到了举办本身的意义。终究让我相信:原来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
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期望也能让老师们进行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资料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我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我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简单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证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主角,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简单。这样不仅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务必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透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到达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就应是教育的主宰,不就应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理解你善意的意见与推荐。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必须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情绪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忙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我必须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四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想上好一节心理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发展。以沟通为主,在设置问题时要使用的语言一定不能偏激,不使用封闭性的语言。要保持价值中立等等。我们不能以平时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被小事激怒。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学会尊重学生。要让孩子快乐成长,不能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尽量把自己放在以学生身心发展健康为主题的情况下去考虑问题。去寻找问题学生背后的故事。如果他们一旦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势必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感化学生,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我相信,我们以后通过多种方式,会使自己更加充实,更加提高自己。
第五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今天我校要举行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规定每个班只能玩四个项目,如果四个项目都赢得了一张奖票的话,就可以换一个奖品。心理健康活动开始了,我们玩的第一个游戏是翻布游戏,它是训练我们的团体合作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7个人站在一块布上,要想办法把这块布翻过来,但是不许把脚伸到布外面去,哪一个组最先把布翻过来,那一个组就可以拿一张奖票。我们开始游戏了,但是我们的协调性不好,所以我们就输了。第2个人游戏是帮助盲人指路。
游戏规则是:盲人背着瘸子,瘸子帮盲人指路,盲人要用黑眼罩蒙上眼睛如果见到气球,就得踩爆,如果见到小熊,就得捡起,哪一个队最先到终点,拣得最多,就可以拿一张奖票。我们开始玩第二个游戏了,我是盲人,我背的是钟珺媚,比赛开始了,钟珺媚指路指的不好,我又不敢踩气球,所以我们又输了。第三个游戏也是团体游戏,游戏规则是:每人拿一个球,放在胸前,一个接一个走,手不能拿球,哪一个队最先到终点,就可以拿一张奖票。
我们女生1队变2队,每人拿一个球放在胸前,比赛开始了,因为我们队的熊双掉了一个球,我们队又输了。第四个项目是顶乒乓球,它也是团体游戏,和前面是一样的`队形。游戏规则是:最前面的一个人拿一个纸杯,把它倒过来,拿杯底顶一个乒乓球,一直这样顶六个球,哪一队最先把它运到终点,就可以拿一张奖票。我们女生2个队分别站成两竖排,最前面的一个人拿一个纸杯,把它倒过来,拿杯底顶一个乒乓球,最后,我们终于拿了一张奖票。通过今天的活动,我知道了: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就没做不到的事情。
第六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第七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由于网络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虚幻的社交环境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题材。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盲目的迷恋网络会使情绪失控、性格扭曲,严重的会产生违法行为。如何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下面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因素。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转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世界信息的联通,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让互网络有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同一件事网络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让对价值观取向认识不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对错,造成对事物没有客观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过激。所以,有着极大信息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很大。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差异很大,网络自身存在着虚拟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在不经过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实信息来进行一些虚拟性的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意气用事,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当大学生被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群所利用,对他们蓄意煽动,将一些不开心的事扩大化,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发生过激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要难以预防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所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犯罪几率。然而,网络的虚拟性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随意的释放情绪、发表言论,导致法律、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有所减弱,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比较丰富、性格比较敏感,在交友时比较羞涩;所以,他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能敞开心扉、放下顾虑的交谈,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深入透彻,没有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网络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无需见面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不受环境等条件约束,可以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交谈,这样也能让大学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产生排斥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变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个新模式,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进行开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然后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让校园到处都充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重视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产生,达到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来快速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应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结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当前的这种网络信息社会中,学校要加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八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当贴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本事。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必须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必须的成功。
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经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进取变化。
第九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新学校心理老师的有关心理健康课堂,觉得很有收获。现代的孩子们,被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弄得不知所措,常常不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加上各种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
老师主要针对对于来到新环境的我们不适应做出了解释并且给予我们帮助。以前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总是觉得它非常的神奇。但是联系到自己呢,总觉得心理研究不是自己所能涉足的领域。深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回忆自己读书时感受。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尽管十分有趣,十分让人信服,但是却不能十分清晰的指导相关的日常教学实践,简单的说,那时学的心理学总是停留在理论,或是理论都没有到,只是觉得神奇,有意思,好象也没有现实生活中看的到,摸的到的展示给我们看,总觉得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高不可攀。
听了老师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感受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高深,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静下心来,多思考,多反思就是研究。发现以前自己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真的非常的匮乏,要多看看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这样以后遇到一些问题,就不必手忙脚乱了。
聆听老师的演讲,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很多知识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演讲主要围绕:如何走出贫困的心理阴影;如何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如何调整不稳定的心态;如何积极改善人生。众多的如何都可以从老师的演讲中找到答案。
演讲的时间尽管很长,但是我们丝毫没有觉得乏味。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构思向我们诠释着人生哲理:人与人是平等没有高低之分,人生的最终意义如何在于自身的努力。人来到世间,经济上的差距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心灵上的差距是后天形成的,以不同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感受。自卑也好,自傲也罢,这与家庭的经济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要用平衡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生存环境。周老师还举了生活中的实例,每一个例子过后她都会留给大家许多心得体会。
演讲短暂而精彩,留给我们隽永的深思,“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永恒的真理激励着无数不甘于现实的人们。我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贫困带给我们不只是困扰更是一种创世的精神。我来自农村,深知生活赋予贫苦人们的心酸,然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虽没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我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我积极向上,我坚信现实不会停滞,我的付出会有回报。
大学四年很长也很短,这要看我们如何运用每一天。希望每一位处于逆境中的同学都能够学会勇敢地面对。用微笑迎接挑战,以从容应对人生!
第十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为切入点,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同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用;可行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基本要求》中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一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2、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双向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情境体验、心灵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讨论知识。
3、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者”和“训练者”的角色定位。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
4、学习方式的心理体验性。心理体验强调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主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课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学时间少《基本要求》中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而这三大部分又涵盖12个课程专题,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学管理要求,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上满32-36个学时,每个课程专题也只有3学时,这很难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此外,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将心理健康课程压缩到16-18个学时的情况,有效的教学时间更是难以保障。
2、课程意义重大,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即使不少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应用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往往受到教室硬件条件及师资水平的限制,在大班教学的条件下,更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领悟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而课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几乎为零,很难使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化和熟练运用,以致知性脱节。
3、受众对象多,但缺乏针对性高校学生生源地域性较广,个体的成长环境差异较大,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点也不甚相同。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校级的公共必修课,每年的受众对象往往是全体学生,人数众多,群体庞大。教师在大班教学中多是着眼于各个主题的核心知识点,很难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缺乏针对性。
4、课程专业要求高,但师资力量薄弱《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纬度达到既定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无法承担全校的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讲教师队伍常常由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由于专业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与传统课堂对比的优势
翻转课堂起源于20xx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录制可供学生在家观看的视频,后经萨尔曼可汗学院以及开放教育资源运功的贡献,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20xx年,翻转课堂的浪潮涌入我国,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根据翻转给出的定义:“翻转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直接教学从群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从而促使群体学习空间转变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并创造性地进行主题学习。”通过以上给出的定义,翻转课堂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答疑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和方式;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三是教师必须发挥在整个活动学习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上的管理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变成视频资源的设计开发者以及相关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组织的策略,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反而是加强了。课堂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和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2、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量。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3、教学时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传统课堂上知识讲授的内容一部分放到课堂教学之前,从而释放更多的课堂时间,将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留给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延长教与学的时间。
4、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微视频+在线作业,是翻转课堂的主体构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以在课堂外直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线上学习和现场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重构教学结构,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其自身优势。
1、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在翻转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学习知识水平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接受、吸收、理解知识。另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和探索问题,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2、课前观看视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视频和作业通常是上课前一周发布和布置,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究思考,并且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验证,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和疑惑,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再次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
3、丰富课堂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知识内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更加灵活多样,呈现出课堂情境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学生通过小组化的学习方式,不断整合自我认知并学会悦纳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微课程的开发者、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者。与其他的专业教师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教师能够更加灵活专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整个课堂的运行,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一)教学资源的准备
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典范,因此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或公开课资源丰富,但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不尽相同,因此适用性并不普遍。提前发布的视频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多媒体使用技术,比如视频的剪辑、音频的录制、PPT的灵活运用等,另一方面视频的制作内容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精炼要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课堂理念的转变
穆塞莱姆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你的学生会观看教学视频,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是关键。”翻转课堂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从而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灵活的教学环境,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课堂教学是在课前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解决个性化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学生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量的多少。一方面,他们在观看教师提前分享的视频后,需要自主整理自己的疑问,做好学习笔记。另一方面,他们要对自己课前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于早已习惯于传统课堂上依赖教师讲授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互动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否则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更注重课堂上个人的分享,然而学生在传统课堂的长期影响下,很难主动或或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个别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频繁的师生、生生讨论互动产生排斥心理。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带来了各种机遇,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课堂的翻转效果及发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