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1)
10月17—21日,我有幸参加了新郑市政府组织的传统文化培训。四天的学习,倍觉时间短暂。感恩、感动、崇敬、赞叹……交织在一起的感情,总让人留恋与思念。学习培训班期间,我跟八十名同仁一起在聆听、感悟、震撼中尽情享受了巍巍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盛宴。
从每日早6:30晨练、集体吟诵传统经典《弟子规》、《孝经》,在吟诵中体悟经典内涵;到本次培训班精选的讲座、报告,在聆听中感悟经典;再到晚上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学习心得,亲历四天的学习培训,我享受到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因为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找到了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获得了可终身相伴的财富。感动之余,我还要感恩,感恩市政府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拓展眼界、增长智慧的机会。通过此次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愿将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接触国学方面的知识不广,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认为学这些也没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孝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已成为当今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心灵的震撼:在四天培训中,我们聆听了蔡礼旭老师到的《落实弟子规 做好中国人》、《家和万事兴》,肖陈颖的的《爱心伴孩子成长》,吕杰校长和王琦老师的《弟子规经验推广》,彭鑫博士的《仁义礼智信与内脏健康》、靳雅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胡小林总裁的《践行弟子规 实现幸福人生》课程。
吕杰校长和王琦老师的《弟子规经验推广》,让我倍受鼓舞。我们学校也在推广国学经典,我们只是让孩子熟读成诵,我们做得太肤浅,我们选取的内容太繁多,我们没有践行,教师参与率不高,我们取得的效果不大。王琦老师告诉我们:教育重在实质,不重形式,推广国学要专精结合,持之以恒,要活学活用,要正确引导,要循序渐进。
靳雅佳老师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让我印象非常深,整个讲座是在欢愉感动中度过的。我们随靳雅佳老师一起互动,随着靳雅佳老师的示范,我学会了让歌于演讲中演唱,于演唱中阅读,于阅读中一起赞美生命,歌唱祖国,感恩父母。很多学员与我一样,在靳雅佳讲感恩父母那一段的时候都流下了眼泪,是什么让我们学会感动?是什么让我们学会感恩?是什么让我们学会彼此热爱?是那一曲《生命之河》,简单的旋律简单的歌词,竟然如此纯粹完美。
我醒悟最大的是彭鑫老师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诠释这与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前我对他们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于道德的要求,总以为要是做到了“仁义礼智信”就是一个道德崇高的人。而今日的我,深刻认识到他们分别对我们的肝、肺、心脏、肾、脾胃有影响。要是真正做到“仁义礼智信”,我们身体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得病,而且疾病也会不断地减少。现在我才深刻认识,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养身,因此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它。
我永远记住的一点是——再也不吃动物肝脏(鸡肝等)。在这四天的培训里,自从听了老师的“健康饮食”课,我才了解到原来动物肝脏是这么有毒的,因为动物所有毒素都集中于肝脏内。还是“素食”好,素食包含了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样一来不仅给人类带来健康的身体,而且对环境很健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同时,老师的讲解让我领悟了集家训、家规于一体的《弟子规》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是打开幸福人生的金钥匙,不愧为人生的第一规,感动之余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反思自我,认真对照圣贤的教诲,感觉自己的道德都归零了,只有输入新的血液,新的灵魂新的道德,才能完善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是努力的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五天来授课的老师至诚至真地分别向我们传授了修身、齐家、教育、饮食、管理、待人、处世之道,让我们充分地享受到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盛宴,使我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和感动的状态,丰富多彩的上课内容和灵活多样的上课形式让我意犹未尽,兴趣盎然课堂上他们以幽默的谈笑拨动我们心弦,以智者的语言激发我们灵动思辩,字字句句直指我们的心灵讲座,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授课的老师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我开启了一扇深入地了解、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大门,在他们的讲话中既有深层的道理,又有具体的做法;既有生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人生的理想,让我体会到了做人的意义和做人的乐趣。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静心沉思,老师们从无刻板的说教,更无哗众取宠的言语,有的只是一片真诚的心,字字句句无不是感同身受的善意,令我不能不为之动容,他们实实在在教我们从孝做起,从经典做起,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践行《弟子规》,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能自省便会开悟,圣贤的教导让我豁然开朗、迷雾顿消;“学贵力行”,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工作当中,我要把所学到的圣贤的教诲变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行,做为女儿、儿媳对父母,“孝”字为先,遵循孝道,时时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爱生如子,以宽容、平和、智慧去感化孩子;做好孩子的表率,我想只要心存善念胸怀仁慈,扎实工作,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尽心尽力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让所有的人都体会到圣贤教育带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2)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3)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的深刻含义。
散文一开始,老舍先生就明确地告诉读者:“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罢全文,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优”是爱,“笑”是爱,“泪”还是爱;是爱的力量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一个贯穿全文的“爱”字,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都会锲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不爱读书只贪玩,拿起书来就昏昏欲睡,玩起来就忘了一切,因此,学习成绩始终稀松平常,尤其是作文总是干干巴巴那几句话,只能混个及格的水平。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爱的感情,而且越爱越深,有时读起书来会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因此,学习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问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他:爱,爱读书,爱思考。你看,老舍先生爱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的飘香;我爱书,用勤奋的努力换来学习成绩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他从小就爱观察小蚂蚁,不知厌倦。中学时,他更对生物着了迷,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多得双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着带回家。父亲执意让他在大学学医学经济,可到头来他还是转学了生物。毕业后,又不辞千辛万苦,随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标本,研究生物的演化。爱的力量激励他追求。爱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进化论》。还是达尔文说得好:“爱自己的事业吧!爱,能使你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就是动力,就是《养花》一文给我们的启示。爱知识,爱自己的事业吧,因为爱的感情是扬起的帆,荡起的桨,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4)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但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期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适宜,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但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刻最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必须很美味,但是肯定有必须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发奋!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
那么困难。最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过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5)
在当今社会,外国的文化已经与中国的文化接轨,外国的许多风俗已经在中国流行了起来,例如:圣诞节,平安夜等等一些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风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段时间里也在国外风靡了起来:国外有许多地方开办了孔子学院,外国人也在除夕夜那天吃团圆饭等。但是,在民族文化交融这段的时间里,有些中国人居然连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忘记了,真是个悲剧呀!
中国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这三个国家已经因为种.种原因而衰落,最后导致灭亡。只有中国,在岁月的蹉跎中幸存了下来,一直流传到了现代,而有的人会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先保留下来,再去学习其他的文化。在国外,有统计表明,国外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未必已经过时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我们连根都丢了,那么中国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国家呀。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6)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7)
我国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我最熟悉的是书法。
书法分为正书、草书、隶书、篆书和行书五大类。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得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和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
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8)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我们华夏儿女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许,我们还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动青春;也许,我们还在题海战术里挑战困苦;也许,我们还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岁月……但莫忘初心,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要秉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携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谱写历史新篇!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9)
《骆驼祥子》这本书,我去年暑假读过,至今未忘其中的故事情节,这主要是老舍先生精灿的文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介绍一下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儿跻身文坛的人之一,而始终保持平民风格,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城市平民生活大获成功者,唯老舍先生一人。我们常见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等,可惜我只读过《骆驼祥子》,且对老舍先生了解甚少,看来我得补习一下空缺了。那今天我就来谈一谈《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叫祥子,之所以书名在祥子前加了个“骆驼”两字,是因为是骆驼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车,所以因此得名,可见起名也有个技巧呀!如果此书定名《祥子的生活》则显得过于直白,毫无生趣了。
老舍先生写文章——平易近人,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像有的作家写车夫是以知识分子来面对车夫,而他是平民对平民,架子放下了,去描写人物的形象就写得真,也容易感动人。
我喜欢这一段文字: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新颜,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向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这一段文字便把祥子的性格与生活的环境介绍的清清楚楚,语言平实,但又不似白描手法干燥无味,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
心得体会关于传统文化 (篇10)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支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换言之,共产党人应做现代君子。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弘扬传统文化,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就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弘扬传统文化,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就要提升人文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因此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共产党人人文道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就要践行民族优秀传统。践行美德和礼仪、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的官德、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