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茶花女读书心得
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钻出一朵茶花,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世间。
——题记
情愁爱恨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因美丽的容颜带来却是无限的哀愁与无奈的悲剧。
妓女,这个几乎配不上职业的职业,在世人眼里,一谈到妓女似乎自然联想到淫荡、放纵、无耻之类的词,认为她们出卖肉体为生,为人所不齿。
这正是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期人们内心的矛盾。他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那些处身于贵族富翁位置的人们妓女,自以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教养,一面却用他们的金钱去占有玩弄她们,表面上还装出一副正人君子之相。他们把拥有情妇作为高贵成功的标志,他们虽然在妓女身上大把花钱但是始终都是为了自我的虚荣;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私的。而主人公玛格丽特就是被那些阔佬的虚荣品位所把玩的烟花女子之一,她被视为卖身的***,尽管陪的是有地位的人,自己却毫无地位可言,她们只能凭借美貌与整个资产阶级相抗衡。以狂欢狂饮缓解精神上所受的侮辱,以及灵魂的孤独。女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中早趋麻木,但她终被阿尔芒真挚的爱唤醒,致使她向往过一般人的生活,和阿尔芒永远相爱,然而世俗偏见与她们所走的道路纠造就她们根本获得不了爱情的幸福,似乎就连上帝也不允许。
有关《茶花女》的故事情节我就不必细说了,不过,在我看来,《茶花女》的故事情节比《玛侬·莱斯特》更为悲更跌荡起伏,与《红楼梦》倒旗鼓相当。
玛侬是死在荒凉的沙漠里,但她是死在一个真心爱她的情人怀里的。玛侬死后,她的情人为她挖了一个墓穴,他的眼泪洒落在她身上,连同着他的心一同埋葬起来了。而玛格丽特呢,她像玛侬一样是一个罪人,也可能已像玛侬一样改邪归正了,但她却死在富丽豪华的环境里,死在她过去一直睡觉的床上;可是她们的心都是一片空虚,像被埋葬在沙漠里一样,而且这个沙漠比埋葬玛侬的沙漠更干燥、更荒凉、更无情。
而玛格丽特与林黛玉是多么相像啊。玛格丽特处于病态中歇斯底里的疯笑与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哭泣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玛格丽特与林黛玉的纯真之爱都是因为世态炎凉,爱人的愚昧无知再加上疾病,最终在自己的床上香消玉损,与世长辞。而她们的爱人,一个怀着忏悔的心与她最后一次相见,一个皈依佛门,不再与世俗之争。
多少女人向往玫瑰花般的爱情、热情、浪漫。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当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儿,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而茶花令我害怕,它们生前是那样的惊世骇俗,仿佛有一层神秘的薄雾笼罩着它们。但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我大骇,从此怕了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
可怜的妓女,可怜的女人啊!如果爱她们是一种过错,那么至少也应该同情她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音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表达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之下,人们却不愿同情这种心灵上的哑巴。这些残疾使痛苦不幸的女人们变得疯狂,使她们无可奈何地看不见善良,听不到天主的声音,也无法表达爱情和信仰。
有时候,一个伟大挺身而出,用他的爱情,甚至以他的名誉来为她们恢复名誉。雨果刻画了玛丽翁·德·萝卡姆;缪塞创作了贝尔娜雷特;大仲马塑造了费尔南德。各个时期的杰出思想家和诗人都把仁慈的怜悯之心奉献给了妓女们。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这样一个可悲可怜的美丽女人,不管小说是如何地虚构,它带给了我最真挚的情感,催泪而下。但愿这朵茶花来世不再在阴暗的墙角,能整日与阳光相伴。
仰望茶花,仰望一个圣洁的灵魂,愿她今后不再像前世那样美丽而又凄惨地生活。
篇二:茶花女读书心得
我想他们的爱情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爱情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没落文化和偏见的牺牲品,具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部作品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是强烈的感情,可能是因为我羡慕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许“轰轰烈烈”这个字眼用的不算准确,但我也要说那一定是感天动地了,风月场中的玛格丽特在得到真正的爱情后却又不得不放弃这可能是她人生中真正的或许应该说是最后的爱情,原因却是十分的简单,首先,是阿芒的父亲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誉,甚至为了自己的姓氏。而让玛格丽特放弃这对她来说来之不易的爱情,其次,这位老人已几乎近似哀求的口吻来劝她放弃,是因为自己的女儿(阿芒的亲妹妹)的终身幸福,而这一切阿芒是在玛格丽特死后才知道的,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感动就是这点,在阿芒完全不知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玛格丽特毅然同意了老人的要求,阿芒好像是受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残忍的欺骗,然而骗她的却是自己的至亲至爱的人。而玛格丽特却遭受着失去至真至纯的爱情,和至亲至爱的人永远的分离,而且她的爱人还是那样的恨她,不理解她,甚至侮辱她。
玛格丽特的死对知道事实真相的阿芒来说可以说是撕心裂肺的伤痛,而对于我来说,看到那里也是想和阿芒一起痛哭失声,我不知道用什么字眼,也不知道用多少文字能表达出我读完《茶花女》之后的心情。我想我会用一生记住它的,或许还会把它藏在灵魂的最深处,永远不会对任何人讲起。就到这里吧,因为我已经不能再写下去了,因为我的心情仍然在最伤感和悲痛中无法自拔。
篇三:茶花女读书心得
《茶花女》是小仲马笔下最为胜利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在世人眼中肮脏的妓女与一位天真浪漫、涉世未深的青少的凄美爱情故事。
“爱情”这一话题椅子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在小仲马的笔下描绘的爱情并不会让人感到尴尬、羞涩的,而我在通过阅读他的描写,看到的是真挚、纯洁的爱情。
文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形象让我为之感动。作者并不忌讳她身上妓女的习性:爱过豪华,放荡的生活,经常狂饮滥饮。也正是这样真实的形象,让我觉得故事的真实加情感描绘的细腻。另一方面,作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寻欢作乐的生活是玛格丽特对人生的放弃和志却现实的反映。同样玛格丽特身上也带有着某些单纯的东西,她追求这真挚的爱情,甘于牺牲自己,放弃奢华的生活,也要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处处为情人着想,不愿多花情人一分钱,因此她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披巾。在最后,甚至为了爱人的前途着想和为替爱人妹妹的婚事考虑,坚决地放弃自己已经得到的幸福。你说这样的女人是不是值得怜爱呢?
“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地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这段是小仲马对玛格丽特外贸的描写,细致、清晰、活灵活现,仿佛她标致的面孔就涌跃在纸上,想让人好好地欣赏一翻。
在文章中有这么一幕:玛格丽特酗酒成性,把自己的身体搞垮,痛苦不堪,阿尔芒心痛玛格丽特,捏住她的手,把它放在唇边,两滴忍了很久的眼泪止不住滴湿了她的手。阿尔芒爱流泪为玛格丽特流泪,为她不爱惜自己流泪,阿尔芒毫不保留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让玛格丽特犹为感动,作者就是通过对任务真实的描绘和对爱情逼真的写照让他作品如此的成功。
就是这样一位真诚,可爱的女人,最后的命运却是悲惨的:离开了爱人,不久就因痛去世,死后他们马上催收账款和利息,急于拍卖她的物品。
玛格丽特生前红的发紫,身后却非常寂寞。
篇四:茶花女读书心得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於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
在阿芒父亲杜瓦先生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打听到阿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是要退婚。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让。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芒绝交。
我读懂了她当时的痛苦、无助和绝望,更知道她的牺牲就是自己一生地幸福。可是她没有后悔,在杜瓦先生轻轻亲吻她额头的时候,她激动无比,她情愿用自己的全部幸福去换取另一个女孩的体面婚姻。在那一刻,我也被她那种伟大的纯洁的爱感动了。我感到她像一位天使,虽然眼中饱含着泪水。
任何人都可能有一个纯洁的心灵,虽然有些人没有多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财富,可是只要他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就会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感动。
故事的结尾阿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在那一丛丛纯洁的白茶花里,我依稀看到公玛格丽特那依旧美丽的笑容。
篇五:茶花女读书心得
我小学第一次读《茶花女》的时候,年纪还小,尚且不懂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
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个受人供养的姑娘,或者说是妓女。一个无论是日常消费还是生病的医疗费用,都远不是一个小资家庭支付得起的供养得起的绝妙女子。
刚巧,她与一个小资家庭的公子,阿尔芒,陷入爱河。这次不同于以往的逢场作戏,也不是为了各取所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的沦陷。阿尔芒并不因为玛格丽特身份的特殊而对她有所偏见,相反,原本的风尘女子却有着一种纯洁的气质,这种气质让阿尔芒疯狂着迷,千般万般的对玛格丽特表示关心和爱护。也正因为阿尔芒与别的“臭男人”不同,他的感情是真切的,玛格丽特才答应与他交往。可是谁都没想到这竟是一场悲剧。
爱情,是彼此的驯服,并且对对方忠诚。但是在玛格丽特这边不行,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忠诚,但是在物质上,她不得不依赖原来的老主顾,尽管这个老主顾——老公爵只是将玛格丽特当成了自己夭折的女儿。这使阿尔芒快要发疯了,他不确定自己与玛格丽特的其他客人有什么不同,不能忍受每次约会都要等玛格丽特“有空”,他甚至还会胡思乱想自己心爱的女人跟别的男人怎样过夜。他快要疯了。
风尘女子的爱情故事其实也听了很多,但是很少有看到写得这么有烟火味的。阿尔芒仿佛成了刚谈恋爱的小伙子,这表现在他的情绪非常极端:独处时,他疯狂迷恋玛格丽特,如痴如呆,甚至玛格丽特的一声咳嗽都紧紧攥着他的心;分离时,他又是那么猜忌,不安,脑子里永远排演着一场胡诌乱编的戏。老实说,我会屈服在他的柔情之下,但我也怪烦一个人胡思乱想的,可这又似乎是恋爱里的通病。
为了阿尔芒不发疯,玛格丽特打算变卖家产,还清债务,与阿尔芒过平淡的乡下生活。这又引来了阿尔芒的不满,他认为玛格丽特没必要为了他牺牲自己的生活,并且因为他爱玛格丽特,更加不能让她跟着自己过苦日子。
他们爱情悲剧的导火索,是阿尔芒父亲的出现。不得不说,阿尔芒的父亲是个非常优秀的说客。从家族的名声不允许阿尔芒娶玛格丽特,再到玛格丽特会坏了阿尔芒的前程,最后他们的爱情还会伤害到无辜的人——阿尔芒的妹妹会因为玛格丽特的坏名声嫁不出去!当然这番谈话,阿尔芒是不知情的。
这位父亲剥夺了玛格丽特幸福的权利,换取了自己女儿的幸福,直教人心痛!玛格丽特被说动了,她恳请阿尔芒的父亲像吻女儿一样吻她,我想这一吻,在玛格丽特心里,证明了自己得到了阿尔芒父亲的认可,也欺骗着自己,他们的分开并不是受到逼迫,而是为了阿尔芒的前途着想!我太心疼玛格丽特了,这个女孩子,被迫成为了妓女,又因为这个身份,诅咒着她无法做一个正常的女孩子,难以得到寻常女子的幸福。
他为了报复玛格丽特的离开,去勾搭另一个妓女,并且为了他的新情妇辱骂玛格丽特!这让玛格丽特病情加重,最后留下一本,在生活的重压下死去。
玛格丽特的死很大的原因要归罪在阿尔芒的不成熟!作为局外人,我宁愿阿尔芒不要出现,不要用他所谓的善良和关爱,俘获人心以后,拿着不成熟的刀去考验人性!
篇六:茶花女读书心得
前日观《茶花女》电影,以前也看了这本小说,感受颇多。其中男主角对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爱,从而自己成为了很渺小的一种动物,诚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世间女子的态度。
这种崇高而伟大的爱,是不能参杂一点一点沙子的,因而两人总是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这种纯洁毫无杂质的,在欧美的爱情小说里面几乎都有。令人奇怪的是,那时候的欧美对于有夫之妇的追求,不会遭到当时舆论的指责。
不像有些书那样,光是序、跋或译者序、作者序等等就用了十几张甚至二三十张的篇幅,感觉累赘而烦闷。有些介绍或评价未尝不可,但那冗长的卖弄简直就是让人受罪。就像参加那种拖泥带水、枯燥乏味的马拉松会议一样的感觉。读者是想看作品而不是去看作品研究分析或对作品褒贬评说的,更不是去领受什么教导或寻求指点迷津的。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点,一种人有一种人的路,很不必引导和硬拉本属于这条路上的人到你处于某种目的而希望公众都该走的那条路上去,这往往是徒劳的,也是不现实的。何况,你自己可能已不想或根本就没在那条路上。每个人所走的都是他该走的路,不论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都是他的主观与客观元素经久协商后一致决定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去指定而固定的。
有的人,并且是大多数人,在表面上——肉体——走一条路,而实际上——精神——却是另一条路上的人。一条路为适应共性生活,另一条路却为满足个性生活。正如《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一样,表面上她过着人尽可夫的生活,可实际上在她的心灵中是在过着贞洁高尚的生活;她的肉体可以是无数人的,而她的心却只能属于阿尔芒一个人。
命运往往给每个人的脚下都摆好了独一无二的路,有时,绝大多数人是不容自己随意选择的,就像玛格丽特那样。不管你是否愿意走,只要你想活着,那么你的生命就只能在这条路上喜怒哀乐。除非你死后,失去了肉体的精神才可以踏上你所渴望的那条乐而无忧的道路。可是,对于一个活着的人,那又有什么意义?又有谁能够看到或证实那条路的存在呢?自欺欺人不过如此,人的可怜也不过如此。
金钱会是人生的深渊,偏见会是幸福的陷阱。许多人被前者吞没,而玛格丽特是被后者葬送的。一个人有了爱而且又被爱才是幸福的;有了爱但不被爱才是痛苦的。她有了爱,却无可奈何地失去了被爱,剩下的,只有痛苦的单相爱;阿尔芒有了爱,却因拒绝了被爱而受到折磨。然而两个人的折磨是不同的,她是被他折磨,而他却是因她而受折磨。她的爱里居住着宽容,而他的爱里却隐藏着嫉妒——因宽容而善良,因嫉妒而残酷。经过那样的幸福,她肯定了他的爱,可他却在猜疑她的爱,难道这就是她与他,男与女的区别吗?
人生真正最可怕的痛苦,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又被自己爱着的人才能给予,所以她真切的痛苦是他给的,而他的痛苦则是自己给自己的。然而他们俩的痛苦都有罪恶的现实呼出的毒气成分。我们应该同情善于给人宽容的人的不幸,而不应该对那些惯于负义才遭不幸的人给予同情。因此该同情她玛格丽特,不该同情他阿尔芒。
只有爱才能毁灭爱。客观世界所能给爱的最坏的打击不过是吹到脸上的冷风,而爱的本身才有刺进爱的心脏的尖刀。在爱情方面,猜疑就会动摇,动摇就是虚假。玛格丽特真诚而无私的爱被阿尔芒虚假而自私的爱所扼杀,并不该是由于世俗偏见要求维护什么姓氏纯洁所导致的这场灾难。爱情的幸与不幸和产生爱情前的妓女贞女或忠夫淫夫无关,而是决定于爱情产生后是否真纯。
人们因为得不到或不能整个得到所需所欲而嫉妒和诽谤,人类便由此产生了那么多无耻下贱和卑鄙残酷的行为与事件。然而这种行为与事件将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任何说教,任何咒骂,任何教训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你尽管按着自己合情合理的意愿去说和做,不要介意或迎合他人是怎样说和做的。无论你怎样认为,主观上我们大家都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然而,如果在客观上真的都为自己而活了,那么人类的是是非非也就相容而不敌对了,那就是悲剧。我好象就在这种悲剧之中。
一旦飞蛾扑火一般地投身于那片海洋之中,交出自己的心之后,便没有了回头的路。前方是一片--,但仍然义无反顾。
全书最让我震撼的一句话是教父为濒死的玛格丽特送终之时,所说一句话:“她生的时候过着像恶魔一样的生活,死的时候却是一个--”。且不论我理解得并不深刻的--,但这种刻入灵魂深处的、对于人世间凄凉命运的彻骨理解,对于真爱的渴望与追寻,以及分离之后的祝愿和独自忍受,莫不体现了一种宏伟品格是如何在一个看似卑微的妓女身上落地生根。这是人性的回归,是在经历众多磨难之后仍旧不忘初心的忠诚。
而一颗愚钝的心,走走停停,半路之时便会流离失所,更遑论坚定自我。如此的悲哀,若在每个人身上上演,那么整个社会必将被一个庞大的蒸笼所束缚,进去的是纯真美德,出来便成为了发酵之后的虚情假意。真正的贞洁不是纯净无暇,而是在世俗中流转之后,回来之时仍能辨得清真善美的存在。
最后想说的还是那句话:贞洁像一条白色的蝴蝶丝带。虚荣的女人用它蒙住双眼,率真的女人将它点缀于发梢。愚蠢的愈来愈看不见真情,灵性的愈发可爱与美好。
篇七:茶花女读书心得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篇八:茶花女读书心得
一如《泰坦尼克号》温婉与激荡的旋律在我心中浅吟低唱;一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与缠绵的温存在我心间缓缓流淌;一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炽热与奔放的激情在我心底回环往复。一束洁白的茶花,一本久负盛名的《茶花女》,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旷世爱情淡淡地驻进了我的心田。
她——玛格丽特,一个绝代风华,温柔绰约的女子;他——阿尔芒,一个谈不上家财万贯,也称不上俊朗刚毅的男子。而他们,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邂逅与相爱。黑暗的世界中,注定他们要饱受生活的压迫。她曾妩媚骄纵,而他追随她的身影不曾有过幻灭;她曾火热地生活,欲望与嫉妒又吞噬他早已伤痕累累的脆弱心灵;直至她疾虐缠身,相隔两重天后又使他跌落在懊恼的边缘。一波三折后,一次超越心灵的爱情神话早已镌刻在我们心底。
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这样写到:“的确,我试图从细小的论题里得到伟大的结论,这似乎太狂妄太胆大了。但是,我相信,小处能包容一切,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脑袋虽然狭窄,却也能蕴藏无限的思想,眼珠只不过一丁点大,却也能极目海阔天空。”
对于我,在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中,感受到玛格丽特是一个高洁而淡默的女子,带着只有公爵夫人的微笑,在香榭丽舍大街与圆形广场间孤僻地行走,获得片刻的宁静与慰藉;感受到她是一个甘于牺牲和为爱痴狂的女子,情愿放弃习惯的奢华生活,变卖自己的首饰,马车,也不愿情人四处借债;感受到她是一个思想与灵魂都已升华的女子,骄傲与独立地生活着,对空虚生活的厌恶中纯洁的心灵坚守着繁花似锦。
还有阿尔芒,一个听不见任何劝阻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为的只是寻的爱情真谛的倔强男子;一个忍病不休,在长途跋涉中殚精竭虑只为再看一眼一直珍爱的爱人的多情男子;一个思想解放后笑谈曾令他锥心彻骨痛的往事的大度男子······
在他们的催人泪下中,我窥探的是希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在超越容貌,金钱与欲望的基础上,仍能够留下一片澄澈的空地虔诚地对待别人。如玛格丽特,在肉体的挣扎中,仍然对阿尔芒高唱着忠贞的歌;如阿尔芒,在精神的崩溃下,依旧对玛格丽特保存着心头完整的爱。
淡淡的茶花,淡淡的香;炽热的茶花,炽热的真。斗转星移,花开花落,愿生命的芳香永不停息,愿人性的真诚永不破灭······
篇九:茶花女读书心得
这是一部世界名著,自问世以来,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映。我无法深入的分析,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篇凄美的爱情故事,却不得不引人遐想。。。。。。
《茶花女》是一部凝聚永恒爱情的著作,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细致的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巴黎风尘女子,为了自己不被认同的爱情而被命运遗弃,最终香逝人间。
“你相信我是爱您的儿子的么?是的,我相信。你相信我对您儿子的爱是无私的么?是的,我相信。你相信我对您儿子的爱是我一生的梦想吗?是的,我相信。你相信我对您儿子的爱是我唯一的寄托、唯一的依靠吗?是的,我相信。那么请您吻我,就像吻您的亲生女儿。我像您发誓您的儿子一定会回到您的身边。他可能会一时难过悲伤,但也将得到永恒的解脱。”这是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语段,贵族青年阿芒的父亲的自私和虚伪拆散了这一对苦苦相恋的年轻人,并且将玛格丽特再次推向灾难之中,又因为阿芒的侮辱与伤害,玛格丽特终因心力交瘁而病逝。
难道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贵族青年的父亲的责任吗?不,当然不是,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残忍,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假使玛格丽特不是妓女而是一位平常人家的女儿,贵族青年阿芒的家族就会接受她吗?当然不会,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门当户对女子;而玛格丽特成为妓女又是因为什么?正是因为资本主义造成的贫困所致。
我悲哀,为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悲哀,更为资本主义者悲哀。
篇十:茶花女读书心得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纯洁的茶花女,从一位质朴的乡下姑娘为了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了滚滚红尘,沦为一位风流婀娜的妓女,染上了随意挥霍金钱的恶习。她疯狂的寻欢作乐麻痹自己,忘却自己的行径,但内心却厌恶极了这种空虚,伪装的生活。玛格丽特好似在一条荆棘丛生的沼泽里挣扎,保持有纯洁心灵的女子,她渴望真正的爱情,纯洁的爱情,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终于,她遇到了阿尔芒,那个善良,风度翩翩的小伙子。玛格丽特第一次看到别人会为她的病痛掉眼泪,她也第一次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切。
他们相爱了,爱得那么真,那么美,没有一丝一毫的尘埃。玛格丽特动心了,因为她自己始终都有一颗纯真的心,只不过被尘世所封杀了而已。她跟随着阿尔芒逃离了那个烟雾迷茫的城市,到乡村过起了美满的田园生活。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很美很美的梦幻,玛格丽特把这个肮脏的社会想得太简单了。
当玛格丽特心灵的创伤刚刚开始愈合的时候,阿尔芒的父亲――那个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无情的再一次撕碎了玛格丽特的美梦,揭开了她的伤疤。现实社会的虚伪,金钱,权力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茫茫无边的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受尽了阿尔芒的误解与屈辱,最终含恨黄泉。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次的成功,而是始终追随自己的心,追随着纯洁与美丽。在那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金钱可贵。但玛格丽特做到了,她始终追随着自己的心。她是那样的善良,没有将阿尔芒父亲对他的侮辱透露给阿尔芒一个字;她是那样的坚强,对于阿尔芒的侮辱始终默默地承受,没有告诉自己心爱的人离去的原因;她是那样的伟大,那样的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