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凉州词》有感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唐代则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时期,唐诗在诗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尤其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我感受颇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唐代边塞诗,其诗写景壮观中寓与苍凉,抒情哀怨中加以宽解,沉雄浑厚,而又深情蕴藉。由于“旗亭画壁”故事的流传,为这首诗镀上了一层别样的色彩。此诗为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中的一首。
《凉州词》多记边塞生活,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凉州词》,曲同而词异。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张籍的“边城暮雨雁低飞”都是同调之作。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时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荒凉、广阔的景象。虽然略显苍凉,但是掩盖不住诗人的豪迈之气。有哀怨,但不消沉,清晰地描绘出了戍守边疆战士们的生活情景和心理状态。
诗中第一句,汹涌的黄河和白云相接,茫茫一色,极目西眺,一幅苍凉、壮阔的景象映入眼帘。李白有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他是从远处向近处看,看黄河的上游从碧蓝的天空中倾泻而下。王之涣的这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从近处向远处看,看着黄河逐渐上升,一直高入白云深处;而后,诗人笔锋一转,“一片孤城万仞山”,孤零零的驻地、高高的山峰,尽显苍凉,孤寂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将自己的哀愁寄于羌笛乐曲之中呢?
从通篇诗来看。诗人主要突出的是边塞的荒凉苦寒,诗人亲自来到边关,看到茫茫戈壁,漠漠黄沙、石砾,大风一起,便黄沙漫天,而远处的城堡烽台在万初山峰的背景中更显孤危,正如叶景葵所言“第一联写边关荒寒萧索之景,使诗人不禁发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叹。
纵观全诗,头两句写景,景中有情,后两句抒情,而以景语出之。诗人不正面写人而以声托人,其含义更为深长,更能诱发人们的想象和打动人心。结句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巧妙地影射了统治者毫不关心守边士卒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广大戍边士卒的同情。这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是中心意旨所在一一不仅写尽了戍边士卒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怀念,更是蕴含着对统治集团从不体恤士卒苦楚,致使怨声载道的谴责。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短短二十余字,却写得壮阔悲凉,情景交融,直中有曲,情景中又不乏嘲讽。豪放而又哀怨的感情寄寓着诗人对当时黑暗统治的鞭挞与批判,和对戍边将士的叹惋和同情。这首边塞诗即使在现在乃至将来也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唐诗就是这样的神奇,唐诗就是这样的吸引着我。我喜欢在唐诗中翱翔的感觉。
第二篇:读《凉州词》有感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唐代则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据我所知,《凉州词》有两首,一首是王之涣写的,另一首是王翰写的。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我要阐述的是王翰写的《凉州词》。作者王翰,字子羽,今山西太原人。他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他性格豪爽,无拘无束,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来看看这首《凉州词》,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摹出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可在大家“欲饮”的时候,又马上奏起了琵琶。“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立即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要骑在马上弹奏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前两句王翰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将士们耳听着阵阵琵琶声,你斟我酌,开怀痛饮。有人已微微醉意了,放声大喊“醉就醉吧,即使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由此见得第三、四句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我觉得,这些将士们就如同我们国家抗日时期的八路军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奋勇抗敌,作殊死战斗,最终把可恨的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这些将士们真的“醉卧沙场”,那我觉得也值,因为他们终究为的是国家统一。
第三篇:读《凉州词》有感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享受的时刻,精美的酒杯,与晶莹透亮的葡萄美酒交相辉映,让人都不舍去饮用。乐师在马上弹起了琵琶曲,那乐曲悠扬而又豪迈,恰似时而急促又时而舒缓的山涧流水,催促着大家开怀畅饮。劳累了一天将士们举杯痛饮,大醉一场。谁知今日同乐的战友,明日会不会战死沙场,与其这样,不如来一场大醉。
这就是古诗《凉州词》中的意境。动荡的边关、凶险的敌军、严酷的环境,将士们无不紧张,终于盼来了一场盛宴。大家借酒消愁,半醉半醒中,不由得念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啊,自古以来,又能有多少人能从边关活着回到家乡呢?许多士兵被迫抛弃妻儿,离开家乡,来到边关浴血奋战,有些甚至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女一面,这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残酷啊!
此刻,我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从远古社会开始,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争夺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发生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次战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散,许多家庭就此支离破碎,还有大量战败国的人民成为奴隶,备受欺压。
战争说到底,是人无限的贪欲造成的后果。日本军队1937年的侵华战争,就是经过军国主义思想熏陶后,许多被“洗脑”的日本青年,杀戮他人,也最终毁灭了自己。
战争,除了痛苦和鲜血,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美好的事物。只有和平,才能得到平等和尊重,发展和进步。血腥和暴力绝不可能泯灭人们对和平的向往,白鸽必定会飞翔到任何一个角落。愿和平之光永照人间!
第四篇:读《凉州词》有感
众所周知,在唐朝时,诗人多如过江之鲫一般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极具才华的诗人,比如说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中大多数我们能叫得上名字的诗人,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诗作,其中更是不乏一生作诗高达上千首之人。在盛唐的诗人中,有一位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被称为“盛唐F4”的诗人,他就是王之涣。
王之焕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诗人,我们对他的名字也是非常熟悉,然而大家仔细回想就会发现,其实他传到现如今的作品真的非常少,满打满算也就只有6首而已。然而在这6首诗中,也只有两首极为出名,以至于让我们将他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王之涣曾写过一首我们小学就会背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然而朗朗上口,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以及流传的广度,让他家喻户晓。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他的另一首诗《凉州词》,这首诗大家也非常熟悉,其中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不过今天要分享的却非此《凉州词》,而是另一首。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其实王之焕在创作《凉州词》的时候,一共是写了两首,除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那一首之外,另一首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在这首简短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所蕴含的那种生于盛世唐朝,所特有的自豪之情。如今盛唐胜景,突厥想来和亲,也只能无功而返。
其实在这首诗中,诗人所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故事,突厥大家一定听过,他是在如今甘肃北部、新疆、蒙古一带的游牧政权,在唐朝兴盛起来之前,突厥才是当时的霸主,拥有十分宽广的疆域。南北朝僵持不下时,正是突厥最为发展雄壮的时期,他对于中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隋朝建立之后虽然表面和谐,但是波涛却始终在暗中涌动。
直到唐朝建立之后,整个形势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在唐初之时,突厥依旧是一个毒瘤,于是李世民就派出李靖出征,终于大破突厥。在此以后不仅天下真正得到了安定,而且突厥与唐朝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发生了改变。
但是突厥的狼子野心始终没能根除,到了唐玄宗时,突厥可汗还向唐朝求和,不仅贡献牛羊马匹,来企图联姻,不过唐玄宗却并没有被他们的示弱冲昏头脑,还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而这首诗所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在这首诗文的前两句之中,诗人将突厥可汗的野心表露了出来,诗文中说到突厥,占据非常广袤的土地,他们之所以想来唐朝和亲,并不是因为公主美貌,更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政治的交流,与唐朝和亲就等于是有了唐朝的认可,对于稳定国家疆域、战争更加有利。
而在这首诗文的后两句之中,诗人则是以突厥的角度去赞颂唐玄宗的英明,因为唐玄宗他看穿了他们的野心,所以坚持不肯和亲,突厥势力也只能失望而归。
其实不难发现,这首诗在文学成就上与他的其他作品要差上一些,但是那种身为唐朝人民的自豪感却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是最好的展现了当时盛唐气象下人们心声的一首诗。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种文体,对于我们后世不仅仅只是文学上的欣赏,还把唐朝的强盛国力展现得淋漓极致。所以读诗就是读史,诗词也不是无用之物哦!
第五篇:读《凉州词》有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第六篇:读《凉州词》有感
“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一方特殊的历史空间——边塞,伴随着国家的诞生古已有之,它往往带有一种荒凉孤寒的意味,又伴随着悲壮豪放的色彩。历代诗人或惊叹于边塞风光的壮美,或有感于战争故事的英勇离奇,纷纷写下壮丽的边塞诗篇。其中最能触动我的一首便是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初读此诗,我将自己置身于一场边塞欢宴中——经历了一次次厮杀奋战,将士们准备趁着空闲时间组织一场盛宴,好好畅快痛饮一番。酒宴上,甘醇浓厚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中,有人大声说着话,想着即将奔赴沙场杀敌报国便豪情满怀,有人默而不语,为自己刚在沙场中献身的好兄弟悲痛不已,还有人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妻儿,还有家中年迈体弱的老母亲,不禁眼眶一红,鼻头一酸,差点就落了泪。虽心中所想不同,但每个人都做好了一醉方休的打算,个个开怀痛饮,尽情酣醉,场面极其热烈。正当征人们互相斟酌劝饮之时,传来一阵阵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他们快点上前作战。大家纷纷意犹未尽,放下手中杯盏,整理起行装。此时,一将军大声说道:“即使醉倒沙场,也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又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呢?”
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最后这句话,细细品读,心中甚是悲凉。从军的战士戍守着边疆,等待着他们的或是归乡的喜悦,或是沙场征战马革裹尸,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别无选择,只能等待命运的抉择。我们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谁又能改变这种一次次在鬼门关前徘徊的命运呢?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茫然无助的感觉,这首具有反战精神的边塞诗才应运而生。
诗人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表达出将士们厌战的悲痛情绪,其中三四句从侧面充分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故有后人评价其“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这也是全诗最触动我的地方,读来心中满是悲痛无奈。
第七篇:读《凉州词》有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凉州词》犹如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每一次诵读都能让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壮志豪情与深沉的悲凉。
诗的开篇便勾勒出一幅豪迈的场景:精美的夜光杯里斟满了醇香的葡萄美酒,在边塞之地,战士们即将畅饮。这看似是一场欢乐的盛宴,然而 “欲饮琵琶马上催” 一句,瞬间将气氛扭转。急促的琵琶声响起,仿佛在催促着战士们奔赴战场,美酒与战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体会到了边塞生活的紧张与无常,战士们在短暂的欢乐中随时可能面临生死的考验。
“醉卧沙场君莫笑”,这是何等的豁达与豪迈!战士们明知战场的残酷,却依然能够以洒脱的姿态面对。他们或许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酒精的麻醉下,展现出一种无畏的勇气。但在这豪迈背后,“古来征战几人回” 又道出了无尽的悲哀。从古至今,有多少战士踏上这片战场就再也没有归来?战争吞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只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荒芜的土地。
这首诗让我对古代边塞战士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远离家乡,在艰苦的环境中守卫边疆,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的豪情壮志令人钦佩,而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牺牲又让人深感同情。同时,也让我反思战争的意义。战争带来的往往是破坏和毁灭,是亲人间的生离死别。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和平的局面,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第八篇:读《凉州词》有感
《凉州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小时候我便会摇头晃脑地背,但并未理解地有多深刻,仅仅以为只是战士在借酒消愁罢了,但现在细细品味,却别有一番风味。
初读此诗,我认为这些人很消极,打不了胜仗,不仅不去想办法,反而“醉卧沙场”,真是令人鄙弃。
再读此诗,觉得这些人似乎在狂欢,字里行间无不透出种豪放之情,狂热之意。个个战士手举夜光杯,重重碰在一起,将那殷红如血的葡萄美酒一饮而尽,随后响他们狂放的笑声,久久回荡在天际,真是令人豪气顿生!
三读此诗,那战士的狂傲不羁中似乎又有了些感伤的意味。试想,远在边疆的士兵,整日淹没于打杀之中,今夜狂欢后,迎来的将是明白的生死未卜,兴许明夜就无人醉卧疆场了。然而,古今往来,战死沙场的人何其多,有多少人可以名垂千古,今日饮下美酒,明日战死沙场,也是种壮阔的幸福。
可当士兵们浴血奋战时,君王正享受着那沾满血迹的荣华富贵,那深夜的狂放、无尽的凄凉最终都化为一杯血红的甜酒,一饮而尽。人生不过如此。
第九篇:读《凉州词》有感
当我轻轻吟起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仿佛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让我置身于遥远的边塞,感受着戍边将士们的喜怒哀乐。
诗中描绘的场景是如此生动。夜光杯中的美酒在月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那是战士们在紧张的军旅生活中难得的片刻放松。可是,琵琶声却打破了这份宁静,它不是悠扬的乐曲,而是催促出征的号角。这独特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紧迫感,也让我看到了战士们坚毅的面容。他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即便知道前方充满危险,依然决然地准备投入战斗。
“醉卧沙场君莫笑” 这一句,展现出了战士们独特的精神风貌。他们在生死边缘,用一种看似不羁的态度来面对。这种豁达并非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是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磨练出的一种境界。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也明白战争的无情,所以才会在有限的时光里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而 “古来征战几人回” 则像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它穿越了时空,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本质。无数的热血男儿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热血,能活着回来的只是少数。这让我不禁思考,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除了荣耀和领土的争夺,更多的是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消逝。
从这首诗中,我领悟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处境,都要像这些边塞战士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避免战争的悲剧再次上演。
第十篇:读《凉州词》有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香醇的葡萄酒盛满了精致的酒杯,刚要开怀畅饮,马背上响起了催促我出征的琵琶声。
即使我醉倒在战场上,你也不要笑话我,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男儿又有几个能回来呢?
唐代诗人王翰这一首边塞诗,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表达得特别的形象!他从刚刚开始写的宴会的豪华,气氛轻松愉快,醉生梦死,葡萄美酒夜光杯,到欲饮琵琶马上催,气氛一下子就转为紧张激昂!
最后告诉我们,即使倒好了葡萄美酒,即使宴会有多么的繁华,但是军令如山,出征的琵琶声响了,再是醉生梦死也要上战场了!
古来征战几人回,强烈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赞美了将士们悲壮豪迈的情怀,歌颂了祖国的男儿都是好样的!
一个强盛的祖国,就是需要这样的好男儿,既要能享受得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也要能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拼搏,只要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他们就会用生命为我们冲锋陷阵,用青春为我们保家卫国,即使环境再恶劣,人烟在稀少,平时再风花雪月,家需要都能挺身而出!
这就是民族英雄,这就是祖国的希望!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有死亡,为了打败侵略者,为了捍卫我们祖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即使是上刀山下火海,相信每个人都会坚定地站出来!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为民族而战!
这就是我们要崇拜的军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这就是我们的榜样,因为是他们用青春描绘着祖国的年轮,用岁月证明了铁人的精神,用生命捍卫了庄严的国门,用坚毅书写了不朽的军魂!
所以你们都是好样的!你们都是中国的好男儿!
反观我们平民百姓,一定要谨言慎行,不拿战争开玩笑,不要调侃战争,引起敌视,引发不良舆论,我们国家倡导和平!战争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必须谨言慎行,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愿希望世界和平!