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新学期新的开始,本学期由我担任舞蹈班的教学工作,通过开学的家长会和一周的教学实验课,我对各年龄班的幼儿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了本期的教学计划。
一、小班舞蹈课教学计划由于小班幼儿刚接触舞蹈,对一切都特别好奇,且兴趣较浓。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和保持这种兴趣。但小班幼儿的自制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所以教学活动要形象、生动有趣。针对这些,我在小班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1、律动练习、走步练习。根据走步的方法和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及情绪,同形象的走,可以慢慢的走,雄壮的走,欢快的走。
2、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根据幼儿步伐来选择相应的歌曲来表达游戏或律动,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掌握身体平衡,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例如《乘飞船》《小鸟飞》等。
3、律动《火车开啦》培养幼儿节奏与手脚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幼儿掌握脚尖小跑步与开火车动,
4、律动《划船》模仿划船动作。学习按照音乐的节奏使手臂和身体动作相协调。
5、律动《这是小兵》模仿小兵吹号、打铜鼓、开枪、开炮等动作。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兴趣和品格。学习弓箭步和单腿跪等动作。
6、《摊推手》掌握摊、推手,转动手腕等基本动作。
7、《踢小球》模仿踢小球动作。学习原地跑。用脚盘球、踢球、停球、用头顶球、双脚跳起、双手抱球等动作。
8、《扑蝴蝶》模仿扑蝴蝶动作。学习蹦跳步。
二、中班舞蹈课教学计划中班幼儿对舞蹈有了初步的接触,且基本功达到了一定要求,因此中班的舞蹈要带有一定的表演性。
1、舞蹈《小红帽》学习基本动作:踏步摆手、蹦跳步、踵步、后踢步、吸跳步、等。
2、律动《小鱼游》模仿小鱼游水的动作,两脚用碎步,手臂的动作较多。小鱼游水时,可向前、向左、向右、向后及可转圈。
3、舞蹈《跨世纪的新一代》学习基本动作:踮步、跳点步、旁点步等。
4、舞蹈《摘葡萄》学习基本动作:学习进退步,要求一前一后的垫步。迈步转身、三步、三步一抬、碾步、手腕花,学习手腕花时,要求转动手腕要柔软,灵活动作,不要僵硬,眼睛跟着手转动。认识手腕花是新疆舞的基础动作。
5、《开枪,开炮》游戏模仿解放军开枪开炮的动作。增长幼儿团结一致的精神。认识踵趾步的步法,掌握步法的要求。
6、舞蹈《草原小牧民》认识跑马步的基本步法,能做出马儿跑或跳的动作的精髓。初步学习挤牛奶的手法,要求做出虎口形的手势,由上往下捏挤的动作。锻炼幼儿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做出丰收时喜气洋洋的表情
7、《表情歌》训练幼儿的表情,做出丰富的脸部表情。在舞蹈游戏中进行舞蹈练习。
8、《邀请舞》基础动作:碎步走,小步跑时做到两脚踮起,用前脚掌轮流快速地向前走,膝盖稍弯曲。在小跑时要求步子轻快,速度均匀。锻炼幼儿的相互合作精神。为便于幼儿记忆,邀请时按音乐节奏口唱。
三、大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1、基本训练前、后抬腿,大踢腿,前、后滚翻,掌握前、后滚翻的技巧,训练腿部控制能力。
2、舞蹈《格桑花》学习基本动作:颤膝、退踏步、嘀嗒步、摇步、悠步等。
3、舞蹈《草原小骑手》学习基本动作:跑马步、硬腕、提压腕、硬肩、柔肩、笑肩等。
4、手绢花组合学习基本动作:单臂花、双臂花、双开花、双绕花、双盖花等。通过各种手绢花动作的训练使幼儿初步掌握一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战线幼儿活泼、欢快的性格。
5、舞蹈《摘葡萄》学习基本动作:学习进退步,要求一前一后的垫步。迈步转身、三步、三步一抬、碾步、手腕花,学习手腕花时,要求转动手腕要柔软,灵活动作,不要僵硬,眼睛跟着手转动。认识手腕花是新疆舞的基础动作。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高中舞蹈课程的选择。
高中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相当匮乏,可是他们渴望美,有对美的追求,对新的知识有探求的愿望。我选择中国舞作为入门的参考,使高中舞蹈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避免执教过程中的主观性及盲目性。普通高中的教学的目标是简单的舞蹈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高中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
依据教学的大纲要求,高中舞蹈模块为选修模块,开设一个学期。
三、高中舞蹈教学阶段的任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高中舞蹈教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一般来说,每一学期的教程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基本功的训练、舞蹈片断的教学、复习和考试(或演出)。三部分的授课时间不能平均分配,要依据各部分教学任务与需要而定。
1、中国舞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要贯穿与舞蹈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一些简单的把干,地面组合训练等,要求学生昂首挺胸、收腹提臀、学会深呼吸…提升学生的气质,训练学生身体的软、开度。
(1)使学生身体各部位(颈、肩、背、腰、髋、膝、脚腕、脚趾)的本事、体力与技术到达基本的水平。
(2)对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训练(技巧部分的训练),使之巩固提高。
(3)有重点地克服与纠正学生的弱点,如身体某部位的本事较薄弱,动作中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毛病等等。
教师应力求将教学组织得趣味(当然必有具有训练价值),避免使学员感到枯燥费力。由于教学对象的条件与基础的不一样,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因人因课制宜。
2、舞蹈片断的教学
这一部分的教学资料能够安排得丰富多彩一点,教学舞蹈片断的选择必须要力求精良,难度不宜太大。主要是让学生经过学习了解各种类、各民族舞蹈的特点,为今后的舞蹈学习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包括:
(1)古典舞的鉴赏以及古典舞片断的学习。
(2)中华民族民间舞的鉴赏以及舞蹈片断的学习
(可选择两、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新疆舞、藏族舞、蒙族舞、傣族舞等)
3、复习与考试
一个学期以考试或汇报的形式结束,这堂课既检查学员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结束课的成绩好坏也是我们总结经验、制定或修订下阶段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必定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是执教者不断克服教学中随意性的成果,是遵循教学规律又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个好的教学计划会使教学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益。
四、高中舞蹈教学的教材组织。
教学计划制定后,接踵而来的是要组织好每一课的教材。一种本事或某一技巧训练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教材的组织;教材组织得当,会有效地获得训练成果,教学效果就会加倍地提高。反之,则阻碍教学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只着眼于严格要求学员去刻苦训练,却不讲究教材的科学性组织,这是不可取的。
总之在高中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周密地组织每节课的教材,教学不可无计划,但教学计划也不可一成不变。相信只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补充,高中舞蹈教学将到达更切合客观实际的教学效果。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较集中的表现,是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它既可以陶冶孩子的心灵,又能让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希望通过活动,使孩子们不仅能发展身体,得到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促进身心愉快的发展。
二、训练目标
1、本学期系统而严格的训练,进一步增强队员们的节奏感,增强他们对舞蹈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特别强调舞蹈时的面部表情,做到用“心”舞蹈,使队员们的整体素质和表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教会学生用舞蹈语汇来表现舞蹈的情绪和意境,注重舞蹈的神韵、感觉。
3、严格要求,精心排练。
三、训练内容及要求
1、基本功方面
由于学生水平上的差异,本学期针对他们的基础和特点突出了不同训练内容和的要求。有的学生要继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加大训练力度和难度,重视训练质量,提高身体的柔韧性。还有些学生则要从基本功入手,进行系统的训练,如:基训地面练习和基训把杆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气质,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舞蹈学习方面
本学期计划学习一块成品舞蹈:民族舞蹈对队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队员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并要求队员节奏感强、动作规范,特别强调眼神和表情以及舞感,让学生学会用心舞蹈。这首舞蹈是本学期训练的重点,我们要加强训练,从齐、快、准上下功夫,争取以高质量的演出迎接今年的文艺汇演。
四、训练时间
每周一、二、三、四、日课外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舞蹈教室
六、活动措施
1、引导学生观看舞蹈录像带,帮助学生寻找舞蹈感觉。
2、逐段示范、讲解动作,逐个辅导。
3、学生个人练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4、采用学生互帮、好学生示范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水平。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水平看,两个班的整体水平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个别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所改进。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这学期对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三、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总共9课:《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独唱等,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纽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欣赏有《杜鹃圆舞曲》、《春晓》、《牧童短笛》、《牧童》、《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小象》、《大象》、《火车波尔卡》《跳绳》、《小宝宝睡着了》、《摇篮曲》、《采蘑菇的小姑娘》、《铁匠波尔卡》、《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喜鹊串梅》、《猜花》等,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1.音乐表现要素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2)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木鱼、碰钟)
(3)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2)乐曲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4.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4)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9首。
2.演奏
(1)学习木鱼、碰钟、镲、大锣、鼓的演奏。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综合性艺术表演
(4)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5)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6)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3.识读乐谱
(1)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3)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2.即兴创造
(1)能够将词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2)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3)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3.创作实践
(1)能够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与音乐。
(2)能够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2)能够通过广播、电视、cd等传媒听赏音乐。
(3)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2)能够用简明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3)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能够了解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2)能够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接派情绪的音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地背唱所学过的歌曲,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能够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4.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六、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4.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课外音乐活动,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音乐。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学任务:
1、 增强对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节奏。 通过舞蹈表演培训使学生认识、了解舞蹈掌握舞蹈方位、力度、感觉。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树立学生大胆表现的个性。
2、增进学生的灵活的形体,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舞台表现能力,增进他们的表现欲。使学生们对舞蹈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善于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最美丽的一面。
3、 通过舞蹈特长培训使孩子们的形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们在舞蹈训练中感受舞蹈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4、 了解我国不同民族舞蹈和外国个别特色舞蹈,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感受舞台表演使孩子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示。通过各种民族音乐学习表演各种民族舞蹈。
二、基训:
1、练习:压腿(前、旁、后),踢腿(前、旁、后),控腿,腰的训练
2、中间动作:大踢腿(前旁后) 、大跳,前桥,转的技巧,舞姿训练。
3、舞蹈技巧训练:身、跳、翻、转等训练。
三、民族民间舞、成品舞蹈
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基本内容
1、 认识舞蹈
2、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第二阶段:兴趣培养、分类舞蹈的基本动作体验。
民族舞部分:汉民间舞蹈
第三阶段:完整舞蹈小组合的学习
1、 民族舞蹈
2、 形体舞蹈
3、 第四阶段:展示
四、教学计划
三月份:基本内容:
1、认识舞蹈、了解舞蹈、站立的姿势、优美的体态
2、正、旁、后压腿、行进中的正、旁踢腿
3、把杆上的后踢腿、地面上的踢腿组合
4、把杆上的开肩练习、下叉(竖叉、横叉)
5、跪立的空腰、跪立的下小腰
6、平躺的反手撑腰、直立的涮腰练习
四月份:兴趣培养、分类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组合
1、汉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小学生学习舞蹈(花木兰)
2、五月份:完整舞蹈的学习(小苹果)(巾帼小英雄 )
3、分解舞蹈动作的学习
4、编排舞蹈动作的顺序进行训练
5、完整舞蹈的训练, 配乐舞蹈训练
6、体能的练习、舞蹈的巩固
六月份----七月份:舞蹈的展示
巩固舞蹈,进行展示。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5)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的音乐课。从整体的水平看,两个班的整体水平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个别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所改进。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这学期对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一年级下册总共9课:《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独唱等,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纽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欣赏有《杜鹃圆舞曲》、《春晓》、《牧童短笛》、《牧童》、《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小象》、《大象》、《火车波尔卡》《跳绳》、《小宝宝睡着了》、《摇篮曲》、《采蘑菇的小姑娘》、《铁匠波尔卡》、《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喜鹊串梅》、《猜花》等,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一)感受与鉴赏1.音乐表现要素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2)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木鱼、碰钟)
(3)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2)乐曲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4.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4)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9首。
2.演奏
(1)学习木鱼、碰钟、镲、大锣、鼓的演奏。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综合性艺术表演
(4)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5)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6)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3.识读乐谱
(1)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3)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6)
目标:吸引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内容:
a.律动练习、走步练习。
根据走步的方法和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及情绪,不同形象的走,可以慢慢的走,雄壮的走,欢快的走。
b.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
根据幼儿步伐来选择相应的歌曲来表达游戏或律动,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l十月份:
内容:小跑步、后踢步、点步
目标:根据舞蹈和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让幼儿能够在歌表演以及游戏中进一步体会各种舞蹈步伐的特点。
l十一月份:
踮步、踏点步、小跑步
目标:通过幼儿在对这三种步伐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形体,增强幼儿足尖、足踝的力度及准备部位的协调性。
l九月份:
内容:模仿动作:打鼓,吹喇叭、小鸟飞、小兔跳、开火车、摘果子
目标: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兴趣和品格。
l一月份:
基本功练习-勾绷脚、地面压腿、一位练习、一位。
手位练习:兰花指、提碗、压碗、双晃手、单晃手、虎口
掌、芭叶掌。
目标:
1、训练幼儿手位的同时,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及动作韵味
的培养。
2、加强幼儿地面形态动作的练习,要求幼儿学习正确的吸气、
呼气。
一、小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由于小班幼儿刚接触舞蹈,对一切都特别好奇,且兴趣较浓。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和保持这种兴趣。但小班幼儿的自制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所以教学活动要形象、生动有趣。针对这些,我在小班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1、 律动练习、走步练习。
根据走步的方法和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及情绪,同形象的走,可以慢慢的走,雄壮的走,欢快的走。
2、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
根据幼儿步伐来选择相应的歌曲来表达游戏或律动,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掌握身体平衡,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例如《乘飞船》《小鸟飞》等。
3、律动《火车开啦》
培养幼儿节奏与纸哦鞯男餍浴?要求幼儿掌握脚尖小跑步与开火车动作
4、律动《划船》
模仿划船动作。学习按照音乐的节奏使手臂和身体动作相协调。
5、 律动《这是小兵》
模仿小兵吹号、打铜鼓、开枪、开炮等动作。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兴趣和品格。学习弓箭步和单腿跪等动作。
6、《摊推手》
掌握摊、推手,转动手腕等基本动作。
7、《踢小球》
模仿踢小球动作。学习原地跑。用脚盘球、踢球、停球、用头顶球、双脚跳起、双手抱球等动作。
8、《扑蝴蝶》
模仿扑蝴蝶动作。学习蹦跳步。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7)
大班幼儿动作发展较为协调,通过教师指导,培养幼儿舞蹈兴趣,发展舞蹈潜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训练幼儿协调,速度,肌力,耐力,瞬发力,柔软性等基本能力;进行形体训练并学会简单的舞蹈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节奏感;在训练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思想注意力,反映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具备透过舞蹈,提高幼儿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表达思想、情意的创作能力。
二、舞蹈教学进度安排(共16周)
第一周:
熟悉幼儿、正确的站立姿势、方位练习、下课常规等
第二周:
学习盘腿坐,头、肩部节奏练习,动作组合
第三周:
勾绷脚,压腿练习组合
第四周:
地面压腿练习、开跨练习
第五周:
腰部训练组合
第六周:
送胯练习,踏步转圈练习
第七周:
芭蕾手位练习、舞蹈组合(待定内容)
第八周: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幼儿进行分组表演,给予幼儿最大的鼓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第九周:
把杆练习:压腿、擦地、扶把起踵、下腰等。
第十周
把杆练习:压腿、擦地、扶把起踵、下腰等,形体练习、芭蕾手位、脚位练习
第十一周:
芭蕾组合舞
第十二周:
提压腕、硬肩练习练习,
第十三周:
民族舞组合(一)
第十四周:
民族舞组合(二)
第十五周:
舞蹈组合(待定内容)
第十六周:
舞蹈组合(待定内容)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8)
一、指导思想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的表现性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它是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它不仅能陶冶孩子的心灵,还能使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期望通过活动,儿童不仅能发展身体,获得运动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促进身心幸福感的发展.
二、培训目标
1.本学期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进一步增强队员的节奏感,增强队员对舞蹈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特别注重舞蹈中的面部表情,以“心”起舞,使队员的整体素质和表演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 教学生运用舞蹈词汇表达舞蹈的情感和意境,注重舞蹈的魅力和感受.
3. 严格要求,精心排练.
三、培训材料及要求
1.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突出了学生的水平、不同的训练材料和要求的基本技能(1002)〔1000〕.部分学生应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注重训练质量,提高身体柔韧性.一些学生应该从基本技能入手,进行系统训练,如基础训练、地面练习和基本训练棒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气质,为今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舞蹈学习
本学期计划学习一段已完成的舞蹈:民族舞蹈要求团队成员素质高,要求团队成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好,要求团队成员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规范的动作,异常强调眼神,表现力和舞蹈感,使学生能够用心学习舞蹈.Th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班级特点分析
本学期舞蹈班招收的是小学2—5年级的学生,在基本解决了身体软开度的前提下,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让她们更加了解舞蹈,并用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身体各个部分软开度训练,学习舞蹈节奏、舞步组合,节拍练习及少儿成品舞蹈,以学习动作协调能力为训练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地气质,提高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加学生对舞蹈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针对班级的特点,孩子们的需求,重点培养舞蹈姿态、进一步解决软开度、素质训练和舞蹈表演等各方面学习。
1、主要通过压胯、压腿、耗腿,腰等的训练解决软开度问题。
2、采用《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让孩子们学习中国以及世界各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主体动律及音乐元素等等,增强舞蹈表演表现能力。
3、针对此年龄层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编排一些幼儿及少儿成品舞,为学生今后上舞台表演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是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中的站位,舞姿,动作及小的舞蹈组合训练,让学生更充分、正确的活动运用自己的身体,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程以后,在柔韧性,模仿能力和表现力都有所提高,也更喜欢这门课程。
三、教学目的
基本功方面:上肢训练:头部、肩部、腰部,下肢训练:脚踝部、腿膝部、够部。主要解决柔韧性、软开度及身体各部分的灵活和协调性。解放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为把上和中间的训练做好重要准备。
表演方面:通过学习民间舞增强表现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树立中华民族民间舞特有的学风:“情动于中,身心交融,自娱应变,表现灵活。”在“六一”等节日表演节目、展现自我!
四、教学手段
1、有计划的制定出每节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
2、每次教授新课由老师表演示范导入教授新课内容。基础班注重语言的趣味性,提高班注重专业性。
3、有步骤的教授课程内容。如:压腿练习(10分钟)步骤:
(1)教授正确的把握压腿方法;
(2)教师正确示范,口数节拍;
(3)口数节拍,教授学生压腿练习;
(4)口数节拍,学生单独完成;
(5)配合音乐,完成组合。
五、教学流程
根据每期课时,分为三大阶段进行训练。
1、通过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地面活动和把杆组合,由头到脚的引导学生们活动身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寸肌肉,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
2、中国舞考级教程由单一的`动作练习过渡到音乐组合中,主要通过单一的动作讲解,示范和反复练习完成,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考级打下基础。
3、舞蹈成品舞训练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在以前课程的基础上,大量加大组合的训练,并且加入舞蹈小舞段的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舞蹈表现力,为学生上台表演打下基础,展示自我风采,增加自信。最后全面的复习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内容。
舞蹈教学工作计划 (篇10)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的进行,没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教学的目的性,影响教学应有的成果。因此,无论教学对象是少年还是成人,是学员还是演员,教学周期是短还是长,教学活动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也就是说要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首先,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不断深入研究,以期正确地理解本年级的教学任务及应达到的程度。此外,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目前的专业水准、专业条件、学习方法及学习的心理状态,使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避免执教过程中的主观性及盲目性。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教学计划可以分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或单元(一个段落)计划。教学计划由教师制定,可由教研组讨论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定期检查。一般来说,每一阶段或每一学期的教程大致可分为三段:即恢复课、授新课、复习和考试(或汇报)。三段的授课时间不能平均分配,要依据各教学阶段的任务与需要而定。
1、恢复课
学员由于基础薄弱,在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大,恢复课可用三周至四周。在学员间歇期间,即使学员坚持一定量的基训练习,但运动量仍然会较正常课减少,学员身体的关节、韧带、肌肉的能力与技术方法(即行话所称的“法儿”)、体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减退,因此恢复课就是:
(1)使学员身体各部位(颈、肩、背、腰、髋、膝、脚腕、脚趾)的能力、体力与技术的“法儿”都恢复到上学期末(间歇前)已达到的水平。
(2)对上学期末学员已掌握的教材进行有重点的复习(技巧部分单一训练为主),使之巩固或提高。
(3)有重点地克服与纠正学员休假前在训练中遗留的毛病和弱点,如跳、转、翻各类技巧中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毛病,或身体某部位的能力较薄弱等等。
恢复课从开始到结束,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教学进程的速度以及运动量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加强,使学员体力、能力与技巧的恢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恢复课阶段教师在教学时不宜操之过急,过快地推进课程会造成职业病。恢复课开始时低年级可以只做把上练习,中、高年级可以增加少量的中间练习,当第二周结束时可恢复一堂完整课的全部练习内容。此外,恢复课开始时节奏处理要从容些,使学员练习时有较充分的自我知觉,并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依照动作的规格与要领进行练习。由于恢复课的教材较简单与单一,教师应力求将教材组织得有趣(当然必有具有训练价值),避免使学员感到枯燥费力。由于教学对象的条件与基础的不同,恢复课教材的设计以及时间长短,仍然要因人因课制宜。实践证明恢复课上得是否有成效,直接关系到授新课计划能否顺利执行,因此不可轻视。
2、授新课
授新课是每一学期教学内容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阶段,相对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授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
(1)对已学过的技巧加大难度。
(2)在已经学过的单一动作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以及加大已学过的组合难度。
制定授新课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依据年级教学大纲或某一教学阶段规定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授新课所占有的学时来安排,对所授新课内容在本学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做一个估计和设想。将新课程全部内容划分为几个课程推进的小段落,每一段落可以月或周为单位,从而产生授新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