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太好了!我们期盼已久的昭君一日游终于到了!
很快,我们到了昭君村。昭君村下面有一条河,河水是碧绿色的,上面有几条小船,空中还飞着白鸽,太阳一照河面闪闪发光。
到了昭君村里面,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高高的大树,美丽的花儿。一棵棵大树挺立在院子里,就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院子。一个个盆栽,里面栽着花儿,都是菊花,有红菊花和白菊花,它们围绕着大树。一盆红菊花。一盆白菊花,它们就这样围成一个圈,还有一面墙,墙上写着昭君纪念馆几个大字。两边都是一些介绍。我们在那里拍了几张照片留做纪念。
再往上看,映入我眼帘的是昭君像,那雕像栩栩如生。据说那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前后雕刻了五年。高3.3米,重3.3吨。昭君像下面裂了几条口子,可能是时间太长了的缘故吧。远看那昭君像非常漂亮,似嫦娥,真不愧是四大美人。近看却很粗糙,摸起来一点也不光滑。昭君像周围都是很矮的冬青树,中间一个长方形的平台,昭君像就屹立在万绿丛中。后来,我们知道了王昭君的真名叫王嫱,乳名皓月,生日是8月15日,那天正是我们的中秋节。她的父亲叫王襄,母亲周氏。她是36年春16岁入宫的。听说她为了和平嫁到匈奴。后来王昭君死了,就埋在西藏。她的墓高33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昭君宅。里面有王昭君曾住过的房间,她哥嫂及父母住的房间。楼上是她父亲的藏书阁,可惜我们没能上去参观 ,兴许还有古书呢。
我们玩累了,就找个地方去休息,那里都是石凳子和石桌子,我们在那里整理笔记,聊天,吃东西,开心极了!
第二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阴山南北广袤的草原,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之地,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他们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题材,他们在露天的石壁、山崖或盘石上敲凿出了著名的“阴山岩画”,虽经千百年的日晒雨淋和风化侵蚀,许多岩画仍然清晰可见。早在公元5世纪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此发现了阴山岩画,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这一艺术宝库不断进行探索,并在深山幽谷中找到了千余幅各种内容的岩画。现在,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包头北部阴山山脉中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阴山岩画的内容很丰富,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面貌。岩画的题材广泛而庞杂,阴山岩画的动物题材占全部岩画的90%以上。特别是鹿造型遗物的大量发现,除了可以证实它是一种为草原民族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外,还可能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大型石刻“鹿回头”为其代表作之一。阴山岩画的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许多动物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鸣,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或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互舔吻亲昵。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现的中心,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均在构图和比例上往往突出胜利者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阴山岩画的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立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认为神灵居住在水流湍急之处)。这些规律与作画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是相一致的。 阴山岩画大体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制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呈“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 阴山岩画以其年代久远,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艺术精美,成为我国北方游牧民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是“举世罕见的珍贵古代民族文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阴山岩画,专家们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岩画从阴山深处取回,在包头市博物馆开辟了岩画馆进行专题展出,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一睹为快,您定会为古人深邃的艺术思想和作画技法而折服,惊叹于他们的伟大。
第三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内蒙古风情园!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以蒙古族传统历史文化、宫迁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以草原景观为背景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蒙古风情园,于20_年6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开工建设。
蒙古风情园是经内蒙古自治区计委批准立项,列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优先项目。园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西北侧,距市区8公里,总投资3.4亿元,一期工程用地1万亩,投资1.2亿元。蒙古风情园集蒙古族建筑、草原风情、歌舞表演、饮食服饰及历史文化、宗教礼仪为一体。
蒙古风情园是内蒙古和呼和浩特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是由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投资建设的特大型旅游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8公里处(昭君墓北侧),园区占地1万亩,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
蒙古风情园是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集蒙古族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之大成。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有:可汗宫大酒店(四星级标准)、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纪念堂、马文化博物馆、蒙古大汗营、苏勒德群、白云塔拉、小召寺、王爷府、知青园、腾格里敖包、赛马场、篝火台、人工湖、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游览交通服务中心、草原神舟航天台、草原浩特、草原渔村、生态停车场、甘迪尔草原等多个景点及功能区。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明确内蒙古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有限责任公司为该项目的业主单位,我公司根据经营需要设综合办公室、财务部、工程部、园林部、保卫部、市场营销与项目研发部、经营管理部、游客服务部8个职能部室和可汗宫大酒店、蒙古风情艺术团2个经营实体。
我公司将本着政府创造投资环境、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倾力打造中国旅游业的名牌产品,向世界展示一个绿色的、风情万种的蒙古风情园。蒙古风情园将本着文化经营、市场动作的基本原则,倾力打造中国旅游业的名牌产品,向世界展示一个绿色的、风情万种的蒙古文化旅游圣地。
第四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吉尔果山天池位于扎兰屯市基尔果山上,距柴河镇以西40公里。它与驼峰天池、犴沟天池等组成了柴河景区的天池群,而基尔果山天池是其中景色最为壮观、秀美的一处天池景观。方圆约1.5公顷,水深不可测,是个静谧神奇的所在。这里丛林茂密,沼泉如织,车不能行,人迹罕至,长年为犴、鹿、獐、狍所拥有。圆圆的一泓湖水,宛如一轮满月,镶嵌在幽林群岭之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人说西湖之水美在水光潋滟,这里可比西湖水,更以幽静为绝。湖畔四周群山如障,风不能入,平静的水面如磨光的琥珀,光滑中泛出五彩潋光,俨如一幅刀笔精良的套色木刻。这里又静得出奇,只有山鸟偶尔飞过的鸣叫声。天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即没有入口,也找不到出口,而且水量常年保持平稳,丰雨时节水面不涨,枯雨时节水面不降。天池水含盐碱量高,常有鹿、犴、狍、獐等兽趁黄昏前来舔吃盐碱。
关于基尔果山天池还有一个“宝镜变天池”的美丽传说相传,一群仙女耐不住天宫的寂寞,便飞到人间游玩。当她们看到柴河流域风光美丽如画,胜似仙境,便纷纷飘落于此。她们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嬉戏玩耍。尽兴之后,她们对照圆镜梳妆打扮起来。梳妆打扮完毕之后,一个一个拖着长长的彩裙飞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年轻美貌的仙女又飞了回来,原来是回来寻找遗忘的宝镜的。仙女飘来飘去,寻不到宝镜,恋恋不舍便欲归去,突然发现自己的宝镜遗落在大山顶处,已经变成了一座镶嵌在山顶的天池。天池平滑如镜,水光潋滟,圆圆的泓湖水,宛如一轮满月,清清楚楚倒映着群山的倒影。美丽的仙女看得呆了,久久不忍离去,直到众姐妹多次催促,才恋恋不舍地飞回了冷寂的天宫。
从此,大兴安岭东麓群山峻岭之中,便有了这座美丽的“天池”。由于“天池”形状非常圆而且非常美,且座落在 基尔果山上,因此得名基尔果山天池。基尔果山天池的幽静使人心旷、清爽令人心怡,别有一番情趣。卧于青春池畔,观景赋诗;架起野炊篝火,举杯相酌,觥筹交错。杯光酬酢间,使人名禄双抛,宠辱皆忘,真可谓人间一大乐事!
第五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近日,我去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之所以说安静,是因为与景致而言,它不如气候温润、草原青绿时那般游客众多;与我个人而言,虽少了友人相伴,徒步于各种景致,倒是留下几分独行的静谧。日日守在暖屋中,竟不曾细细感受一番冬日该有的气质,得缘来到蒙古风情园,正契合了游玩的心境。
走近蒙古风情园的彩虹门,远望整个景区,视野中无巨型的高大建筑,显出一份让人亲近的平和。仰望头顶,天似穹庐,碧空万里,伴着周遭的凉意,耳际不断传来如铃声般影影绰绰的响声,仔细寻来,原来是彩虹门上的“苏勒德”铁穗在轻风的吹动中发出的声音。伴着这种乐声,踏上蒙古大道,道路两边矗立着20组雕塑,有文字、有人物,边走边看,这些雕塑倒成了不错的信息导游。
一路向西折北,便可见成吉思汗广场和成吉思汗纪念堂。纪念堂整体建筑结构为坛、堂结合,每年的阴历5月12在此处举行大型祭祀仪式,如果恰逢当日来到蒙古风情园,便可领略蒙古族崇拜成吉思汗的传统祭祀文化。堂的外墙上是用不同文字雕刻的成吉思汗箴言,如“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君臣才智,治国之本;妻子贤惠,安家之宝”,“临民之道如乳牛,临敌之道如鸷鸟”等。纪念堂前的两侧,有两块横形大石碑,上有刻文,一为《朵日纳祭》,一为《成吉思汗纪念堂记》。
成吉思汗纪念堂左后方为马文化博物馆,馆中通过实物和文字展示了骏马春秋(马的进化历程、驯化之谜、蒙古马的特长优势、蒙古族的牧马技术),鞍马骑士(蒙元甲骑震撼世界、明清蒙骑驰骋全国),马背生涯(马鞍上的衣冠风尚、游牧中的饮食习俗),马跃神州(蒙古马兴繁草原经济、蒙古马遍输中原大地),烈马英风(驰马竞技中的英雄本色、翰墨弦歌里的马背豪情),天马神韵(爱马饰马的民族情结、敬马崇马的神化宗教)等主题内容展示。马文化博物馆西侧有蒙古大汗营、苏勒德吉格,再向南行有人工湖、篝火台、草原神州航天台、赛马场、腾格里敖包等,走到近处,相形静默,少了人声的嘈杂,多了细看景物的耐心,整体虽无历史的厚重,却有直接明了的轻快。
第六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吉兰泰盐湖位于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境内,距巴彦浩特镇北102公里,是我国境内陆中型盐湖之一,是开展工业旅游、盐湖洗浴的理性场地。吉兰泰镇是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全镇管辖面积4618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余人。吉兰泰镇是阿拉善盟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20_年建成了吉兰泰工业园区,20_阿拉善盟确立了把吉兰泰建成全国最大的盐化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
“吉兰泰”系蒙古语,意为六十。盐湖总面积120平方公里,盐层覆盖面积60平方公里,整个盐湖呈椭圆形盆地,盐层平均厚度3-5米,最厚达5.94米,总储量一亿一千四百多万吨,这里出产的食盐,通称“吉盐”,以颗粒大、杂质少、味道浓等特点文明遐迩。盐卤中除含量最多的氯化钠以外还含氯化镁、氯化钾、硫酸钠、硫酸钙等多种化学成份。吉兰泰盐湖自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开始开采,至今已有269年的历史。该盐湖原系阿拉善和硕特旗王爷的产业,1950年收归国有,1953年成立国有吉兰泰盐场,1975年建成我国第一座机械化湖盐场,1986年建成年产5万吨真空精盐生产分厂,结束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长期食用原盐的历史,1990年建成船采船运短水输生产工艺,1997年改制为内蒙古吉兰泰盐化集团、吉兰泰盐化股份有限公司,所产“银湖”牌精制盐为内蒙古名牌产品。
吉兰泰盐化集团是内蒙古大型企业集团,现有成员企业15家,员工5000多人,企业总投资17.5亿元,年创利税1.4亿元,属国家一级企业、全国500强、内蒙古20家重点企业,也是目前中国湖盐行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吉兰泰盐化工业基地是阿拉善盟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工业基地之一,主要的名优产品有:精盐、天然胡萝卜素、金属钠等。吉兰泰盐湖景观是国内少有的旅游资源,盐湖面积大、储量丰富、开采、精选、制盐等各个生产流程极具欣赏价值,也具有科普教育功能,是开展科普旅游、工业旅游的最佳场所。
吉兰泰盐池交通:从查汉滩向西南再走大约16公里就会遇到一个岔路口,向北30多公里就是去吉兰泰!
第七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吉兰泰盐湖位于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境内,距巴彦浩特镇北102公里,是我国境内陆中型盐湖之一,是开展工业旅游、盐湖洗浴的理性场地。吉兰泰镇是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全镇管辖面积4618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余人。吉兰泰镇是阿拉善盟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20_年建成了吉兰泰工业园区,20_阿拉善盟确立了把吉兰泰建成全国最大的盐化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
“吉兰泰”系蒙古语,意为六十。盐湖总面积120平方公里,盐层覆盖面积60平方公里,整个盐湖呈椭圆形盆地,盐层平均厚度3-5米,最厚达5.94米,总储量一亿一千四百多万吨,这里出产的食盐,通称“吉盐”,以颗粒大、杂质少、味道浓等特点文明遐迩。盐卤中除含量最多的氯化钠以外还含氯化镁、氯化钾、硫酸钠、硫酸钙等多种化学成份。
第八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新宝力格草原,位于达茂旗西部,地形属低山丘陵草原类,北部属低山荒漠草原类。主要植物有克氏针茅、冷蒿、山蒿、蒙古柄扁桃等,主要动物有狐狸、野兔、刺猬、獾子等。境内有那仁宝力格山、乌德阿玛山、布日格苏山。著名的艾不盖河就发源于那仁宝力格山,迤逦流淌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而龙梅、玉荣的动人故事也产生于这片草原。 游新宝力格草原,你不仅可以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和蒙古族特有的古朴民风,而且可以领略“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生活环境。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了保护羊群,不怕风雪、不怕严寒、抗暴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事迹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轰动全国。 那是在1964年2月9日,草原上云收雪霁,阳光普照。白音德力格公社11岁的龙梅、9岁的玉荣,赶着80多只羊到草场放牧。上午10点刚过,天气突变,狂风夹着大雪席卷草原。羊群惊慌了,四处乱窜。小姐妹为保护集体财产,紧紧跟着羊群,在茫茫草原上奔跑了100多里,24个小时,饥饿、寒冷、疲劳,使小姐妹倒在雪地上。她俩被发现时,已经冻僵,只剩下一丝热气,羊群却安然无恙。玉荣因年纪小,追赶羊群时跑掉了靴子,冻伤严重,右腿自膝盖下截肢,左脚趾全部截掉,装上假肢。龙梅左脚大拇指冻坏截去,其余脚趾成了软骨,只能凭脚掌走路。3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亲笔题词,高度赞扬她们大公无私的拼搏精神,号召全区青少年向“草原英雄小姐妹”学习。她们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全国各地。 龙梅、玉荣现状如何?这恐怕是国内外听说过她们事迹的人十分关心的。1965年,姐妹俩在家乡百灵庙上了小学。1970年龙梅参军,玉荣上了中央民族学院附中。龙梅1971年入党后,被保送进了包头医专和内蒙蒙文专科学校,今任包头市东河区政协主席。玉荣在民族学院附中毕业后,进入内蒙古师大学习,后在乌兰察布盟任团委副书记,现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厅级领导干部。现在,包头市和达茂旗两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开发新宝力格草原,打造内蒙古“草原民族风情”顶级旅游品牌。要把“草原英雄小姐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整个旅游区的亮点,与草原风光和哈萨尔祭奠堂等其他旅游项目串联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呼——包——鄂”金三角北部的重要旅游景区。
第九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巴彦塔拉旅游城坐落在杜尔伯特草原深处呼和浩特至锡林浩特101省道近旁,距呼和浩特140公里,距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集宁区152公里,是四子王旗仅次于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的第二大草原旅游景区。巴彦塔拉,蒙古语意为富饶的草原。这里,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20__年—20__年,累计接待游客逾70万人次,总创收创汇近500万元,为四子王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巴彦塔拉旅游城始建于20__年,景区占地面积1000亩。以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为铺衬,88座洁白的蒙古包自然和谐地点缀期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蒙古包建筑各具特色,中小型豪华蒙古包30顶,融现代建筑文化与古代建筑文化为一体,可为100多名豪华团游客提供住宿方便;仿古蒙古包30顶,再现古代蒙古族少数民族传承的建筑风格;大型豪华蒙古包8顶,是餐饮、聚会和举办歌舞晚会、接待来宾的专用场所;游牧式蒙古毡包20顶,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每当夏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里凉爽宜人,扑鼻的芳草清香与泥土的气息,让人能够真正体味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朋友们,做客巴彦塔拉旅游城是您明智的选择。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着陆点从乌兰花镇向北行约60公里,是一个名叫红格尔苏木的地方,神舟系列飞船正常返回时的着陆点就位于这个苏木(乡)的阿木古郎牧场。红格尔,蒙古语意为温柔的地方;阿木古郎,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载人飞船的回收对于着陆场的条件有严格要求:着陆场必须位于飞船的运行轨道内;飞船着陆场必须人烟稀少,甚至树木的比例都不能超过千分之一,以免飞船着陆时造成人员伤害;地势必须平坦,坡度不能超过五度;在方圆数十公里区域内,还不能有1100伏高压电线。着陆区内不能有铁路,不能有三层以上的房屋,不能有河流。而红格尔苏木的主着陆场就具备了这些条件。主着陆场面积为20__多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地势平坦是这里成为飞船着陆场的必备条件。近年来,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着陆点已成为无数中外游人心仪已久的旅游目的地。
第十篇:内蒙古风情导游词
昭君岛旅游区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全巴图乡政府西南约4公里处。在您进入旅游区之前,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昭君与包头的历史渊源。大家知道,早在汉朝的时候,汉朝和匈奴等少数民族进行了多次的和亲,而与我们包头地区有着紧密联系的当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这段千古佳话。昭君出塞是一次民族融合的盛大举措,为中原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和睦友好,奠定了坚实基础。昭君出塞时携带的大量中原器物、服饰和典籍以及宫女和工匠,使得中原文明更大规模地向北方传播。昭君出塞是在公元前33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汉朝的友好关系,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汉朝廷,请求和亲,愿为汉家婿,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欣然应允。王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和亲。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据考证,汉朝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从西安启程后,极有可能是走秦直道经榆林、东胜至包头九原,与呼韩邪单于迎亲的队伍在黄河渡口会合。迎娶礼仪规格之高声势之大实为空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考古工作者从麻池古城周边的召湾汉墓中,清理出大量秦汉时期的陶器、铜器、漆器、金银玉器和秦汉货币。最为难得是在一墓穴中发现了“单于和亲”、“单于天降”、“四夷尽服”瓦当。其直径分别为17厘米和15厘米,圆形篆书,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些瓦当在麻池古城周边发现,证实了“昭君出塞”与包头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证实了在五原郡治九原城附近建有按汉制汉俗的“和亲行宫”。王昭君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单于庭,受到呼韩邪单于的喜爱和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从胡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并与之生下二女,母女几代人为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昭君出塞后的40余年,这里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40多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著名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文人有500多人,古代有蔡邕、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所以作为民族友好使者角色的王昭君,不仅受到中华各族人民的极大敬仰,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重视和欢迎。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昭君岛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昭君坟隔岸相望,其余三面被黄河支流所环绕,“昭君岛”因此而得名。岛内有月牙湾、龙门湾、无源溪等自然水道和面积为8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一年四季均有候鸟在岛上栖息和繁殖,并且有赤狐、蒙古兔、麝鼠和国家二类保护珍禽白天鹅。岛上自然环境优美,登上观景楼,南望是广阔浩渺的黄河,北面是茂密的芦苇荡,游人泛舟其间,可领略水乡风光。岛上建有怀抱琵琶的昭君雕像,长有奇特的“三叶树”(一种长有三种不同树叶的树),供游人观赏。为了方便旅游者在岛上观光、度假,旅游区内设有摩托艇、游艇、渡船、蒙古包以及民族风味餐厅等服务设施,游人在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后,还可以进行游泳、骑马、钓鱼等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